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讲座授课人:常志富信息是信息论中的一个术语,常常把消息中有意义的内容称 为信息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在题为 “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 不定性的东西”194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 人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 物质,也非能量详细解释1. 音信消息南唐奎史《暮春怀故人》诗:“梦断美人沉信息, 目穿长路倚楼台宋陈亮《梅花》诗:“欲传春信息, 不怕雪埋藏《水浒传》第四四回:“宋江大喜,说 道:“只有贤弟去得快,旬日便知信息巴金《家》三 一:“二表哥的事情怎样了?为什么连信息也不给我一 个? ”2. 现代科学指事物发出的消息、指令、数屈、符号等所包含的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 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讯 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陈原《社会语言学》4. 1: “按物理学的观念,信息 只不过是被一定方式排列起来的信号序列在社会交际活 动中,这个定义还不够:信息还必须有一定的意义,或者 说信息必须是’意义的载体《科学画报》1983年第1 期:“整个地铁的运行靠一台中心电子计算机控制,它赖 以控制的信息,来自装在车站以及车站之间线路上的高灵 敏度仪器。
概念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术语被提出和使用,可追溯到1928 年R. VHartly在《信息传输》一文中的描述他认为:信 息是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而关于信息,就有多种 定义1948年,C.E. Shannon博 士在《通信的数学理论》 中,给出信息的数学定义,认为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 定性的东西,并提出信息量的概念和信息炳的计算方法, 从而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Norbert Wiener教授在其专 著《控制论 动物和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问题》中,阐述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 同外部世界交换内容的名称” o 1956年,英国学者Ashby 提出“信息是集合的变异度”认为信息的本性在于事物本身具有变异度1975年,意大利学者G. . Longo在《信息论:心得趋势与未决问题》指出:信息是反映事物构成、 关系和差别的东西,他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 物的本身可见,至今为止,信息的概念仍然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2011年又出现了 “信息是反映事件(现象、确定性、性、构成、关系和差别)的内容(东西)的说法类型1) 形式化信息:就是将技术观的信息或申农所首先明确的通信意义 上的信息概念推广,之所有的经过语音、文字符号、图像、 或电子技术处理的信息。
2) 狭义信息:信息(8张)包括形式化信息和效用信息所谓效用信息就是某些 人在定义信息时要求的具有新颖性、价值性等特点的信 息,及那些被人们认为具有某种经济、政治、军事或其他 社会价值的信息3)广义信息:广义信息包括狭义信息以及目前被很多学者认为属 于信息的东西如被表述出来的感觉和认知、书本知识、 各种数据资料、消息以及一些尚未被辨识的事物之间的某 些联系等层次1) 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 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 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 部联系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信息的载体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2)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 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 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 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 论层次上的信息3)基本的定义:信息是通过符号(如文字、图像等)、信号(如有某种含义的动作、光电信号等)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容。
4 )基本的定义:信息由意义和符号组成,它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 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 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是事物运动 的状态和方式性质(1)存在的普遍性2)载体依附性(3)有序性4)相对性5)可度量性6)可扩充性7)可存储、传输与携带性8)可压缩性9)可替代性10)可扩散性11) 可共享性12) 时效性表征与标识的区别内涵 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有用,它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外延 表征=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有强烈的主观,主体性那些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也称表象,它只是表征的一种形 式表征,需要至少二要素,一是对象,如事物或属性, 文字,图形等- -客观,客体;二是脑,加工机器,品质 不同、层次不同,加工制造(模仿还是创造)出产品不同 真品和仿制品的差异合计就是信源+信宿表征的 同一性差,不同的主体,对相同的客体会有差异极大的分 歧,异议标识:标记、标志+辨识(区别、差别、变化、差异 的表示),客观性强,主观性弱内涵更深,外延更广标识所包 括的领域更广泛一些,而标志应该是标识的一部分。
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单纯、显著、易 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除表示什么、 代替什么之外,还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标志,作为人类及自然直观联系的特殊方式统计学 里的“标志”统计标志又称标识,总体各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 称为标志标识(bi a ozh i )标志”与“标识”,在现代汉语中是等价的他们具 有相同的读音,即bi a ozh I o “标志”与“标识”是同 音、同义、异形词《现代汉语词典》中,【标识Ibi aozh 1同“标志”识(zh 1 ) <;书〉;①记:博闻强识②记号:款识 I标识另:识(sh I )①认识②见识;知识建标,立物以为之表识也标识与标志在中国古 代是完全等同的,标识即标志从客观的现实来看,中国古代虽很早就有城市,但城 市的结构是简单的,标识的主要功能在商业上从字面上 看,“标识”与“标志”两个词都有“标”字,“标”是 表识,是一种最古形的记忆方法,是记忆的一种符号或记 号但中国古代的造词也不是可以随意的,“标识”与“标 志”两个词的后缀不同,在使用上有区别志”在古代 通“帜”,是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不但可以用一种形式 来帮助记忆,也可以张扬自身的形象;而“识”字虽有时 同“志”,但首要的意义在于“知道” “认识”,是要让 人熟悉,记住。
识”字则除了 “记住”的意义外,有“认 得” “识别”的进一步要求,更多的是一种沟通可能在 古代“志”与“识”字同音,故有借用之嫌,所以,标识 和标志既可以混用,也可以分别其特殊使用场合标识与 标志从本质的意思上差别不大,但在表达的方向上还是存 在着不同的意义范围,前者所包括的领域更广泛一些,而 标志应该是标识的一部分在现代城市中,标识与标志二者能否完全等同起来? 虽然很多场合里已经混用了,但是在使用时出现明显不同 的意义范围,“标志”这一名词较多地指向一类图形或图 形与文字相结合的记号,作为某一类事物的表征;而“标 识”既能代表图形类的符号,也用语表述文字,数字,方 向标等记号,有着更广泛的使用领域,应该说,标志是标 识的一个部分在英文里,能体现标识意义的词有很多,但用法不尽相同如“landmark” 一词,指的是城市中的点状要素, 是人们体验外部空间的参照物,通常是指陆地上明确肯定 的具体对象,与“标识"在意义上很接近cclandmark"于“mark”类符号,是一种标志,或者说是一种历史的 记号,是一种与标志性建筑,标志性景观有关的标识mark”也用于商业标识,起源很早,至尽仍在沿用,W 标就是 “trademark”。
英文中也有“sign”一词,有“signboard”、“signpst”、 “signage”等词,指的也是标识sign”有符号,记 号,标记,舞,指示牌等意义,与今天的指示系统在意 义上很接近signal”指的是信号,也用于标志signpost”多用于道路标识,“signboard”指的是招 牌,广告牌,站牌就是"signboard”另外,英文中还 有“nameplate”、“nameboard”等词,它们像日本人住 宅门口的写着家族名称的牌子,就称“nameboard”,也 有指商标在国外的各类标识的表述中,也没有很明确的 规定特征(1) 可识别性信息是可以识别的,对信息的识别又可分为直接认别 和间接识别直接认别是指通过人的感官的识别,如听觉、 嗅觉、视觉等;间接识别是指通过各种测试手段的识别, 如使用温度计来识别温度、使用试纸来识别酸碱度等不 同的信息源有不同的识别方法2) 传载性信息本身只是一些抽象符号,如果不借助于媒介载 体,人们对于信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方面,信息的 传递必须借助于语言、文字、图像、胶片、磁盘、声波、 电波、光波等物质形式的承载媒介才能表现从来,才能被 人所接受,并按照既定目标进行处理和存贮;另一方面, 信息借助媒介的传递又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这意味 着人们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对不同地域、不同时 间的信息加以选择,增加利用信息的可能性。
3) 不灭性不灭性是信息最特殊的一点,即信息并不会因为被使 用而消失信息是可以被广泛使用、多重使用的,这也导 致其传播的广泛性当然信息的载体可能在使用中被磨损 而逐渐失效,但信息本身并不因此而消失,它可以被大量 复制、长期保存、重复使用4 )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 同时间可以共同享用这是信息与物质的显著区别信息 交流与实物交流有本质的区别实物交流,一方有所得, 必使另一方有所失而信息交流不会因一方拥有而使另一 方失去拥有的可能,也不会因使用次数的累加而损耗信息 的内容信息可共享的特点,使信息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 效用5 )时效性信息是对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反映,如果不能 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它的效用就会降低即,信息 一经生成,其反映的内容越新,它的价值越大;时间延长, 价值随之减小,一旦信息的内容被人们了解了,价值就消 失了信息使用价值还取决于使用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 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6)能动性信息的产生、存在和流通,依赖于物质和能量,没有 物质和能量就没有信息但信息在与物质、能量的关系中 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它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可以控制 或支配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并对改变其价值产生影响。
分类信息分类有许多不同的准则和方法丁金山息分在 《天道演化哲学》中把信息分自然信息、人工信息、知识 信息三类,并分别进行了定义在信息论中,信息可分成:按照性质,信息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 息按照地位,信息可分为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研究信 息的目的,就是要准确把握信息的本质和特点,以便更好 利用信息,最重要的就是按照信息性质的分类其中最基 本和最抽象的是语法信息,考虑的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 化方式的外在形式进一步可分为有限状态和无限状态; 其次,可分为状态明晰的语法信息和状态模糊的语法信 息按照作用,信息可分为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干扰信 息按照应用部门,信息可分为工业信息、农业信息、军 事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