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看我国东周秦汉时期墓葬之内的防腐措施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2.81KB
约10页
文档ID:232535265
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看我国东周秦汉时期墓葬之内的防腐措施_第1页
1/10

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看我国东周秦汉时期墓葬之内的防腐措施(2011-10-09 17:15:37) 标签:葬礼水银杂谈分类:教学参考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陵墓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对 于这一“天方夜谭”式的传奇记载,1981-1982年自然科学工作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秦 始皇陵区进行采样分析测试,在始皇陵封土范围内,测得有一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强汞异 常区,初步证明了《史记》中这一记载是真实可靠的錬[1];更有学者据以上测试结果, 对始皇陵之内的水银用量及冶炼能力进行了研究錬[2]秦始皇陵中为什么要埋藏大量的 水银呢?我们以为实际上是秦代人们在前代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对汞的性能研究和认识的深 化,是东周以来人们对保存尸体的经验的总结和应用春秋中文社区根据现代科学知识,汞的熔点为-3& 87C,是在常温下惟一的一种呈易流动的银白色液 态金属,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或化合态(辰砂H将gs)存在,尽管它的内聚力很强,却是蒸汽 压最高,挥发性最强的金属,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秦代也许不懂驱热降温冷藏的道理, 但根据长期经验却选了汞作为冷凝剂,从而在地宫之内组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企图达到尸 体不腐的目的”錬[3]。

秦代是否有此经验与认识我们不敢确定,但是,汞及其化合物具 有的剧毒与杀菌作用,能使墓室内的尸体长久不腐,达到这点认识是可能的我国古代人们对汞及其化合物性能的认识和利用是有悠久历史的錬[4] o东周秦汉时代, 我国古代医学已有高度发展,对汞的药用价值亦有一定的认识,医药方面开始对汞及其化 合物使用于临床实践之中《周礼》中有一种外科医生所用的“五毒之药”中有丹砂的成分; 秦穆公时仙人萧史为秦穆公女弄玉“烧水银成霜予涂”,这即为“轻粉”,其“味辛凉,无毒, 畏磁石、石黄通大海(便),转小儿疳并凛病,杀疮疥癣虫,风疮燥痒”;汉代《本草经》 中的矿物药有汞的记载,其临床治疗作用为:“主疥痿痂白秃……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原 为丹”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五色药石总重量有数公斤,其中就有辰砂,说明西汉前期, 远在岭南的南越国就己经使用其作为药物錬[5]汞及其化合物的这些在中医上去除恶疮、 治疗疥癣的药用价值,亦即它们在临床上所具有的去腐能力,是人们在墓葬之中随葬水银的 一个原因之一,其中主要原因却是长久以来人们的对汞及其化合物特征的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权力的不断膨胀,国君贵族为了长久享受其豪富,梦想 追求长生不老。

于是,北方的燕、齐,南方的荆、楚地区神仙传说盛行,寻求不死仙药的 活动开始进行到秦始皇、汉武帝更是不惜工本、大规模地寻仙祀神,以求得到不死之药 从最初的草木药(也许还有动物药)到性质稳定的矿物黄金、最后固定到水银水银来自丹 砂,经过炼制又会成为丹砂,这种变化、还原的性质与神仙不断变化而依然存在的特点相似, 所以人们后来把丹砂和水银看做是最好的不死之药錬[6]在此背景下,为寻求不死仙药 的中国古代的炼丹活动及随之产生的炼丹术就发展起来两汉时期是中国炼丹术的奠基时期 錬[7],西汉多位皇帝和王莽都是好神仙方术之人,东汉道教与炼丹的方士合流后,道士 全部掌握了炼丹术,到魏晋逐步进入成熟时期,东晋炼丹家葛洪在《抱朴子•內篇》继承、 发展了前代的炼丹术的思想,对用金石矿物所炼成的丹药何以使人长生不老的道理做了阐 发:“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 谷耶?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 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以自坚固”认为金石矿物的抗腐蚀性可 以移植给人体,从而使人长生不老所以,炼丹家所用的原料丹砂錬[8]及其分解后形成的 汞亦被古人有意识地用于死后的尸体的保存之中。

从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在墓葬中铺撒赤铁矿粉到新石器、商周时代的许多墓葬棺椁 之中用朱砂铺底,降至春秋战国时期,朱砂在墓葬之中的应用更加普遍,这一时期,随着 寻求不死仙药和炼丹活动的进行,人们对汞及其化合物有了更深的认识,汞所具有的灭菌、 防腐作用被用于墓葬之中以保存尸体,文献中也有这一时期墓葬之中使用水银的记载:唐 李泰组织编纂的《括地志》中载永嘉末年被盗掘的齐桓公墓里有“水银池和金蚕数十簿”; 段成式《酉阳杂俎》载齐景公墓开后,“青气上腾,望之入陶烟,飞鸟过之辄坠死”,是墓 内葬有大量水银所产生的现象;《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墓“以水银为池”;《宋书》记载, 南朝肖鉴做益州刺史时,一古冢内“以朱砂为阜,水银为池”这些“水银池”的岀现,使 得墓室之内弥漫着高浓度的汞蒸汽,一方面利用水银蒸汽的毒性保护墓室的安全;另一方 面,利用其防腐性能长久保护墓主的形体秦始皇陵墓中“以水银为江河百川大海,相机灌 输”,将墓葬之中的水银使用到了极致长沙马王堆汉代女尸和江陵汉代男尸经过测定,肝、 肾、脑、肠等主要脏器的汞、铅含量超过正常人数十倍到数百倍錬[9]形成这种现象的原 因,一方面是死者生前服食“仙丹”之类含有汞、铅的药物,以及通过化妆品、餐具的涂 料、织物的染料等日常生活的接触而逐渐积淀的;另一方面,这两座墓葬在出土时,棺内 都有因地下水的渗透凝结而形成大量的棺液,经过分析,其中含有大量的硫化汞[10]珈, 这是尸体之中汞的另外来源。

尸体之中含有较多的汞的成分,在细胞内外沉积,会对其起到 固定的作用,这两座墓出土的保存较好的古尸从一个侧面说明,汞对尸体具有一定的防腐 作用春秋中文社区秦始皇陵墓之中不仅使用水银作为防腐、防盗,而且在其他方面也采取了一定的尸体 保存措施《秦始皇本纪》:“穿三泉,下铜而致椁”;《汉旧仪》:“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 以丹漆,深及不可入”;《水经注•渭水注》:“斩山凿石,下锢三泉,以铜为椁”以上这些 历代文献的相关记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关于秦始皇棺椁的,另一类是关于对墓室防 水的秦始皇墓室之内的棺椁,现代学者们的认识同中有异:(1)椁为与曾侯乙墓“外棺” 的四周和上下两面用铜材构成框架,再嵌以木板的相似做法作成,棺为天子使用的重棺和黄 肠题凑葬制 [11]跡;(2)从外向内依次为石椁、黄肠题凑、铜棺三重棺椁 [12]跡;(3) 用木材垒成的黄肠题凑椁室,在木材的木节和方木的接茬处浇铸铜液,防止木材过早腐朽 和使木椁牢固 [13]跡不论上述各点哪个正确,都在我们以下讨论的墓葬防腐措施范围 之内灵魂不死的观念在远古时期己经产生,认为人死后,灵魂脫离肉体继续存在在人类早 期的历史时期,虽然灵魂不死的观念占据着人们的头脑,但是对人们死后尸体的处理却是 简单、草率的。

《周易•系辞传》所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 无数”,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在尸体周围撒上赤铁矿粉末是目前我国 发现最早葬法的可靠标志 [14]珈新石器时代,在处理死尸上开始由覆盖树枝草木, 而逐渐出现以瓮棺、石棺、木棺等葬具来盛放尸体这是活着的人们再也不忍心看到死者 或遗弃于野,或安放于室很快腐烂的惨象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方法只是反映了当时人 们保护尸体的愿望,而很难说已经有了尸体防腐的目的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处于社会上层 的统治阶级欲使尸体不朽的意图逐渐产生从早期的人殉、牲殉、人祭到华丽的棺椁、丰 厚的随葬品、祭祀死者的墓上建筑都有意无意地反映着死后的地位要与生前的地位相符春 秋中文社区 古人认为人死不过是生命的一个轮回,在另一个世界也是像生前一样的生活人们死 后,魂气升于天,而形魄归于地如此,则古代埋葬制度与习俗便必然具有双重的目的与特 性,即一方面要帮助魂气顺利升入天界,一方面要好好地伺候形魄在地下宫室里继续人间 的生活[15]珈因而人们死后,对形魄的永久保存,就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故需要采取 必要的措施进行防腐尸体防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而产生的有 意识的行为。

墓葬是人死后在阴间生活的另外一个场所,所以在墓葬的建筑上也模仿生前生 活的场所,墓室结构呈现宅第化的发展趋势墓室之内的棺椁是保存死者形魄的主要场所, 犹如生前居住的房子,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保护所以墓葬之内的防腐处理也就包含两 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对尸体的防腐处理,二是对用以保存尸体的棺椁进行处理后者的最 终目的是前者目的的延续古人对于这两方面的腐朽机理是逐步认识、深入的,因而也就有 一个不断积累、深入的过程,到东周秦汉时期,人们对墓葬之内的防腐采取了一些有效的 措施,墓葬之内的防腐措施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春秋中文社区概括我国东周秦汉时期墓葬之内的防腐措施,除过上述的以水银随葬的做法之外,还有下列 多种方法1. 选择高地进行埋葬在墓地的选择上,高地埋葬是古代人们选择墓地的一个普遍规律,其原因,一是对“形 胜吉地”的选择,二是注重实用性《吕氏春秋•节丧》:“葬不可不藏也,藏浅则狐狸掘之, 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深”这 是说高地埋葬可避水湿、 狐患高地之上利用沥水,避免地下水对墓室进行渗透,可使墓室结构安全,从而也就有效 防止棺椁及尸体迅速腐朽2. 死后即时沐浴古人死后入殓之前首先要进行沐浴,这种习俗起源很早。

东周时期的浴尸活动是在招 魂之礼进行完毕之后,为死者洗尸用潘水,即煮沸的淘米水,由甸人、管人、祝、外御等负 责实施[16]跡《汉书•原涉传》描述涉为朋友主持葬仪的事,其中便有给死者沐浴的记 载《后汉书•礼仪志》也有“登遐,沐浴如礼”的记载,说明汉代也普遍有沐浴的习俗《周礼注疏》卷十九中有王死后沐浴时用酒浴尸的记载:“王崩大肆,以和”,郑司农云: “大肆,大浴也”;贾公彦疏:“必用柜者,以死者人所恶,故以柜浴尸,使之香也又 “大丧之大设斗,共其”;郑玄注:“斗,所以沃尸也,尸,以酒使之香美者”;贾公彦 疏:“大丧筑鬻,则此酒中兼有郁金香草,故得香美也” 即郁金,用于取汁以和酒,是 为酒这种以混合郁金汁液的酒浴尸,和生人用于煮兰汤以沐浴的兰一样,具有清香和消 毒作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棺液中所化验的乙醇和乙酸则说明埋葬之时棺内放置使用 了酒 [17]人死后进行沐浴的习俗,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人死后的灵魂要到祖先 那里去,人不干净,祖先要拒纳死者;另一方面,用酒浴尸、在沐浴时所用煮沸淘米水,以 及有的水中加有樟树皮、柚子、柑子叶、香料 [18]S等物质,经过蒸煮后,这样的水实 际上具有一种消毒和杀菌的作用,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使尸体 在最初的腐败过程减慢或停止下来,这样对于尸体防腐及保存是有作用的。

这大概就是古 今沐浴之俗流行的原因3. 使用多层纺织品缠裹尸体《汉书•杨王孙传》卷六十七载杨王孙欲裸葬答祁侯书云:“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 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 之后,棺椁乃朽腐,乃得归土就其它其中对古人死后缠尸、含玉的方法和目的作了叙述 先秦时期人死后,给尸体服衣称之为小敛,放尸入棺为大殓小敛之时所用的袭服,《仪礼吐 丧礼》载:“乃袭三称明衣不在算郑玄注曰:“三称,爵弁服、皮弁服、缘衣也,左衽 不纽三称”,即为死者先服三套皆左衽不纽的衣裳,并且其不包括沐浴之后所服的明衣 同时,商祝为死者设、瞑目、掩、决、屐、握手、冒采等物,来填塞耳朵、覆面、裹首、 结附、缚手、套尸,然后在外面以衾包裹,以绞结扎这些做法与汉代人们丧葬用玉应有 一定的发展关系湖北江陵属于战国中晚期的马砖一号楚墓和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死者的着 衣情况与文献记载为死者着袭服的情况有较大的出入,但它们在一定程序上与文献记载的 情况具有一致性[19]马砖一号楚墓的死者身上有瞑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