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论文案例选择推荐(共4篇) 引言 一、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农业的发展是饮食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 从原始农业到粗放农业再到沿用至今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稳定且持久,饮食文化亦然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动地描写出中国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以这种典型的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既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饮食需求;又很好的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便于统治者管理传统农业方面,农作物种类与家畜种类的增加、普及为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现代农业方面,大规模的种植收割为烹饪美食提供了材料上的选择,其食材的丰富性、多元性更是直接助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的渊源 1.先秦时期饮食文化开始萌芽我国在三代时期,民间即存在崇鬼神、好祭祀,普遍悟守神圣、肃穆的祭祀之礼甲骨文中多祭典之称原因亦在于此在宗里的神也依人间做法,依其大小排定座次,然后供奉诸神以各种美食,食物的种类按神地位高低而有所不同[1]尤以当时的楚国为例,饮食结构、烹调手法、盛食之器都颇为考究 2.秦汉时期饮食文化开始形成。
秦汉时期我国传统饮食文化能够形成的原因在于:农林牧副渔等农业多元化的发展,直接助推食物种类的丰富与多元;烹饪水平和工艺有所提高;手工业的发展使得饮食器具的质地和制作工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饮食市场和饮食行业开始兴盛;百姓安稳的生活提高了其对饮食文化水平的主观需求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发展,民族关系较为和谐,科技文化有所发展,这一系列政治经济因素均有效推动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 3.唐宋时期饮食文化发展到高峰唐宋时期社会安定,伴随商品经济飞速发展饮食文化也得到发展水稻、黍、稷、麦、菽等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前代有所上升唐代麦类作物的种植在北方得到了迅速的推广王利华先生认为,至少在唐代后期中国北方麦子的种植已经是无处不在了借此东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期主题的故事娓娓讲述机智的中国先民发挥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发明各种面食、米食的烹饪方法宋代大词人苏轼更进一步认为人生不止有仕途,更有诗和美食的远方东坡先生认为吃猪肉也有所讲究,大笔一挥便又赋诗一首“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即使是独领风骚的文人墨客视角也慢慢发生转变,关注美食,赋予其独特的文化意义,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明清时期饮食文化发展渐趋成熟明清时期饮食文化发展与繁荣,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方名特食品在“自然的馈赠”这一的主题中,镜头下的人们是朴素的,她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竹笋便是一大菜肴,春笋冬笋各有特点,正如李渔认为竹笋“素宜白水,荤宜肥猪”[2],这是大自然对她们的馈赠;二是出现了更多专门记叙、总结地方饮食文化的专著[3],例如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二、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风味多种多样我国南北跨经度约50度,东西跨纬度约60度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自然条件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风俗、文化同样存在差异,因此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的风味例如西北方藏族人们喜食“青稞”,南方汉族人民则喜食“水稻”我国一直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因为南方纬度低,气温高,多平原有利于稻谷的生长;而北方纬度高,气温低,且多山地高原则更适宜麦类作物的生长这是中华饮食文化一大特点 (二)讲究“味”“医”结合《舌尖上的中国》第四主题“时间的味道”和第五主题“五味的调和”都讲究一个“味”字五味即“酸、苦、甘、辛、咸”,这要与人的五种味觉“酸、甜、鲜、咸”区分开来。
就“食”而言,它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食”讲究“色、香、味、形”四种属性,其核心是“味”任何菜,人们只要认为味道美味就会接受;反之味道欠佳即会拒绝味”为第一感觉[4]古代就有“炼丹”这一说法,可见自古我国就渴望能够得一长生不老之法,退而求其次也希望能够一直拥有强健的体魄,于是古代帝王或者王公贵族都会请德高望重的御医利用其医术觅得长生不老之法当然,在今天看来,那是极其愚钝的做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味”与“医”结合在了一起《素问·宣明五氣篇二十三》中载:“五味所入:酸入肝,哭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5]由此可见,古人认为每一种味道都可以进入我们身体的某个部分,故讲究“味”与“医”相结合 (三)注重烹饪的工艺技法在《舌尖上的中国》“厨房的秘密”这一主题中,讲述了厨师对火候的拿捏,佐料的配比和刀功的精准,这都应该概括到烹饪的工艺技法中去刀锋上分毫的差异会影响舌尖、唇间上的敏锐感受刀法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了食材的厚度、宽度以及最后出锅收官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食物的鲜味烹饪过程中,有刀口的原料受热会形成各种形态,十分美观存在刀口的食材也大大缩短了烹饪时间,同时更加方便食材入味。
正如《庖丁解牛》载“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烹饪的方法:中国的烹饪方法大致可分为热炒一般分为炒、爆、熘、炸、煎、溻、贴、瓤、烧、焖、煨、焗、扒、烩、烤、焗、熏、烤、氽、炖、熬、煮、蒸、涮这几种形式当然,最常见的便是炒、炸、烤、炖、煎《舌尖上的中国》为我们讲述了各个地方的美食以及不同的烹饪技法,为我们呈现了一道道美食盛宴由于各种食材的营养成分不尽相同,则烹饪的方法也颇有考究在烹饪过程中,既要讲究食物味道也要讲究营养价值则要求我们既要做到工艺精美又要营养可口,只有两种都发挥到极致的程度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美食 (四)越来越注重“食”“思”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消费不再是只是注重口感,而是更加倾向于其蕴含的文化含义比如“北京烤鸭”蕴含着老北京的味道;更是有“石锅鱼”等一系列的特色美食不断出现这种有特色、有创意、有思想的美食也受到了更多美食爱好者的追捧至此,中华饮食不再是原始人那种简单粗暴的茹毛饮血,而是更有文化更有内涵的文化传承 三、中华饮食文化的意义 (一)助推经济政治的发展《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一档美食纪录片,更带动了许多家乡美食产业的发展,为处在边远山区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带来了美食旅游的发展契机。
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二)寄托了中国思念情愫食”也寄托了人们的内心情感比如在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一道道简单的食物便寄托了人们内心的种种情感中国人最热闹隆重的节日便是春节了,“团圆饭”是除夕夜最最隆重的活动,一家人围在一起,丰盛的美食象征一种和谐美满,寄托了人们对家庭美好的祝愿,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这种将美食与情感寄托在一起,用美食来表达情思的方式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方式;传统的文人雅士、迁客骚人最追求饮食情趣,如果有了较为罕见的美食,那便会给他们带来无限乐趣例如苏东坡还特地为此写下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可见美食对于那些文人雅士有多么重要的意义美食是那些诗人的灵感,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美食来获取创作的灵感,追求其中的乐趣 四、结论 作者:陈先庆等 天人合一思想仅仅是中国传统自然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人定胜天”是“道法自然”的和谐统一什么是“人定胜天”?人定即胜天,意思就是人心安定比什么都重要。
但是现在人们大多认为人定胜天是人一定能够征服自然;什么是“道法自然”?道即是世界运行的规律,道法自然就是世界是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运行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就受到无数观众和网友的热情追捧究其原因,主要是作品本身融入了众多人文因素饮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交融并和使该片受到有关味觉却也超越味觉的心灵共鸣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中国人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根基本文从《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片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定胜天”与“道法自然”的自然观 一、饮食中的“道法自然” 何为“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人类世界不会以人类意志为转移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他把这一自然规律称之为“道”荀子在《天论篇》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老子和荀子的观点充分表现出中国人传统自然观即人类无法任意改变世界,世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的这一规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换言之即是道法自然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讲到云南香格里拉的卓玛寻找松茸的故事片中说到松茸长在松树与栎树林的杂交林中香格里拉,松树和要寻找松茸只能到这样的树林里。
换言之在白杨或是其他树林是无法找到松茸的此为松茸生长之“道”松茸是一种鲜美的野生菌,在采摘以后三天内食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风味,所以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加工这也是松茸生长之“道”保鲜期内松茸能够保留其鲜美香浓的味道,过了这个期限风味尽失为了能够品尝这种鲜美之味,人必须在松茸之“道”的范围内行事雨水是野生菌生长的必备条件要有雨水使土壤保持湿润,雨水又不能过多,雨水过多野生菌菌种反而会溺死此种野生菌生长之“道”使得人们无法抗拒人们要能够品尝到野生菌的美味,得看大自然中的地理、气候条件在采摘松茸时不能破坏菌丝,所以片中的卓玛在摘完松茸后用松针把菌坑盖好这是当地人采松茸的规矩,遵守山林的规矩即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之道破坏菌丝,杀鸡取卵的行为后果就是同一个菌坑中再也无法长出美味的松茸这就是自然界中生命之规律 大自然有其自身发展运行的规律,它无私地馈赠各种自然之物供人类享用人类如果想要得到自然的馈赠就必须懂得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 二、饮食中的“人定胜天” 何为“人定胜天”?这里有两种理解:一为人心安定高于一切,其二为人类可以战胜自然,可以对自然规律加以利用。
在本文中我们把“人定胜天”诠释为人类发现天之道,自然之道也就是自然之规律,掌握、利用这种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突破自然对人类的某些限制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讲到时间是食物的挚友也是食物的死敌时间可以让食物获得原本食材所不具备的特殊风味,然而食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腐败变质当今社会,人们使用冰箱、防腐剂、保鲜剂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来保持食材的新鲜度然而在现代保鲜技术出现以前,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使用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老方法这些古老的食物保鲜方式在防止食物变质的同时赋予了食物独特的风味人类很早就发现了保存食物的方法《论语·述而》中就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就是咸猪肉,腊肉说明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在那时人们就懂得如何保存食物使之不变质 肉类无法长期存放,那剩余的吃不完的部分如何处理?用盐巴腌制成腊味或是烟熏不失为最佳选择《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是这样来反映中国人的“人定胜天”精神的在湖南湘西,人们巧妙地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延长了肉类的保存时间,并赋予了肉类独特的风味湘西的木材资源丰富,人们先用盐巴腌制腊肉,再用燃烧杨梅树、茶树的方法熏烤腌制好的腊肉。
经过熏烤的腊肉带有茶果的香味经过熏烤的腊肉不仅保存时间延长了,口感风味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升华正是“人定胜天”的精神,使中国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自然规律,突破自然的局限,丰富自己的饮食生活 北方冬天严寒,蔬菜无法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在还没有冰箱这类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