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完整word)明代书法-(一).doc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04KB
约11页
文档ID:547699028
(完整word)明代书法-(一).doc_第1页
1/11

完整word)明代书法 (一)明代书法 (一) 明代书法(一)  明代刻帖更盛,同时有帝王雅好,故书法仍以行草为主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中有一段很精辟的概括:“有明一代,亦尚帖学,成祖好文喜书,尝求四方善书之士以写外制,又诏简其尤善者于翰林写内制.凡写内制者,皆授中书舍人,复选舍人二十八人专习羲献书,使黄淮领之,且出秘府所藏古名人法书,俾有暇益进所能,故于时帖学最盛仁宣嗣徽,亦留意翰墨,仁宗则好兰亭;宣宗则尤契草书宪宗、孝宗、世宗皆有书迹流传.孝宗好之尤笃,日临百字以自课,亦征能书者使值文华供内制神宗十馀岁即工书,每携大令鸭头丸帖、虞世南临乐毅论、米芾文赋以自随夫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明之诸帝,即并重帖学,宜士大夫之咸究心于此也帖学大行,故明人类能行草,虽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简牍之美,几越唐宋  但明代行草书的社会需求与前此其他时代已经有了不同明代建筑趋于高大,同时商人阶层日渐庞大,附庸风雅的愿望颇高,这使得对挂轴一类作品的需求渐多,书法作品渐渐由案头走上墙头,书法家们籍此作出了许多探索,使传统行草逐渐发展出一些新的技巧和风格.  明代书法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明初书法,先承元朝而下,基本继承的是元代的典型书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国势承平,复以文章翰墨粉饰治具,培养了一批御用书家,遂使台阁书风兴起.  明中叶,江浙一代经济逐渐发展,文化也因之而起,成为书法的核心地区。

一些文人淡于仕进,优游文艺,逐渐成为具有一定职业化特征的书画家,以出售书画为生这使其创作目的、风格追求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文人化”的清雅气息逐渐有所减弱,而好异尚奇之风逐渐兴起  晚明时期,国家内部的政治、文化斗争日趋尖锐,从心学中衍生的个性解放思想蓬勃发展,而外来的军事压力也渐渐增大,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并进一步影响了文艺活动书法领域因之也出现了一次重大的变革,狂放书风成为书法发展的主流.  一、明朝初期书法——“三宋二沈”  明初书法首先是延续元代书风,后来出现由皇室提倡的台阁体风格其代表人物,号称“三宋二沈"  三宋指宋克、宋璲、宋广.  宋克(1327~1387),字仲温,又字克温,号南宫生、东吴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性格豪侠仗义,好习武和研究兵法,为人讲气节,但因为时局混乱,终究没有机会在政治上一展才华书法初学赵孟頫,得到元末书家饶介的亲传,此后上追魏晋,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元末文艺大家杨维桢对他尤为赏识,自称有所著作、必命宋克书写.  他能写楷书,成熟的小楷能得锺繇意趣,不涉赵孟頫的藩篱尤善行草,更精章草他的章草师法皇象、索靖,用功深至,精熟峻健,较赵孟頫又有进展。

他晚年临写的《急就章》笔势峻健而流畅,结构精密而飘逸,波磔尤为险劲有力,很有特色  但他最有成就的还是将狂草、章草与行草相融合的一路风格这一风格,元代康里巎巎已开先河,但技巧还比较单薄、风格过于直白,缺少更丰富的意蕴宋克章法古雅,功力深湛,又兼性情任侠尚气,因此书写时能把章草的生拗遒劲与狂草的纵横奔逸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奇崛恣意的气势,解缙评为“如鹏抟九天,须仗扶摇”,的确气质不凡以《杜甫壮游诗》等为代表作  三宋中的另外两位书家,宋璲(1344~1380),字仲珩,浙江蒲江人,宋濂的次子以父荫为中书舍人,后因其兄子宋慎坐罪而受株连被处死,年仅37岁宋璲天性好书,据文献记载各体都有造诣,尤其是行草和小篆,解缙评其小篆为“国朝第一”他的行草书直承元代康里子山,后来得到元末明初书家危素的指点,于是上溯晋唐特别是王献之,以峻放为尚,当时即博得了很高的赞誉虽然未及完成自家风格的塑造,但是也已经初步显示出脱离元代风格笼罩的迹象了可惜享年不永,无法充分展示才华.  宋广(生卒年不详),字昌裔,号匊水外史、东海渔者等,河南南阳人,寓居华亭(今上海松江).曾任湖北沔阳同知.宋广善草书,《明史·文苑传》说他的草书可比宋克,《续书史会要》说他的草书来源于唐代张旭怀素,似乎较少受到元代的影响,当是别具一格的路数,可惜他的作品传世很少,影响有限。

  总体来看,三宋中克、璲的书法是元代书风的自然延续,有一定创新性,但不显著,还不足以与元代抗衡但是他们对狂草的喜爱这一迹象是值得注意的狂草在表现力特别是气势的展示上,有特殊的长处这也许已经反映出明代书法的某种新动向了.  二沈指沈度、沈粲兄弟  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朱元璋时因罪被贬云南,成祖时选拔28位中书舍人专习二王书法,他因善书而最邀上赏,金版玉册皆由他书写.他篆隶真行诸体皆能,被成祖誉为“我朝王羲之”,并被拔擢为翰林修撰、侍讲学士,善书之名超过时辈如解缙、胡广、梁潜等人因此之故,其小楷成为官场中人和士子效仿的对象,遂为“台阁体”及清代“馆阁体"之滥觞其小楷渊源于虞世南、赵孟頫等,笔致雅洁轻灵,结体内部紧密,外取纵势,端庄而不失秀逸,虽然格调、意境没有特出之处,但也具有文人本色的清新典雅清代王文治说他的书法“端雅正宜书制诰",切中肯綮.传世作品有《敬斋箴》、《不自弃说》等     沈度之弟沈粲(1379~1453),字民望,号简庵由其兄沈度举荐而为中书舍人,后官至大理寺少卿,兄弟同以善书得宠,故有“大学士"、“小学士”的美誉.文献称兄弟二人不欲争能,故度主攻楷书,而粲主攻行草,并以此名世,后人有“遒逸"之评.从其存世作品看,点划圆而爽利,渊源似是怀素和康里巎巎,偶尔掺入一二章草,与宋克有一些相似,但无宋克的魄力,有秀气而乏劲力。

     此外,俞和、解缙、张弼、陈璧、詹景凤等人,在这一时期也是比较有影响的书家这些书家与三宋、二沈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共同点,即他们都比元代书家更多地涉足了大幅作品的创造,作品的行气、章法相对都比较放得开,显然是因为幅式的原因而在形式上开始了一些新的探索,虽然无论是技巧还是风格,都远称不上成熟,但是这样的探索毕竟是可贵的明代后期大幅行草的成功,从历史渊源来说,是由这一时期的探索开始起步的  二、明朝中期书法——吴门书派的书家群体  明代中期,江苏苏州一代出现了一批前后传承的书家,形成了相当突出的特色,  他们中有许多人并未进入政治中心,而是在当时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支持下专以书画文章为业.由于艺术成就显著,影响很大,甚至超越了处于政治中心的艺术家,而成为这一时期书法的主要力量,这就是“吴门书派”由前后三代书家组成,其中前两代处于明中期  第一代主要有徐有贞(1407-1472,字元玉)、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李应桢(1431—1493,字贞伯)、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王鏊(1450~1524,字济之)等,他们率先突破赵孟頫和台阁体的束缚,或师晋唐,或法宋人,或自出机杼,对古代传统进行了重新审视、深入吸收,形成了新的书风追求,脱出了前此书坛受元代书风笼罩的局限.其中,徐、李、吴、王仕途都比较顺利,有的甚至很发达,如徐有贞官至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吴宽官至礼部尚书,王鏊则是文渊阁大学士加少傅,只有沈周一人以布衣终其生。

就艺术成就而言,沈、吴为高.沈学黄庭坚行书,用笔较黄庭坚柔和,结构也稍加平淡,去其拗峭,益以清雅,书卷气甚浓吴宽则专学苏轼,用笔比苏轼涩,因而虽无其沛然之气而尚能得其厚重,格调很高徐、李、王在实践上的成就稍逊,但与吴门书派的第二代书家的关系极为密切,并且在艺术上见地高明,所以历史贡献仍然不可忽视.        第二代书家的代表是“吴门四家",即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江苏苏州人,著有《前闻记》、《九朝野记》、《兴宁县志》、《怀星堂集》等因右手拇指多生一小指,自号为枝山、生而枝指、枝指生、枝指道人、枝山樵人等.与徐贞卿、唐寅、文征明被称为“吴中四才子"然而一生举业仕途都不顺利,只中过举人,到他55岁时才得到广东兴宁知县的职务,后迁任南京应天府通判,一年后谢病返乡,后人称“祝京兆”  祝允明得外祖徐有贞、岳父李应桢指点,父辈沈周、吴宽亦多加奖掖,书法号称无所不学.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京兆楷法自元常(锺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秘监(虞世南)、率更(欧阳询)、河南(褚遂良)、吴兴(赵孟頫),行草则大令(王献之)、永师(智永)、河南(褚遂良)、狂素(怀素)、颠旭(张旭)、北海(李邕)、嵋山(苏轼)、豫章(黄庭坚)、襄阳(米芾),靡不临写工绝。

这话或许有些夸张,但也说出了祝允明的一个特点,就是涉足广泛,而绝不简单受元代书风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在看他的传世作品,各种面目蔚为大观:小楷主要师法锺繇,古朴简劲;行书或出自米芾、跌宕恣肆,或渊源赵孟頫、端正妍雅;还能写较为地道的章草书他使得古代的各种典范风格重现于书家面前,从而彻底地突破了前此书法风格相对单一的面貌,一定程度上重振了古典传统但是,涉足广泛同时也给他带来了负面影响,那就是个人风格的定型不突出,如启功先生《论书绝句》所说的:“祝允明出,承徐有贞、李应桢之绪,略轶(馆阁体)藩篱,未成体段"  祝允明最为成功的一体是他的狂草,出入黄庭坚,兼取张旭、怀素、章草的长处,更巧妙地融入小草,善于穿插、布点,使狂草书在点划形态、节奏变化、布白丰富方面有了明显拓展这些对于长轴大幅的书写,都很有意义代表作《唐寅落花诗卷》、《杜诗秋兴八首》等,笔走龙蛇,奇态横生,在明代这一时期可谓独领风骚.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号衡山,42岁后以字行,改字徵仲,江苏苏州人他一生10余次应试,皆未中举,1623年被荐授翰林院待诏,故后人称“文待诏”,但三年后即辞官回乡,此后再未出仕。

他为人正直,不媚权贵,自订书画有三不应:宗藩、中贵、外国,因此清代顾复称他为“古今第一流人物,吾吴(吴县)之所以借光者也”  文徵明早年并不聪慧,据称曾因不善书法而被拒绝参加乡试.但他生活在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里,先后拜沈周、李应桢、吴宽和王鏊等人为师,又与吴中才子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相友善,加上本身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一代文宗,不仅在“吴中四才子"和书法的“吴门四家”中都占据一席,在画上也与沈周、唐寅、仇英齐名,后人称“明四家”在沈周、祝允明等相继弃世后,主持吴门文坛艺坛数十年,影响极大书法家周天球、王穉登、陆师道、陈淳(也厕身吴门四家)等都是他的弟子,他折辈与交的王宠(吴门四家之一)实际也曾受到他的指点.他的子弟后人,也多能书善画,风流延续数代.  文徵明于书法也和祝允明一样各体兼修,号称篆、隶、楷、行、草俱佳.但篆隶其实并未充分了解秦汉的传统,因而置诸书史,不足成家真正有成就的,是小楷、行书和草书  其小楷,师法锺繇、二王及欧阳询,兼及其他各家,以精严谨肃见长,至老不怠,89岁高龄时仍能悬腕作小楷,且笔力不减,无一懈笔代表作有《醉翁亭记》、《后赤壁赋》、《离骚经》、《四山五十咏》、《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等,其中《离骚经》书于85岁,4000多字,笔画入锋爽快,横多尖起圆收,折笔干净利落,竖画坚挺峻健,撇捺匀稳平和,结体紧密遒健,总体风格清新爽洁、温纯闲雅,堪与赵孟頫比肩。

     行书是文徵明最有影响的领域主要有两种风格.一主要来源于赵孟頫并上溯《集王圣教序》,用笔坚劲迅捷、方圆结合,结构注重中正平和、遒密紧结,行书中略掺草法,故在规矩谨严中又饶有生动活泼之致,清雅流丽,端庄刚健,二美并兼,自成一家风范,《书史会要》评价为“风舞琼花,泉鸣竹涧"代表作有《陶渊明饮酒诗》、《书王羲之兰亭序》等二出于黄庭坚,晚年的大字多是这种风格这应当是受了沈周的启发,同时也是为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