全球化语境下教师的隐性危机 摘 要:从消极之面看全球化,它给教师造成了身份、职业和教学上的危机反思起因,全球化引发的地方危机和市场逻辑对未来的过度崇尚这两大方面可能首当考虑在寻求走出危机的出路上,阐释学为之提供了思考的视角,阐释学主张教师在全球化过程中担当文化调解人的身份,主张用对话促进教学过程的沟通,主张课程话语走向国际化 一、引言:全球化 全球化在语汇上是一个比较新近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过程,它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全球化衍生于中世纪的帝国之梦,又在帝国与“他者”的际遇中构筑其未来雏形,并逐渐消解帝国的权威,最终走向某种融合当代全球化理论主要是两大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是电脑技术革命它彻底改变了商业的运做方式;二是“冷战”的结束人们从冷战思维中解脱出来,重新审时度势、观察世界后作出了时代观和未来观的调整 作为二个过程,全球化具有如下特点:1)全球互联的本质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殖民历史造成的民族大融合,已产生了异质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给全球共享的未来带来希望老殖民权威不断退化,帝国正失去其原有雏形;2)重从经济学而轻从政府、文化和社会的角度解释人类生活,从而导致国家管理公众生活的权力的淡化,民族越来越失去其身份象征;3)物质和理智领域的“产品”生成规则在现代通讯和科技革命的作用下不断被改写;4)人的价值的急剧商业化又引发了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再讨论。
全球化包罗万象,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之处积极的是,世界各地人民在新信息和新技术的支持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面对着,交流和对话空前增多,隔阂正在被高速地消除;消极的一面是,昔日的帝国思维正以新的面目和姿态延续着,到底是全球“互化”还是一国“外化”有时是一个很让人迷惑的问题对教育而言,全球化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教育提供崭新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的同时,也给教育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本文拟从全球化给教师造成的危机入手,具体论证这一挑战 二、教师的危机:源于全球化的挑战 (一)身份危机:教师的异化现象 从传统角度看,教学一直过分地按将来时进行,在重将来轻现在和过去的时间框架内进展着等你学完这门课后,你就能……”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教学上的如此定位导致了一种异化自我的现象(当然这不是教学本身的错),人们周遭的事物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它与全球事物网络的匹配,而非取决本身,大家越来越无法从自己的工作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对教师而言,情况尤为如此在全球化口号下提出的泛滥成灾的技术和课程的革新计划和建议,将教师从多年的教与学的切身经历中异化出来,教学变成了无需教师个人经验和情感参与的一种过程,于是教学不像教学,教师也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教师,而被异化成一种教学的工具。
另外,在让教育服务于自由市场全球化的理念支配下,大企业、大公司纷纷参与到教育领域来,渗入到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环境教育等具体项目中作为渗入的手段之一,他们大肆攻击现存公共教育,说其培养的学生不对路、无法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最终既耽误了孩子的发展,又无助于效率的提高美国《国家处在危机中》的报告就半遮半掩地攻击公共教育,且矛头直接指向教师和师范学校,谴责他们未能与全球竞争力保持一致加拿大德夫莱理工学院院长一语概括了教师在崇尚未来和市场的逻辑下被异化的现象,1996年,他在南阿尔伯塔教师大会上说:教师简直无异于恐龙 (二)职业危机:教师的职业尊严哪里去了? 自古以来,教育和教学一直在政治领域内的思想和梦想的主导和决定下起着作用,因为当权者总是力图通过青少年的心灵使现在平稳地走向未来的确,今日教学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也许是那些制定当代教育政策的人,似乎对教师的经验置若罔闻那些通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甚至地方和国家政府推行全球化的人,在制定其教育政策的时候,很少考虑教师的经验教师只不过是公仆,其职责是将别人作出的决定付诸行动,诚如课程理论专家威廉派纳(William Pinar)所言,教师是“传递别人的邮件”。
教师的专业权力遭到了空前的凌越 全球语境下的全球竞争力这一符咒给公共教育尤其是教师造成更大的恐惧,使得学问固有的高尚品质几乎得不到任何尊重由经历了近30年的认识论革命的高等学府开设的师资培训课程愈发围绕交互主体(intersubjectivity)、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和生态学观念组织教学,叙述个人经历、多元文化主义课题、教师作为研究者或解释者以及分工合作等已经成为标准的师资培训的一部分,并被期望在学校和教育体系里发挥作用可是,学校和教育体系原先是为服务于与现在不同的、陈旧的、得到更明确界定的秩序而设计的,该秩序如今从政治上讲依然故我,但其观念的和现时的基础结构本身,具有可疑性并且正在身不由已地发生改变为稳定国家服务、造就体面的公民、为商品化了的普通教育而教育等这些传统的、勉励式的想象,在全球化时代,对于教师意味着什么且能够意味着什么?假如这些想象曾经起到为教师这个职业安身立命的作用,并且为之提供了公共道德权威的话,那么在“无边界国度”的口号下,当国家变成了某种动态的描述,将其公民仅仅当成资本来源建构,而教育完全成为职业培训时,哪里还有教师的安身立命之处,职业尊严又从何而来? (三)教学的内容危机:什么可以信心十足地教给学生? 信息革命在带来现代通讯和科技革命的同时,也促成了人们对信息的崇拜,尤其在所谓的新知识经济(new knowledge economy)时代,教学往往被简单还原为如何管理“教育空间”,除了计划和组织技巧外,不再需要教师在任何个人才干。
信息的多变性和多源性,使得教师对原本稳固的信念产生动摇之心,并开始对自己的教授将信将疑另一方面,面对五花八门的信息,教师又在选择上产生了不安定之感,哪些才是学生所需要的?哪些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呢?在信息崇拜的气候下,学会认知与学会生存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即使能够对二者的关联有所体悟,也是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的副产品教师为了能够在信息祟拜中苟且生存下来,也许已经将事实与价值割裂开来,或不得不相信“本质上具有商业价值的事实才是有价值的事实”这一预告性的信念教师必须不断表明他们是怎样服务于全球化的“市场商业”逻辑的现实的情况是,不是教师认为什么需要教,而是市场让你教什么但问题是,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教师又能把握多少呢? 三、危机生成的原因剖析 概言之,教师所面临的危机生成的最大背景当属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全球化影响的日益彰显当然,这一说法模糊而又空泛,对我们求得具体成因裨益无多笔者在该部分从全球化的大背景出发,试图将教师所面临的危机生成的原因细化为以下几点: (一)崇尚未来主义的市场逻辑 全球化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一种以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的世界性市场的拓展过程市场体系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渐扩展其控制力。
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尼(Kal Polanyi)率先注意到,全球市场体系要能运做起来,必然要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受到它的行为的支配,谁都不能例外在市场体系看来,即便社区价值观的摧毁也是合理合法的,因为有这么一个臆断存在:凡是有利于市场的,就是有利于社会的 市场逻辑的刻板性不仅体现在其臆断性上,而且体现在它把“现在时”变成“将来时”这一点上现在显示着将来,其一切都是服务于将来的另外,全球竞争力的提法也在教学的未来主义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制定全球化计划的人时常将全球竞争力挂在嘴边,用做掀起僵化的未来主义之能量的狂流如果我们不做这件事,我们就会落后……”,这种说法让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像一个败者,实乃无异于败者文化的铺笔 要命的是,这种败者文化使得一切均从争取胜负的目的出发来制定社会和教育计划于是在市场的未来主义和全球竞争力的双重抑迫下,各国政府开始放松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控制,而是将其让位于大公司和大银行等商业机构,教育也逐渐商品化了教育仿佛不得不为了争某个永远也不会发生的东西做准备,在教学期望中树立一个让教学始终面向未来的面具,使教学一直按将来时进行着教师必须时刻表明他是怎样不断服务于将来的,而无暇顾及现时的情况。
当他们在未来主义的笼罩下苦苦追寻着某个虚幻的目标时,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其所为到底为何;当他们在市场体系的臆断下从事着无视学问和教学之固有品质的工作时,其身份的价值和教学固有的尊严还有立足之地吗? (二)全球市场化引发的地方危机 市场全球化所固有的僵化的未来主义最明显的影响之一,即所谓的“非地方化”现象的产生伊万期对此做过恰当的描述,他说:尽管全球化教育能够保证选择的多样性,但却是以牺牲地方文化及促进民族社会文化发展之需要为代价的寓居于世界各地的人民和文化、以及其身边的事物是否有价值,就看它与全球网络是否匹配,至于地方自身因素则成了考虑的盲点和评价的弃儿非地方化最可怕的影响,可能往往反映在最普通的事情上,格雷(John Gray)就曾直言,大家越来越无法从自己的工作中确认自己的价值了对教师而言,此话尤为切实在全球化的口号下提出的泛滥成灾的技术的和课程的革新计划及建议,将教师从多年的教与学的切身经历中剥离出来,这些经历使大家懂得,教学的效果高低在本质上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若割裂该联系,只能导致人们对知识本身持深刻的悲观态度如果知识生产和传播知识牢牢地与发生在遥远的地方的事件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地方”危机的产生终将不可避免。
地方危机最大表征就是对自我的无视和否定作为教师,一旦怀揣着这样一种想法,只能恰恰印证上述的危机:还有什么能信心十足地教给学生? 鲁迅有言: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于此套用,笔者亦真切感受到,面对全球化引起的诸多危机,教师“不在危机中暴发,亦将在危机中作古”强烈的责任意识促使我们深思:教师如何在既尊重全球化的复杂性,又尊重教学的整体性的条件下,对全球化作出恰当的回应? 四、反思与重构:一种阐释学的观点 从亚里士多德到伽达默尔,阐释学走过了一段悠久的历史[详见《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大卫史密斯著、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一书]至于阐释学在当今的风行,可能与今日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危机有极大关系阐释学代表人物之一伽达默尔就曾说过:只有等我们的整个文化首次发现自身遭受激进的怀疑的威胁时,阐释学才会有普遍意义阐释学对当代一切社会理论和实践而不仅仅是课程和教学所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便是指明人是怎样相关地而不是绝对地认识事物的意义的在阐释学的语汇表中,理解、联系和对话是频度极高的三个词语也正是从这些词语出发,本文拟为教师走出危机提出以下几种思路 (一)文化调解人:教师的新型角色观 传统的传授式、儿童中心式和较近的促进式教学在教师角色的定位上都有所偏执。
传授式始终以教师为主动的知识专家,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儿童中心式在抛弃传授式的“教师中心”的同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将一切思考的焦点和出发点都放在儿童身上,教师应有的权威被动摇殆尽;新近的促进式,纯粹是一种技术下的产物在这一模式里,教师沦为教学场所的“管家”(manager),只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网站、组织一些课题、严格按“政”办事既可了教师的专业工作沦化为一般人都可做的一般性工作了 传统模式对教师色的定位的偏执在全球互联的复杂性下更显格格不入,这也给阐释学思索教师角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域在新型全球化形势下,阐释学要求教师担当起文化“调解人”的身份,而不是传授者或“管家”的角色教师必须接受广泛而又深刻的教育,从而能够从事跨学科、跨文化、跨国界的讲解工作这是因为阐释的具体目的是促进民族和社团之间的理解,以便使生活真正成为生活,能够在最具创造性的意义上维护人类的福利,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