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的商业中国汉代的商业曾有相当的发展,所谓“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这是对汉代商业发展的生动的概括和写实汉末以来,国家分裂,生产破坏,城市萧条,交通阻隔,商业也随之衰落,甚至被说成是进入了中古的自然经济时期实际情况是自三国鼎立局面确定之后,迄于西晋,随着经济的恢复,商业也逐步复苏永嘉之乱后,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政局相对安定,工农业的发展,加上有水路交通的便利,南方的商业还是相当活跃的市场谈到商业,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市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无论是地主的农庄,还是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都带有较强的自给性质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可以与市场完全隔绝,事实上也不可能什么都由自己生产,所以人们需要交换,因而也需要市场当时的市场,除了城市中的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场以外,还有极少的农民的临时集市交易的草市,有军队设的军市,与少数民族交易的夷市,有与界外交易的互市和沿海城市的海外贸易当时,大大小小的城市几乎都有市场如六朝时期的建康,东晋时有人口 4 万户,到梁朝发展到 28 万户,城中有大市、东市、北市、秣陵斗场市四个市场,建康 28 万户中, “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
”城内居民、店铺、市场,与两汉之长安、洛阳不相上下太湖周围的大郡因为“有海路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 ,这些地方当然也有市场东晋南朝不仅都城郡国有市,一般县乡也有市,县一般实行定期集市,如巴郡平都“县有市肆,四日一会” 那时,县的商人与大中都会的市场有联系,有些大中城市专设农产品市场,称为“草市” 建康、寿春等地都有这种草市军市是军中设立的临时市场三国时期,魏、吴都立军市,军市是随军队的行踪而废置的,军市也与民交关,贸易有无夷市是专对少数民族设立的市场,东晋陶侃为武昌太守, “立夷市与郡东,大收其利 ”互市是官方与“敌国”在边境上的贸易,市场设在两国间的关津口岸,互市在十六国东晋间已经出现前秦建国后,通关市, “引南金奇货,弓竿油漆蜡” ,以给国用进入南北朝后,互市时开时禁,其原因,一是战争一起,互市便中断;二是一方要求恢复,另一方就有人反对虽然如此,但通使互市是一种趋势,所以互市仍时断时续地进行互市的目的,北方在于取得“南货” ,包括南方生产的和从南海诸国进口的丝绸、瓷器、珍珠、香料、象牙、琉璃、鹦鹉、南铜等,而南方则希望得到北方出产的名马、骆驼、皮革、毛毡以及金、玉等但是互市只是官方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的有限贸易,而且严禁渡淮私市,所以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出现了私市。
双方官员、商人不断发生走私,南朝很多官员、商人因此而被判罪,这说明国家的分离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东晋南朝时期的对外贸易是逐步扩大的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除了东方的日本和高句丽、百济外,还有东南亚国家以及海西的波斯、大秦等欧亚国家这些国家的商人到中国来,一般都是求得保护或者中国的赠赐刘宋时期,因为皇帝喜爱外国的商品,所以外商“舟舶继路,商使交属,一些国家甚至担心中国关上国门当时,内外交流的产品,输入中国的大致就是北方人想从南方得到的哪些“南货” ;而输出的主要是绫、绢、丝、錦等 商税市场是人们交易的地方,也是封建政府重要财政来源之一,为了维护市场持续,保证财政收入,官府一般都比较重视对市场的管理晋朝时,市场的管理都是由市场所在地的地方官负责南朝时,建康市属于丹阳尹,但中央的少府丞也参与领导,建康大市设大市令,下游“刺奸” ,负责市场治安;牵涉到法律法规的市场案件,则由市令判决,州郡县的市场,一般由地方官主管市场混乱主要表现在:一是“店肆错乱” ,没有按行业列肆贩卖;二是“商估没漏” ,偷税漏税严重;三是“假冒豪强之名,拥护贸易之利,凌践平弱之人,专固要害之处” ,是批评与官府勾结的豪商欺行霸市,垄断市场。
地方官一般注意市场的整顿,除了商行外,要求店人列肆贩卖,铜钱、铁市、葱肆、鱼市等不得错乱,不过他们的主要任务仍是征税东晋南朝时期的商税,包括市税、商品交易税,以及与商品流通相关的关津、航埭税等市税,又称市租或市调税市大概自东晋起,宋文帝元嘉十七年下诏说:“州郡估税,所在市调,多有烦刻 ”这里将市调与估税分开说,说明“市调”与“估税”不是一回事,而是估税外的一种独立税目李剑农先生说:“市租因营交换业务者,须在市区内占一肆之场所,可称为场税” 估税就是商品交易税,这是当时商税收入的大宗据《隋书·食货志》说:“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 ”根据这段记载,我们知道东晋南朝的商品交易税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券的,称为估税;另一种是无文券的,称为散估;二者都是抽交易额的百分之四作为交易税,卖者出三,买者出一估税税率明确,但征收的范围似乎不限于市场内,而是凡有这种交易的行为者,皆在随时征收之列关津航埭税,是与商品流通相关的货物过境税关税是过陆路关口税,津税是过水路关口税,航税是过的渡航税,埭,是在河流浅水处修的大坝,提高水位,以便船从中间的航道通过。
船逆水过门时,航行困难,需要人力或畜力帮助,故过埭要收税,称为埭税或牛埭税后来形成惯例,不用帮助,也照样收税津埭的官员为了多征税收,一是断绝别道,只能在他这里通行;二是空船照样收税;三是货物刚把船底铺满,便加倍增税;四是过埭不用帮助,也照样收税不仅关津航埭税如此,市税和交易税也是如此,商税是南朝政府收入之大宗,南朝所重的是关津税好市税,北朝所重的是田租和户调,因受到当时政府的特别重视因为商税在按南朝政府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中央才特别注意保护商税,一再下诏不要征税过猛,但又不愿放弃这笔收入,甚至还想多增加些收入货币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商品交换的媒介,也就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货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最大的特点是金属铸币与谷帛兼行东晋时,一面使用吴国的大钱,同时兼行谷帛,东晋有些赏赐直接是“赏绢三千匹,金五十斤” ,将军出战,经费是“千人廪,布三千匹” ,可见这些都是当做货币来赏赐的金属铸币与谷帛兼行,在整个南朝都没有间断这一时期为什么会长时期存在钱帛并行的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