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美研究型大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差异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35KB
约6页
文档ID:209721123
中美研究型大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差异_第1页
1/6

中美研究型大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差异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两所高校大气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的分析,就中美研究型大学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差异做了比较,介绍了关国高校“荣誉”、课程的设置、特色及其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并和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的“课外科技学术活动”进行了对比基于对中、美研究型大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差异的探讨,旨在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中改进教学过程和课程设置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意识,“荣誉”课程,本科教学,研究型大学  大学的办学方向、办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不断发生着变化大学里“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话题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上,如何在教学和研究之间进行平衡更是讨论的热点,这既涉及未来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更关乎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共识是现代研究型大学应该建立在激发学生的探索潜能和引导学生强烈创新意识的观念之上,科学研究和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应该互相促进、“研”“教”相长  现代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美国高校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中都成绩斐然,为了更为深入具体地探讨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以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SU(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大气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就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对比分析。

  一、专业课程的导入和课程设置  我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一般采取“三段式”安排:基础课(一年级和二年级第一学期);专业基础课(二年级第二学期到三年级第一学期)和专业课各专业对基础课程的需求差异,“三段式”课程设置中每段的学期长短亦有所差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常实行学分制,学生在社区大学和高中阶段所修的部分学分同样被认可,本科阶段也可以选修研究生阶段的学分因此,本科教学阶段课程设置的完整性并不显著,而是表现为不同教学阶段的连续性和衔接性UCLA的课程设置有其显著的特点,以“大气科学专业”为例,课程设置划分为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和研究生阶段  在我国大学基础课程培养阶段通常更强调基础知识的灌输,而对于学习方法,特别是文献检索、资料查找、实验实践等自我学习的方法引导上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缺乏指定教材以外渠道的知识补充,学生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灌输,依然停留在中学阶段教师课堂讲解、课下任务式地完成作业阶段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的激发和引导  UCLA和PSU两所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师生互动研讨课(Seminar)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教学环节,几乎从本科课程一开始就设置,各阶段的Seminar是必不可少的。

UCLA在低年级开设有1-2小时的Seminar,对当前知识进行讨论和批判性思考课程由多名教师结合各自研究领域的专长,对学生如何在学习阶段获得各领域的知识进行启发和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在学科领域专业课程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和不同学期,提供一些不同的讨论主题,并计入学分,成绩只按照通过/未通过来评定而PSU则在1-2年级就开始设置本科生研究,要求学生提交一篇论文并作口头报告  二、课程设置中的激励机制  在美国UCLA和PSU两所高校中,低年级就为学生开设了三种形式的课这些课和国内的设置不同的是必须签署个人合同以保证完整的完成课程内容  第一种形式的课是设有三个小时的“荣誉”课程Seminars,一般限定在20个学生以内设计为低年级课程的附加课程,在课程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补充材料、王澄海,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论文和教学活动再探索和深入思考相关主题,成绩分别按照通过/不通过或者等级评定  第二种形式的课,也是最具有特色的,从低年级开始,就设有3个小时的“荣誉合同(协议)”课所谓荣誉合同就是教授和学生之间签署的,有关课程内容的附加设计和相互约束的体验协议,规定目标和任务。

而所学课程的学分仍然和未签署协议的同学相同这种活动提供了比正常开设的课程更为丰富的题材,通过补充读物、论文或者其他一些学术研究活动,加强对开设课程在更深层次上的理解荣誉合同(协议)”课是对课程的强化,有专门为低年级课程设计的附加课这些课程可以重复(最多4个单元),按照等级评定  第三种形式的课是设有1-2小时的学生研究活动项目,为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始科学研究的入门而设计以课的形式,了解和熟悉导师研究课题或者其他教师的工作,每周3个小时作为一个单元,学生必须是成绩突出,且荣誉课学时不少于12个单元(不含本课程)才有资格选修同样必须签署个人合同最终按照通过/不通过记录成绩  相较于我国以“人才培养基地”的形式将学生班级建制统一培养,荣誉课程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更易发现和造就优秀人才,标准也更为客观,从分类指导和个性化培养的角度而言效率更高、成效更好  三、课程设置中的创新意识培养  在美国高校中级阶段的课程设置中除正常开设的课程外,Seminars仍然具有重要的位置如UCLA开设有3个小时的高等Seminar(Advanced Honors Seminars),限20个学生以内同样为本科生正常讲授课程的附加课程,目的仍然是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外读物、文献阅读及其他学术活动,加深对所讲课程主体的理解,作为进一步申请荣誉学生的条件。

  除高等Seminar外,还开设有3个小时的荣誉合同课(Honors Contracts Tutorial),但仅限于修有荣誉课程的学生,为课程在较高层次的讲授和理解设计,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读物、文献或者其他学术活动探索所学课程在较深层次问题的理解  在3-4年级,设有专业指导性研究,学生通过课的安排,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特定问题的分析、研究,并且需要完成项目或者论文  荣誉课程都需要签署个人合同,大多数这类课程的成绩以通过/未通过或者等级评定  通过上述步骤由浅入深的逐步引导和训练,在大学的3-4年级,一部分优秀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升,也为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高等教育中,许多优秀人才在本科阶段就初露头角,和他们Seminars和荣誉课程的设计是密切相关的近年来,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开展有多种本科生的创业创新课外学术活动,也有各种竞赛类舶课外学术活动(如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挑战杯”、数学建模等)但是相比而言,荣誉课程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常规化,更易于操作,更加节省资源  四、各阶段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性  不同学科、专业都有其综合实践的要求,以大气科学为例,该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学生毕业后通常在气象业务部门从事具体的实践性业务工作。

同时,大气科学作为前沿性学科,客观性、定量化的业务需求决定了气象业务本身也必须是科研型业务因此,大气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培养目标必须兼顾基本操作和扎实的数理基础在国内,通常设置3-4门的专业课程,同步开设实习实践课,特别强调以“天气学分析”为代表的实践性课程  在PSU,3 4年级的学生必修一门6学时的“应用(操作)气象学(Operational Meteorology(2))”实验课,学生需要分析当天的天气资料和预报,了解卫星及雷达的相关知识,课程介绍服务于航空、空气污染、海洋、森林火险及公众的天气预报,组织学生参与天气图讨论,以及参观观测、探空和雷达装置等课程按照等级评级  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历来重视实践性课程的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验操作内容越来越多,但囿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一些大学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往往舍弃一些内容,导致学生的操作技能结构不完整,或者对于新的实(试)验手段不能熟练掌握,甚至不了解,教学和实际业务的发展和需求之间脱节例如,对于大气科学专业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雷达气象”,“卫星气象”,“气象观测”,“大气探空技术”,“GPS观测技术”……,要么单独成课,要么不开设。

  五、润物无声的分类育英机制  我国的大学教育通常只注重学生对新知识的平均认知程度,不利于优秀人才的成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学为了解决一部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状态,通常会设置“荣誉课”,这些课程一方面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也为优秀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树立了标尺和目标,在同学间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大学阶段是学生自我管理的过渡阶段,也是个人进入社会独立精神形成的阶段我国大学生的管理,一般沿用中学式的管理方式,教学和管理系列相对分立而在美国的大学,则充分强调个人责任,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约束例如,对于课,必须签有个人合同,一旦做出选择,必须完成,而且成绩记入档案,  六、小结  从课程设置到教学过程设置的差异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美两国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的不同例如,在美国不同学校和不同级别的学校(中学、研究生)学分互认和转入制,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选择课程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自主支配的时间较多,更容易建立起自己的兴趣点而在每个阶段都设有荣誉课程,这样既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也可以把这些学分带入下一阶段,较强弹性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和自主支配的时间。

  在美国,如何写论文在大学之前就开始训练,在本科阶段更是强调对专业知识的探索和创新,学生通过对论文的写作可以将不同阶段、不同课程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在我国,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突出强调的是对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本科毕业学期所做的论文相对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的覆盖很有限  对于实践课程,尽管我国历来对实践课程重视,但是受制于实验条件和学生对实践性课程参与意识不强的影响,如何把实践性课程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有效、有机地结合,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一项亟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重要工作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