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鄂尔多斯市某煤矿设计说明书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8MB
约234页
文档ID:37053961
鄂尔多斯市某煤矿设计说明书_第1页
1/234

1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 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某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布尔台乡境内,东胜煤田的南部,巴图塔井田的西南角,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6′27″~110°08′04″北纬: 39°26′20″~ 39°27′44″本区交通以公路、铁路为主,包神铁路通过井田边缘,且在巴图塔站设有煤炭集运站,包头~东胜为高速公路,东胜~府谷二级公路从井田东部通过,包府支线苏家梁~巴图塔公路在井田北部通过,区内外交通运输比较便利矿井交通位置见图 1-1-1二、地形地貌井田内的地形特征为东北高,西南低,地形标高为 1160m~1260m,高差较小,为 100m以风积沙漠地貌为主,呈波状起伏,微地貌形态有新月形沙丘、沙垄等,流水地貌分布在井田西部的乌兰木伦河,河流两侧可见Ⅰ、Ⅱ、Ⅲ级阶地,第四系萨拉乌素组湖积地层多为风蚀地貌三、河流水系2区内地表水系较发育,主要河流为位于矿区西部的乌兰木伦河及位于矿区东南部的乌兰木伦河支流~考考赖沟,乌兰木伦河发源于鄂尔多斯市巴定沟,于陕西省神木县汇入黄河,全长 228km,流域面积 8706km2,内蒙古境内长 117km,流域面积 3041 km2,为常年径流,年平均流量为 337Mm3,其中净水 304 Mm3,年含砂量44Mt。

见交通位置图 1-1-1 考考赖沟发源于井田东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6km,至井田东南角流入乌兰木伦河,该沟为常年性地表溪流,流量一般为 0.158m3/s,雨季有所加大,是神东煤炭公司的供水水源地四、气象及地震本区气候属于半干旱,半沙漠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春季多风,秋季凉爽,全年少雨,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降雨量多集中于每年 7、8、9 三个月,年降雨量为 100.8~593.5mm,年蒸发量为 2297.4~2833.7 mm,是降水量的 4~5 倍气温最高为 36.6℃ (1975 年 7 月 16 日),最低为-30.1℃(1974 年12 月 14 日),年平均气温为 6.2℃春冬两季风力较大,一般在 4级以上,最大风力可达 10 级,年平均风速 3.5m/s,风向多为西北风3冰冻期较长,最长冻土天数为 167 天(1976 年)最大冻土深度为2.04m图 1-1-14(1964 年 3 月 1 日) 依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定,本区所处地域为地震烈度为 6度以下,据调查本区近年来未发生过较大地震五、矿区内工农业生产概况本区的农业受当地地理与经济状况的限制,耕作方式主要以传统的方式生产,生产十分落后。

本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为采矿业,随着东胜煤田的大规模开发,矿区内外有许多大、中、小型矿井开采,许多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也加入到煤炭采掘的工作中,成为煤炭工人,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多随着煤矿采掘业的大力发展,当地第三产业也呈大力发展趋势,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六、电源某煤矿附近现有电源如下:1、布尔台 110kV 变电站,该站主变容量为 5MVA 变压器和0.8MVA 变压器各一台,距本矿约 5.0km2、新庙 35kV 变电站,该站主变容量为 2X4000KVA 变压器两台,距本矿约 25.0km53、乌兰木伦 35 kV 变电站,该站主变容量为 2X16000KVA 变压器两台,距本矿约 8.0km七、水源矿井生活用水利用位于本井田内的神华集团水厂,井下消防洒水采用处理后的井下排水,不足部分利用乌兰木伦河水八、矿山建设与生产简介某煤矿为平峒式地下开采,矿井始建于 1965 年,次年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 0.09Mt/a,实际生产能力为 0.15Mt/a现主要开采 3-1-1 煤层该矿下设安技科、机电维修科、调度室等,生产工人 50 人,技术人员 5 人,其他服务人员 8 人九、周边煤矿根据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提供情况,本矿井周边有两个矿井:一个为神华集团神东公司乌兰木伦矿,井口位于本矿北约 5km。

于1993 年投产,设计开采能力为 0.30Mt/a,后几经扩建,现在实际生产能力已达到 1.80Mt/a,主要开采 3-1-2、4-2 煤层,开采方式为综合机械化采煤,采矿许可范围为 7.79km2另一个为位于东部的个体煤矿~朝阳煤矿,始建于 2000 年,2002 年 10 月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 0.06Mt/a,主要开采 3-1-2 煤层,开采方式为斜井式炮采,开采范围面积为 0.7075km26根据建设单位及储量核实报告提供的情况,本井田周边未有其他小窑存在,建议建设单位在技改前对本井田周边煤矿进行详细的调查,查清有无越界煤矿进入本井田,如发生越界煤矿应立即停止施工,通知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处理第二节 地质特征2、一、地层井田内全部被第四系风积砂与黄土覆盖,没有基岩出露,据钻孔揭露资料,区内地层由老到新有:(详见地层厚度统计表:表 1-2-1) 1、三迭系上统延长组:(T3Y)岩性为灰绿、灰白色粗~中粒石英砂岩,含较多的云母及少量的暗色矿物,中上部夹煤线或油页岩,该组地层为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钻孔揭露厚度为 2.00~78.10m,平均 19.01m2、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该组为本区的含煤地层,岩性为青灰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灰白色、浅灰色各粒级砂岩与煤组成,该组地层的上部含煤性较好,发育的煤层厚度大,层位稳定,该组地层厚度为111.76~203.82m,平均厚度为 164.01m,全区发育,与下伏地层呈7假整合接触。

3、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岩性为紫红色、灰兰色泥质粉砂岩,局部夹褐黄色泥岩条带,偶夹砂岩透镜体或砾岩层,呈透镜状产出勘查区内由于遭受剥蚀,地 层 厚 度 统 计 表表 1-2-1地层厚度(米) 地 层 单 位 最大最小平均与下伏 地层接 触关系第四系全新 统(Q4)76.470.7029.89不整合侏罗系中统 直罗组 (J2Z)22.330.7712.41假整合第五段 (J1-2y5)68.805.3537.75整合第四段 (J1-2y4)52.8211.2743.66整合第三段 (J1-2y3)18.9812.0514.23整合第二段 (J1-2y2)60.5715.8749.86整合第一段 (J1-2y1)48.978.2923.35侏罗系中下 统延安组 (J1-2y)延安组 (J1-2y)203.82111.76164.01假整合8三叠系上统 延长组 (T3Y)揭露厚度78.102.0019.01局部残存,厚度为 0.77~22.33m,平均厚度 12.41m,勘查区内有 10 个钻孔揭露该地层,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4、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素组(Q3S)在井田南部边缘的考考赖沟两岸零星分布,岩性以灰褐色弱固结的亚砂土为主,局部见有胶结松散的细砂、粉砂,水平层理发育,厚度 0~1.12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5、第四系全新统(Q4)井田内广泛分布,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底部为更新统马兰组(Q3m)黄土,岩性为淡黄色亚砂土,柱状节理发育,含钙质结核;下部为更新统淤积层,岩性为砂、粉砂及黑色土壤层,局部赋存;上部为全新统风积砂(Q4eol) ,覆盖整个勘查区,据钻孔揭露,厚度为 0.70~76.47m 不等,平均厚度为 29.89m二、地质构造本区基本构造形态与东胜煤田整体构造形态相一致,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 1~3°褶曲与断层均不发育,具有宽缓的波状起伏,无岩浆活动,属于构造简单地区三、煤 层9煤系地层中下侏罗统延安组共含煤 17 层,分为 5 个煤组,即2、3、4、5、6 煤组,其中 3、5 煤组又分为 3-1、3-2;5-1、5-2分煤组一) 、可采煤层:井田内可采煤层为 8 层,即:3-1-1、3-1-2、3-2-1、3-2-2、4-2、6-1、6-2、6-3 煤层,分述如下:1、3-1-1 煤层:全区可采,煤层厚度变化不大,属于稳定煤层,从 1.97~3.05m,平均厚度为 2.72m,与 3-1-2 煤层间距为0.20~13.41m,平均 12.78m,结构简单,不含夹矸,煤层顶板岩性多为泥岩和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以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砂岩。

2、3-1-2 煤层:全区可采,煤层厚度稳定、连续性较好,该煤层在井田东部与 3-1-1 煤层合并煤厚为 2.22~3.48m,平均厚度为 2.95m,为稳定煤层,与下伏 3-2-1 煤层间距为18.18~34.94m,平均为 26.54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顶板岩性以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砂岩;底板岩性一般多为砂质泥岩,个别孔为粉砂岩和细砂岩3、3-2-1 煤层:该煤层发育较好,连续性好区内工程点揭露煤层仅 ZK1916孔不可采,煤厚为 0.15~2.48m,平均 1.61m,煤厚由东向西呈变10薄趋势,以至不可采,为基本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局部含夹矸1 层,厚度为 0.13~0.23m,煤层顶板为各粒级的砂岩;底板为中~细粒砂岩及泥岩,与 3-2-2 煤层间距为 0.15~14.45m,平均为7.22m4、3-2-2 煤层:该煤层全区发育,可采区集中于井田北部,煤厚为0.17~1.92m,平均 1.07mm,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 1 层夹矸煤厚总体上由北向南呈变薄趋势,以至不可采,为大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煤层顶板岩性为粉~中砂岩及泥岩、砂质泥岩;底板为各粒级砂岩与砂质泥岩与 4-2 煤层间距为 24.38~31.94m,平均27.15m。

5、4-2 煤层,全区可采,煤厚变化较小,区西北角略变薄,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局部含夹矸 1 层,煤厚为 2.83~4.58m,平均 4.27m,为稳定煤层,煤层顶板岩性为粉~细砂岩及泥岩、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泥岩、粉砂岩及细砂岩该煤层区内的主要可采煤层与 5-1-1 煤层的间距为 15.94~23.24m,平均 19.90m6、6-1 煤层:该煤层全区可采,煤厚变化很小,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煤厚为 1.08~1.52m,平均 1.34m,为稳定煤层,煤层顶板岩性为11细砂岩及泥岩、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砂质泥岩、中砂岩与 6-2煤层的间距为 3.19~14.26m,平均 5.47m7、6-2 煤层:该煤层全区可采,煤厚变化很小,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煤厚为 1.00~1.34m,平均 1.19m,为稳定煤层,煤层顶板岩性为粉~细砂岩、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砂质泥岩、细~中砂岩与 6-3 煤层的间距为 1.97~8.91m,平均 6.12m8、6-3 煤层该煤层在区内大部发育,在北角尖灭为零区内见煤点有 4 个点可采,煤厚为 0~1.05m,平均 0.64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煤层顶板岩性为、粉~细砂岩,局部为砂质泥岩或泥岩;底板为细~中砂岩或砂质泥岩。

二)、不可采煤层区内可以对比成层的不可采煤层共有 5 层,叙述如下:1、2-1 煤层该煤层区内大部发育,连续性较好,见煤点均不可采,煤厚为0~0.78m,平均 0.41m,结构简单,不含夹矸,煤层顶底板岩性基本为细砂岩与 2-2 煤层间距为 0.75~5.58m,平均为 3.26m2、2-2 煤层12该煤层在区中、南部发育,连续性较好,在区南角可采,可采面积约为全区的 23%,煤厚由南向北逐渐变薄,以至尖灭,煤厚为0~0.83m,平均 0.56m,结构简单,不含夹矸,为零星可采的不稳定煤层煤层顶底板岩性基本为中~细砂岩与 3-1-1 煤层间距为9.01~19.09m,平均为 13.05m3、5-1-1 煤层该煤层全区发育、均不可采,煤厚为 0.29~0.60m,平均0.48m,厚度变化较小,不含夹矸煤层顶板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中砂岩;底板岩性为泥岩、粉~中砂岩与 5-1-2 煤层间距为 3.97~11.08m,平均为 6.14m4、5-1-2 煤层该煤层基本全区发育,连续性好,仅在区北角 ZK2115 孔未见煤,全区均不可采,煤厚为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