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科尔的小插曲 1903年,在美国纽约的一个学术报告会上,数学家科尔表演了一个小插曲:他走上讲台,拿起粉笔,一言不发,在黑板上做长长的计算267-1=147573952589676412927然后又算呀算呀,又算出一个结果:193707721×761838257287=147573952589676412927两次计算的结果完全相同,听众席上掌声雷动台上的人不作任何解释,台下的人不提任何问题,却能完全互相了解,共享成功的喜悦他们是打的什么哑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科尔是在报告他自己关于质数研究的一个好结果他的计算表明,267-1不是质数,因为它可以分解成两个大于1的自然数的乘积不是质数的自然数太多太多,大部分自然数都是合数为什么证明了267-1不是质数就要鼓掌呢?这是因为267-1属于一类著名的数,叫做“梅森数”梅森(Mersenne,1588~1648年)是法国数学家,他研究过形如2p-1的数,其中p是质数,后来人们称这类数为梅森数梅森证明了,当p=2,3,5,7,13,17,19,31时,对应的8个梅森数都是质数由此猜想,在梅森数中出现质数的机会可能比较多人们要寻找更大的新质数,往往就到梅森数里去淘金。
在1903年科尔报告之前,当时的数学家们还指望267-1可能被确定是一个大的质数科尔通过板演,告诉他的同行们,267-1不是质数,是一个有21位的合数,不必再为它耗费时间做大量计算了科尔还具体求出这个大合数的两个质因数,其中一个是9位数,另一个是12位数当时还没有电子计算器,更没有电子计算机,要靠手算得出这样的结果,非常不容易这一进展当然会赢来热烈鼓掌科尔为了得到他所报告的结果,用去了三年中所有星期天的时间现在电了计算机已经普及,计算起来就方便得多了在一台486微机上,利用数学软件,计算267-1只需要不到1秒钟的时间;再把所得的21位数分解成质因数的乘积,也不过花费35秒左右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方便地判断一个不太大的整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现在寻找人们暂时还不知道的更大的新质数,也都利用电子计算机,不过因为计算量太大太大,需要设计一套特殊方法如果一个梅森数是质数,就叫做梅森质数通常打破大质数纪录的都是梅森数1985年发现的大质数是第30个梅森质数,有65050位数字这个纪录在7年后被刷新,1992年发现了第31个梅森质数,有227832位数字1994年发现了第32个梅森质数,有258716位数字。
2019年发现了第33个梅森质数,有378632位数字,它是21257787-1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梅森数除去对寻找大质数有特殊贡献而外,在编码中也有实际应用算呀算呀,算出一个结果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