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枝研究进展 柴天川 刘丽芬摘要:槐(Sophora japonica L.)为豆科槐属植物,又名国槐、家槐、豆槐等,槐枝为槐的干燥嫩枝,亦可趁鲜使用槐枝药用历史悠久,《名医别录》、《新修本草》、《本草拾遗》、《本草图经》等早有记载本文参考了近三十年的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和民间使用情况,就槐枝的资源分布、药材性状、化学成分分析、药理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性味及功能主治、药物剂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并进行归纳分析,旨在为槐枝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关键词:槐枝;药材资源1资源分布槐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地区,以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等地较为常见多见于平地、村落、道旁、山腹、山麓,分布在海拔500~2000 m目前我国各地均有野生和栽培,药材资源较为丰富[1]2药材性状槐枝为槐的一年生嫩枝槐枝呈近圆柱形,直径0.3~1.2cm表皮深绿色至黄绿色,表皮可见细短柔毛;灰棕色点状皮孔,椭圆形,纵向突起质坚韧,断面纤维性;内皮层浅黄绿色至黄白色;木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中央有髓,髓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3 化学成分分析槐的全株(根茎叶花果实)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皂苷类、有机酸类、游离氨基酸、酚类、多糖以及二苯乙烯的聚合物,等等[2]。
随技术手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提高,槐枝新的化学成分不断被发现王春桃等[3]采用硅胶柱反复层析、sephadex LH-20层析等技术手段分离纯化单体,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从槐枝皮中分离得到2个黄酮醇、1个异黄酮和5个异黄酮苷类成分,结构确定为槲皮素(quercetin,Ⅰ)、山奈酚(kaempferol,Ⅱ)、染料木素(genistein,Ⅲ)、染料木素7,4-二葡萄糖苷(genistein 7,4-di-Ο-R-D-glucoside,Ⅳ)、槐属双苷(sophorabioside,Ⅴ)、樱黄素4-Ο-β-D-葡萄糖苷(prunetin 4-Ο-R-D-glucoside,Ⅵ)、槐属苷(sophororicoside,Ⅶ)、染料木苷(genistin,Ⅷ)Park HY等[4]在槐枝皮中得到2种异黄酮类化合物:6-甲氧基-7-羟基-4-Ο-β-D-糖基异黄酮(6- methoxy-7-hydroxy-4-Ο-β-D-glucosyl isoflavone)、黄豆黄素-4-Ο-β-D-葡糖苷(glycitein-4-Ο-β-D-glucoside)Tang等[5]在槐的嫩枝中,通过光谱分析鉴定出2个异黄酮化合物:染料木黄酮-4-Ο-(6-Ο-a-L-鼠李糖苷)-b-槐糖甙(genistein -4-Ο-(6-Ο-a-L-rhamnopyranosyl)-b-sophoroside)、染料木黄酮-4-Ο-(6-Ο-a-L-鼠李糖苷)-b-槐糖甙(genistein-4-Ο-(6-Ο-a-L-rhamnopyranosyl)-b-sophoroside)。
张艳焱等[6]针对新鲜和干燥槐枝,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和鉴定其化学成分,从新鲜槐枝挥发油中分离出60种成分,鉴定出58种;从干燥槐枝挥发油中分离出56种成分,鉴定出46种新鲜和干燥槐枝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亚油酸和油酸4活性成分槐枝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以芦丁和槲皮素为主芦丁(Rutin)又称芸香苷( Rutioside)(3,3,4,5,7-五羟基黄酮-3-Ο-芸香糖苷)现代研究表明[7],芦丁具有维生素P样作用,能够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并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病毒、抗癌、解痉、镇痛、镇咳、降血脂、降压、抗氧化、抗疲劳和耐缺氧等多种生理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脑血管出血、高血压、糖尿病及合并高血脂症等槲皮素能够扩张周围血管与冠状血管,从而降低血压槐枝所含的挥发油成分多为不饱和脂肪酸类,同样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现代研究认为,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氧化、抗自由基、抗肿瘤、增强免疫的作用亚油酸可降血脂、减少血脂血管沉积,从而防止动脉硬化的形成油酸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作用槐枝中所含的角鲨烯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红细胞摄氧水平,对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心脏病及中风有预防和治疗作用[6]。
5含量测定方法陈华国等[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槐枝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熊维政等[9]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槐花项下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槐枝不同部位芦丁的含量张治军等[10]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槐花项下芦丁的测定方法,测定了槐枝中蘆丁的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Kromasil C18,15 μm,2504.6 nm,流动相为甲醇-1%冰醋酸(50:5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7 nm,柱温35℃赵超等[11]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槐枝中的总黄酮,以芦丁为对照,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研究表明样品浓度在16.104~96.624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6张艳焱等[6]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新鲜和干燥槐枝中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槐枝挥发油多种成分的含量6 性味及功能主治《中药大辞典》对中医药典籍中有关槐枝的内容进行了汇总[12]槐枝:性平味苦,功用主治:止血,祛风,燥湿《名医别录》:主洗疮及阴囊下湿痒《新修本草》:嫩蘗煮汁酿酒疗大风痿痹,枝炮熨止蝎毒《本草拾遗》:木为灰,长毛发。
《本草图经》:春采嫩枝,煅为黑灰,以揩齿去蚛;烧青枝取沥以涂癣《滇南本草》:洗皮肤疥癞,去皮肤瘙痒之风《本草纲目》:治赤目,崩漏河北省民间煎汤,内服用于急性腮腺炎等槐枝的临床和民间应用广泛,多利用其抗菌消炎、燥湿收敛、祛风止痛等功效 近三十年,臨床和民间用于急性咽炎[13,14],脓疱疮[15],烧烫伤[16,17],中耳炎[18,19],臁疮[20],炎性疖肿[21],皮肤感染[22],创伤性关节炎[23],痹症(风湿性关节炎)[24],喘咳[25],等等7 药物剂型7.1 汤剂 柴天川等[14]将单味槐枝煎汤内服,用于治疗急性咽炎郭风梧等[20]治疗臁疮,用槐枝煎汤冲洗患处,再敷以适量椒矾散于疮面,生肌收口效果较好秦鹏俊等[23]利用五枝松艾方煎汤熏洗,治疗创伤性关节(周围)炎效果满意处方及用法:鲜桑枝30 g、鲜桃枝30 g、鲜槐枝30 g、鲜榆枝30 g、鲜柳枝30 g、松节60 g、艾叶10 g,加水2000 m1,文火煎熬30 min,带渣熏洗7.2 糊剂 陈振友等[15]将鲜槐枝烧炭存性,炭黑研成细末,合并等体积松香、复方新诺明片的细末,加香油适量调合成糊状,用于治疗脓疱疮(黄水疮)。
杨栋[16]将生石灰、槐枝、白蔹、芝麻油等按比例混合以制备槐石乳剂,涂在清创后的烧伤创面以治疗Ⅱ烧伤李娜等[22]利用桃枝、柳枝、桑枝、槐枝、榆枝、乳香、没药、麻油以制备五样枝膏,用五样枝膏纱条外敷治疗皮肤感染,效果满意7.3 油剂 马贵杰[18]将鲜槐枝、黄柏用麻油文火炸枯成炭,离火捞出槐枝炭、黄柏炭,滤过,滤过后的麻油加入枯矾,摇匀,以制备槐枝黄柏油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7.4 混悬剂 牛坤香等[19]取完整蛇皮1张,焙干研末,加20 g槐枝(新芽)炭、麻油50 g,调匀以制备蛇皮槐枝混悬剂用之滴耳,治疗中耳炎7.5 软膏剂 王晓光等[17]以紫草、鲜槐枝、罂粟壳、蜂蜡、香油制备紫草槐蜡膏,治疗烧烫伤疗效独特赵引玲[21]以槐枝为君药制备山甲消肿膏,处方由穿山甲、没药、槐枝、马勃等六味中药组成,外用治疗各种炎性疖肿7.6 硬膏剂 杨根生[24]以槐枝组方制备通痹膏以治疗痹症(风湿性关节炎),并以麝香追风膏进行对照,治疗效果满意7.7 贴剂 邹德霖等[25]以槐枝组方制备止喘膏贴,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喘咳7.8 片剂 豨莶风湿片为上市中成药,处方含豨莶草、桑寄生、桑枝、威灵仙、防己、槐枝六味药材,口服用于四肢麻痹、腰膝无力、骨关节疼痛及风湿性关节炎,并收载于部颁标准中[26]。
7.9 其它 荣先萍等[27]将槐枝提取物应用于牙膏中,临床验证表明添加一定量槐枝的牙膏可有效预防口腔上火8讨论槐枝药材于每年4~5月采收,去枝尖和叶,切片或段,鲜用或晒干用槐枝的多种药理活性可能是其中多类或多种活性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新鲜槐枝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含量明显高于干燥槐枝,提示槐枝鲜用可有效提高疗效以槐枝为原料药的药物制剂,均为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未见经提取分离纯化后的槐枝单体成分制剂剂型多以外用为主,内服剂型不多见在古代的典籍中,槐枝内服外用都较多见,提示可以充分利用槐枝内服给药途径同时应开展槐枝毒性的相关研究,为客观评价槐枝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本草纲目》记载槐枝:苦,平,无毒;有关槐枝的现代毒性研究未见文献报道考虑槐枝主要的活性成分在枝皮,而槐白皮为槐的树皮及根皮的韧皮部,槐枝来源部位类似于槐白皮,因此槐枝的毒性研究可以参考槐白皮进行张晶等[28]在小鼠和犬灌服100 %槐白皮水提物的急性毒性试验中,动物除出现活动减少、反应迟钝外,无其它毒性反应;但较大剂量给小鼠尾静脉注射,小鼠有短暂的活动失控、站立不稳、酩酊状态等表现;用小鼠腹腔注射醇提取物,其LD50为56.11 g/kg。
在家兔亚急性毒性试验中,中、大剂量组出现RBC、Hb含量减少,大剂量组出现GPT活性明显增高的病理现象,WBC、BUN及心、肝、肺、脾、肾、肾上腺、胃肠等器官切片检查末见异常改变大鼠亚急性毒性试验亦有类似结果因此张晶等认为,槐白皮的毒性甚小,但并非完全无毒,在大量或长时间用药时应注意其毒性反应,并推测其毒性可能与槐白皮中的皂苷成分有关参考文献:[1]杨鑫,张秀省,穆红梅.国槐主要药用成分及提取方法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1,(19):175-178.[2]王秀坤,李家实,魏璐雪,等.槐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18(4):7.[3]王春桃,唐于平,周玲,等.槐枝皮中黄酮类成分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8,40(7):65-67.[4]Hyunyoung P.A new isoflavone glycoside from the stem bark of Sophora japonica[J].Archives of Pharmacal Research,2010,33(8):1165-8.[5]Tang Y P,Zhu H X,Duan J A.Two new isoflavone triglycosides from the small branches of Sophora japonica[J].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2008,10(1-2):65-70.[6]张艳焱,土祥培,廖海浪,等.鲜干槐枝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比较[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4):186-189.[7]火跃芳,宋建平.芸香苷的应用与研究概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3):189-190.[8]陈华国,靳凤云,周欣,等.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槐枝中芦丁和槲皮素[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0,46(7):754-755,759. [9]熊維政,金燕飞,姜家书,等.国槐槐枝及槐叶中芦丁含量比较[J].中国药业,2011,20(18):22-23.[10]张治军,饶伟文.槐树不同部位中芦丁含量的比较[J].海峡药学,2009,21(9):69-70.[11]赵超,陈华国,靳凤云,等.槐枝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光谱实验室,2010,27(1):188-191.[12]南京中医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