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纲要求课题考查范围及要求第1课 成长在社会感受社会的变化发展,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 战;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重要意 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亲近社会,培养关心 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自觉服务社会第2课融入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明确自己承担保护文化遗产 的义务和责任;懂得自己的情感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 密相联,明确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具体要求;正确对待 外来文化和外来文化;了解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主要内 容和重要意义,做民族精神的弘扬者第3课笑对生活了解挫折的成因,理解挫折对人的双重影响;树立正确 的学习观念,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的过度焦虑; 掌握战胜挫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懂得创新的重要性, 学会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考点解读第一课成长在社会1、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创造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发展主要表现在:(1)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女口:住房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合理,交通工具更加快捷,医疗条件的改善……(2)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用于文化生活的消费不断增长,学业 进修,技术培训,上网浏览,休闲娱乐,旅游观光……(3) 政治生活日益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积极 参与本地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政治生活。
2、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1) 不和谐因素,具体表现:人口迅速增长、资源日益紧张、环境 严重恶化,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2) 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危害: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着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 式3) 根本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3、 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重要意义:(1)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 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3)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为为本,必须坚 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 设4、 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总述: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1) 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个人是 社会中的人,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 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的。
2) 社会也离不开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们的生产劳 动,科学研究等活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 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5、 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社会发展;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P7页最后段后半段)(一) 对个人:知识:有利于我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能力:有利于我们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有利于我们增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二) 对他人: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三)对社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促进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有利于社会文 明进步我们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祖国建设,不仅是热爱祖国的重 要表现,也是我们自己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6、 青少年怎样亲近社会,服务社会?(1) 亲近社会,必须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以天 下兴亡为己任2) 要亲近社会,融入社会,我们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 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3) 亲近社会,融入社会,还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 善于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4) 我们青少年学生只有胸怀祖国,脚踏实地,投身实践,才能服 务社会,有所作为。
5) 青少年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必须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 责,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6) 亲近社会,服务社会,还要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 量7、 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具体形式:A:积极参加义务劳动;B照顾老人与儿童;C自愿清理社区卫生死角;D为灾区捐款,捐物;E义务植树;F清理城市的“牛皮癣” G在小区回收废旧电池……第二课:融入民族文化8、 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 中华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二) 地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 中华文化的贡献:(1) 中华文化所凝聚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审美的魅力和情 趣等,都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 众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闪烁着我国各族人民勤劳和智 慧的光芒9、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兵马俑,苏州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目,京剧,戏曲,秧歌,剪纸,刺绣,杂技,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华武术,本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泰山庙,陆公祠,便仓枯枝牡丹园,明末 书法家宋曹故居,大丰白驹镇《水浒》作者施耐庵故里,东台的北宋 丞相范仲淹“读书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发绣,义丰的龙舞,建湖的杂技,淮剧10、 明确自己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一)国家角度国家立法部门应完善立法,建立健全保护文化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家执法部门应严格执法,坚决打击破坏遗产的违法行为;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保护能力;进一步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保护经验。
二) 社会角度: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鼓励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民俗三) 个人角度:认真学习、自觉遵守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树立保护文化产的 责任意识;向他人、向社会宣传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运用法律武器同破坏产的行为作斗争;为保护文化遗产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从自身做起,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女口:游览名胜古迹时不乱刻乱画 11、 懂得自己的情感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明确增强民族文 化认同的具体要求;(一)为什么要增强文化认同感?认识一个民族,需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 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 安定P23页:)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情感都与民族文化,祖国命运紧紧相连P26 页)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感;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 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各民族人民对民族文 化的认同,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亲和力,使海内外华人互相合 作,共同奋斗,这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P26页)(二)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具体要求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勇敢地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祖国的利益,要 情为祖国动,建设祖国,报效祖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有分析,有选择, 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 古往今来,无数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和寻常百姓,都拥有强烈 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勇敢地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祖国的利益具体事 例见P24页最下面的小字部分)1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对待外来文化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 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外来文化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13、 如何正确对待民族传统的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 文化中的消极,落后的成分同时要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14、 了解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做民族精神的弘 扬者一) 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 大民族精神二) 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国家在历史的变迁,国与国的 竞争中永不落败,永不消亡的支撑和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集中展示,凝聚 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和 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战胜困难,顽强拼搏, 勇于创新,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证三)怎样弘扬民族精神?(1) 国家: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 发展要求,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充分吸取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营 养2) 学校:(或问:就如何培育民族精神,请你向学校提建议?组织学生阅读优秀历史文化读物,感悟民族精神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民族精神女口: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名胜古迹……建议学校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来加强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如召开 主题班会,请革命先辈作报告,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编印民族精神的宣传小册子制定具体的规范,引导学生身体力行(3) 个人:(青少年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真阅读优秀历史文化读物,学习了解民族精神;积极参与宣传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和实践民族精神;同违背民族精神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从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做起,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做起,从日常生活 做起,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3课笑对生活15、了解挫折的成因,理解挫折对人的双重影响(一) 定义:挫折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追求某个目标时遇到的障 碍或干扰挫折往往会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些消极反应:心理 上一般表现为愤怒、焦虑、沮丧、悲痛等;行为上一般表现为无所适 从、自暴自弃、埋怨他人、推卸责任等二) 导致挫折的原因导致挫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原因也称为内部原因,它包括个人生理和心理因素…… 客观原因也称为外部原因,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见34 页知识链接)外在的客观因素通常难以控制,但内在的主观因素则多数可以控制三) 挫折对人的双重影响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人生道路上,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遇到挫折 对人具有双重影响,或给人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成为成长中的障 碍,或给人一种教育和磨练,成为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催人奋进,助 人成长,使人奋起和成就四)怎样正确对待挫折?①直面挫折,不危不惧;②冷静分析,从容应对;③自我疏通,自我 排解;④主动寻求帮助;⑤积极进取,探索创新;⑥保持乐观的态度, 笑对生活;⑦在挫折中要迎难而上,努力寻求克服挫折的时机和良策。
16、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的过度焦虑(一) 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