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衔接浅谈初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衔接摘要: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编排的是专题史,专题史学习的 基础是通史初中教材编排的是通史在高中教学中衔接初中教材的 通史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能使学生形成大历史观关键词:专题史;通史;知识衔接;大历史观通史是历史学习的基础,专题史是历史学习的深入现行初中教 材从体例看是通史,从内容看史实具体、生动有趣、容易留下深刻印 象现行新课程高中教材特点:从体例看是专题史;从内容看侧重于 探究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特点、影响或评价等理论性、逻辑性较强 的知识高中历史教学是建立在初中通史基础之上的深入在我们现 实的高中教学中,存在两大方•面的困惑:一是大部分学生对初中的通 史掌握得并不孔实,因此经常出现“篡改"历史时间、历史事件的现 象;二是由于高中知识重点是理论性强的问题,因此课堂上容易出现 “冷场"现象要解决这两大困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好初 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是应对的策略之一那么,怎样衔接初高中历史 教材的知识,切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谈谈个人的思路和做 法,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一、编写简易的初高中知识衔接资料,为高中学习打好基础,这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资料编写建立在初中教材基础上,参照高中教材(以岳麓版为例) 内容,突出时序性和重要的史实。
如中国古代史按照主要朝代的先后 顺序罗列:夏朝一商朝(青铜器、甲骨文)一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一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百家争鸣)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统一文字)一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一东汉一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隋唐(科举制确立完善、三省六部制建立完善、大运河开通)一五 代十国一宋朝(清明上河图、交子、瓦子、景德镇)一元朝一明朝(丞 相制废除,内阁制建立)一清朝(军机处设立、闭关锁国政策)中国近代史主要史实按顺序如下:1840-1919:鸦片战争、《南京 条约》、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洋务运动兴 起、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辛丑 条约》、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19T949:中国共产党 诞生、国民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北伐)、国共 十年对峙(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遵 义会议、西安事变)、抗H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南京大屠杀、台 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解放战争(重庆谈判、内战爆发、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中国现代史主要史实按顺序如下:七年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 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完成)一十年探索时期(中共“八大”、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困难时期、“八字方针”)一十年文 革时期——两年徘徊时期(“两个凡是”提出)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设立、外资企业出现、 中共“十四大”)世界古代史:奴隶社会时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一封建社会(中 世纪)时期:(基督教统治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世界近代史主要史实按顺序如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启蒙运动 一工业革命兴起一北美独立战争一法国大革命一马克思主义诞生一 俄国农奴制改革一日本明治维新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一第一次世 界大战。
世界现代史主要史实按顺序如下:十月革命一巴黎和会一苏俄 (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一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一罗斯福新政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美苏“冷战”一苏联 “三夫”改革—苏联解体这些衔接资料放在高一新生开新课前利用2〜3节课与学生一起 梳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通史架构,为高中的专题学习打下扎实的 基础二、充分利用初中教材的“已知”,探究高中教材的“未知”,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高中教材内容大部分在初中教材中均有涉及或有具体描述,但对 于相同的史实,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的处理或侧重点是不同的,针对 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立足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初中 的教材的“已知”做到有的放矢地运用本人根据教学实践,认为初 中教材的“已知”知识可以分为两类运用第一•类:作为问题探究的 引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类初中知识在高中教材中同样重点讲述 并深入分析这类课比较多,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鸦片战 争、太平天国运动、五四运动、美苏冷战、新中国外交、新航路开辟、 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改革开放、科技文学类课等这些课教师可以,边引导学生回顾,一 边跟随学生的回顾以层层设问的形式把要探究的问题逐一呈现,让学 生根据“已知”探究出“未知”的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任 务。
这种衔接的好处是导入自然,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鸦片战 争》这一•课的导入处理如下:鸦片战争是由哪国挑起的?(生:英国) 一英国为什么要挑起这场战争?(生:林则徐虎门销烟)一林则徐为 什么主张销烟?(生:鸦片毒害中国)一鸦片对中国产生什么毒害?(生:白银外流、战斗力下降、毒害身心)一英国人为什么要无耻地 向中国走私鸦片?(师生:正当中英贸易无法打开中国市场)一英国 人为什么如此迫切要打开中国市场?当时中国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师生:19时期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通过这样由浅入 深的层层设问,把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这一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自然而 然地化解了,避免了生硬的讲解,从课堂反应看,学生思维较活跃, 因为一开始的问题他们是知道的,所以他们都很愿意也很主动地跟着 老师的思路走当然对于科技文学类课的应用就更能轻车驾熟了,此 外问题的设计是多样的,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的“已知”和心理,调动 起他们的积极性,那么课堂有效性就能实现了第二类:作为高中教 材补充,构建完整知识结构如《北美大陆的新体制》一课,新课标 要求是掌握1787年宪法内容和民主共和制特点,而初中教材突出独 立战争过程,因此可以让学生回顾独立战争过程之后引出1787年宪 法制定的背景问题,如果没有独立战争这段史实,这节关于美国政治 制度建立的历史课就缺乏了前提和完整性,但如果由老师讲述战争过 程就是啰嗦重复了。
这类初中史实的应用在高中教材里涉及战争史的 课程中应用也不少,如英国的制度创新,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鸦片 战争、甲午战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等新课程高中教材侧重探究重大历史史实的因果、小专题和大专题 的归纳比较,但是如果没有通史的思维是学不好高中历史的,因此, 高中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初中教材知识此外,建议我们教 师在将初高中教材知识进行有效衔接的时•候,能坚持牢记由浅入深、 深入浅出的教学规律开展教学,也就是在初中通史基础上探究出高中 专题史的问题后,还要会从专题史的思维中回归到通史的教学思维中, 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能帮助学生构建大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