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育纲要解读

g****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986KB
约60页
文档ID:49229477
心育纲要解读_第1页
1/60

心育纲要解读 张进球内容提要历史沿革 总体框架 核心理念历史沿革•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 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20 世纪中期,心理学才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 •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 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脱离思辨 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的 •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 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 学的诞生• 在我国,自1917年陈大齐教授在北京大学建立第一个心 理学实验室以来,虽几经起落,但从70年代后期开始也进 入空前未有的繁荣时期 • 国家教育部于1995年第一次成立我国高等学校(理科) 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我国心理学理科基地,并决定在所有 理工科和综合性大学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课心理学 1999年,国家科技部将心理学确定为18个优先发展的 基础学科之一2000年,心理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 定为国家一级学科这表明心理学被正式列入我国主要学 科建设体系从而在点和面上都有力地提高了心理科学在 我国的教育和研究水平,并促进了心理学在社会各界的迅 速普及。

• 中德培训 拉开中国心理学发展帷幕 • 1997—1999年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对于中国的 心理学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那就是中德合 作的心理治疗班在中国开设了因为这个中德班 非常专业和系统,所以大大提升了中国本土治疗 师的视野和技术水准之后就涌现出了一批优秀 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比如李子勋、杨凤池、朱 建军、曾奇峰等等• 2001年4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推出《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将心理 咨询师列入《中国职业大典》作为高知识含量 的职业,心理咨询师共分为心理咨询员(国家职 业资格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高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三个 等级 • 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 布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培训鉴定工 作正式启动• 2005年8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中国心 理卫生协会专家对《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 试行)》进行了修订 • 心理咨询师共分为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咨询师 二级、心理咨询师一级 • 我县2007年有了第一个心理咨询师,县教育局从 201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期培训班,现有23人获得 心理咨询师资格,其中二级7人,三级16人。

• 祁门县心理咨询协会于2013年11月22日成立 • “祁门心理天下奇,服务大众为人民”——岳晓东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 • 1、1994年8月31日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 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 2、1999年6月1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1999年8月13日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若干意见》 4、2002年8月1日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 导纲要》 5、2012年12月20日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纲要(修订版)总体框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共 五大部分 • 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 为什么要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 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 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 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 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 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

• 指导思想: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 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 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 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 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 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 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 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 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简单地说,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科学性和实效性相结合 2.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3.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合 4.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总的目标是: •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 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 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 •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 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 • 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 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 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 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 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 的心理,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 心理健康水平• 发展性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帮助学生学习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群性、同 情心 3.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环境,热爱学校生活 5.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6.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情绪,经常保持快乐 7.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懂得对自己行为负责 任 8.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 防治性目标:1困难的学生,改进他们的学业 2有情绪困扰、行为问题的学生,改进情绪, 矫正行为 3家庭环境不利的学生,帮助他们成长 4学业优秀的学生与智力超常的学生,获得更 佳的发展 5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 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 工作方针:“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 调发展” • 两点认识: 1、人的心理素质是整个人的发展中具有特 殊的意义,因为心理素质是人格素质结构 的核心,并在身体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中 间起着中介的作用 2、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 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与 传统德育教育在方法“规范、执行、要求” 上有着严格的区别,“开发、培养、促进” 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 了解心理调节方法 • 认识心理异常现象 • 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 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 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 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 • 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 基本规则; • 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 养与训练; • 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 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 • 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 • 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 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 • 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 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 立自信,乐于学习; • 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 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 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 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 •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 的适应; • 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 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 •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 中悦纳自己; • 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 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 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 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 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 • 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 和世界的关系;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 活做好准备。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 •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 心理特征; •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 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 •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 ,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 •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 •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高中年级主要包括: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 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 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 界限; •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 质; •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 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 ,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 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 • 建立心理室 • 心理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 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 理和帮助 • 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 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 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管理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 •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 • 学校方面:教育规模与教育结构,教育目标与教育态度,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学校风气与人际关系 教育教学要求不当、师生关系紧张、对立、教师心理有问 题,学生成了老师情绪宣泄的出气筒 • 家庭方面:家庭的自然结构、人际关系、教育抚养方式、 文化经济背景:沉湎网络游戏、交友不慎、色情暴力文化 、快男超女等父母关系紧张、恶化,教育意见不统一, 溺爱、体罚、要求过高等。

• 社会方面:社会的政治局势是否稳定,意识形态是否健康 ,经济、文化、社会风气和社区环境的发展状况 • “问题学生”问题产生路径:“病象显现于学校,病因根植 于家庭,病情恶化于社会”——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 主要因素: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自我意识问题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和中介认识误区——● 德育是统率心理健康教育的● 现在的德育已经没有什么实效性,所以要开展心理健 康教育● 思品课中已经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再单独提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