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 摘要:本文试图从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不同文学层面对《呼啸山庄》加以剖析,通过现代派文学的主要描述对象——异化;来探讨这部巨著与现代主义的联系;同时立足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其浪漫主义创作源泉,从而使《呼啸山庄》这部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展现出它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异化;哥特;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是艾米莉·勃朗特于1848 年出版的一本小说,这部具有强烈情感、带有一点野性甚至有些怪诞的作品问世时并未引起关注,而在她去世后的一百零一多年来却掀起了阵阵研究热潮西方评论家对《呼啸山庄》的评价愈来愈高,使这部具有奇特想象力的作品在英国小说史上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为此,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称艾米莉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尽管这部小说依然体现了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许多特征,但它在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上却更接近十八世纪的浪漫主义小说,更令人惊讶的是,作者的某些表现手法仿佛又与二十世纪的现代小说的风格颇为相似。
这便是艾米丽·勃朗特与众不同而又耐人寻味的地方 一、浪漫主义手法——哥特传统的运用 关于“哥特”(gothic)这个词的出处,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的一个叫作西哥特的部族,这个以破坏和掠夺为乐的部族以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起初,它被用以形容阴森与恐怖,后经很多年演变,在建筑、音乐、文学等方面得以发扬,使它成为一类艺术的代名词,就如艾米莉·勃朗特一样,滞后于艺术殿堂好长一段时间艾米丽的《呼啸山庄》继承了哥特传统,采用了多种哥特手法来渲染气氛、塑造人物、表达主题思想首先,《呼啸山庄》在环境刻画及意象构造方面采用了典型的哥特手法,给读者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呼啸山庄“狭窄的窗子深深嵌在墙壁内,两边墙角用凸出的大石头保护着”,大门周围留着“古里占怪的石刻”;山庄的外面是一望无际的晦暗的荒原,铅云密布、狂风大作;山庄里面则由于缺少光线而昏暗、阴森这种充满着神秘、阴晦、荒凉、恐怖的氛围是哥特传绕中常见的要素小说中洛克乌德梦中一幕最为动人、凄历甚至残忍,堪称最具哥特意味的意象——“一张苍白的脸孔,从外边靠在玻璃窗上,还有一只血迹斑斑的手,伸进打破的窗玻璃,要求进屋来而洛克乌德对这位哀求的灵魂施出了残酷的手段:“把她的手腕拉到破了的玻璃窗上,来回摩擦,直到淌下来的血水浸透了被褥”。
梦魇、血迹、鬼魂、游荡的幽灵……这一切无不令人心惊胆寒、毛骨悚然这种极具渲染恐怖气氛的手法并非艾米丽首创,而是哥特传统中惯用的手法但艾米丽并非亦步亦趋地模仿,她显然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意识形态,她对梦幻和潜意识的表现,已经显露出接近现代艺术的端倪从表面而言,这似乎只是一个局外人一场离奇荒诞的恶梦,很难用理性去分析,可是我们分明从内心真切地感触到梦里梦 外的世界一样地冷酷无情,无论是梦幻还是现实,人性人情都已丧失在此小说作者向读者象征地揭示了人类面临的可怕恶梦——人性的冻结,具有着超前的现代主义意味广其次,《呼啸山庄》主人公的塑造具有典型的哥特模式希斯克利夫源于哥特传统中的“恶棍英雄”形象——“深色的皮肤,体格健壮,有一双洞察一切、摄人魂魄的眼睛,表情则混合着轻视和阴郁;行动多变且不可预测,时而郁郁寡欢,时而暴跳如雷”;“他是让人既爱又恨的混合物/既引人追逐,又让人惧怕……他漠视世上的一切人/……在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似乎是陌生人……”希斯克利夫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统—体,既深受迫害让人同情,又罪孽深重令人发指他强烈的恨与疯狂的复仇并非本性,而是铭心刻骨的爱的异化,是心灵备受重挫后爱的反面衍生物,他虽然“残忍而缺乏人性到? 了常人不能想像的地步……我们仍然同情他……以一种朦胧的方式和希斯克利夫站在一起去反对其他人物。
因为他并非所有罪恶之源,真正的罪恶是扭曲人性的等级制度、社会准则和宗教迷信 二、现代主义异化主题的敏感触及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