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为情造文”与“为文造情”读刘勰《文心雕龙》有感 竺柏岳近日翻阅《文心雕龙》,颇有所感,特记下心得,以求高明指瑕那么,刘勰何许人也?刘勰(465-520),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祖籍山东莒县,世居江苏镇江,早年丧父,立志苦读,投奔南京定林寺10余年,钻研佛经,遍读群书深知曹丕、陆机的文学批评都是细碎片面的,不能总揽全貌,于是,他决心总结前人经验,评析文坛,作出自己的结论来,写出著名的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其后,他受任浙江龙游县令,再皈依佛教,撰写《灭惑论》与《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今存浙江新昌县大佛寺内),不久病逝,享年55岁南朝是文学上形式主义发展全盛时期,当时的作家多数出身于贵族或官僚,他们政治上经济上均有特殊的地位,因而生活奢侈,与民众隔绝,诚如颜之推《颜氏家训》所言: “梁世大夫,皆衣袖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以沈约为首永明体讲求声律,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以追新梁代简文帝萧纲不理朝政,沉溺酒色,倡导写宫体诗,写私情与女性外貌、服饰、举止,让群臣附和同咏,内容空虚,成为文学史上一股丑恶逆流。
而《文心雕龙》则详尽总结文学创作一系列原则和方法技巧,阐明自己的见解,认为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密切,自然景物的变化,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表现为文学作品他说: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学还受时代影响,反映时代风貌,并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他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鲁迅先生曾在《论诗题记》中高度评价刘勰的贡献,说: “篇章既富,评鹤自生,东则有刘勰的《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开源发流,为世模式的确,在世界美学史上,刘氏是一位卓立不朽的巨人尤其可贵的是,《文心雕龙》的《情采篇》有了一个重大发现,指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昔诗人什篇,为情造文;辞人赋颂,为文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译文:以前《诗经》作者的诗歌,是为了表达感情而奋笔创作的,辞赋家所写作品,显示文采而故作多情的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且看《诗经》中的风、雅之作吧,诗人内心幽思积蓄怨愤,就不由自主地抒写感情,来讽刺君上,这是为表达感情而挥笔作诗;而辞人之类呢,内心根本没有什么真挚感情,只是刻意夸张雕作,堆砌辞藻,沽名钓誉,就是为了炫耀文采而矫揉造作。
所以,为抒发感情就写得精要简约,为卖弄文采就必然过分华丽杂乱虚夸刘勰对杰出的《诗经》现实主义创作路线的肯定,明显地受到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影响而辞赋作者的创作是心中没有真挚充实的感情,为了卖弄才华,沽名钓誉,而去矫揉造作为文,也即为作文而作文,令人乏味,这在当时形成一股潮流而“为情造文”的主张一直为后代进步作家继承,例如明代思想家李贽所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为文也”,是对刘勰思想的发挥在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诚如作家周克芹1982年答《文谭》记者时所说:“至于怎么想到搞创作的,那不是我想到要创作,而是生活本身的影响,以及自己感情需要发泄和表达《写怍》2013.12期)南宋大词人辛弃疾讲过他自己少年时代写诗无感而为的情形: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皇帝李煜只有亡国被俘后,受尽苦难,才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佳句众所周知,作家提笔写作之前,务必在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到写作的题材,即写作对象这个对象是原始素材,包括社会、传统、心理、新生等因素,从而采用文学写作技法表述出作家内心的爱与恨,带有作家自己的情感第一流的小说,说到底,总是必须带有作者本人的生活故事的,而不是其它什么。
《英国作家论文学》1985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诗人艾青1932年初从法国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联盟,不久被捕入狱次年春天,他在狱中反思经历,突然想起儿时的奶妈养育之恩,于是立马一口气写成著名的诗歌《大堰河,我的褓姆》,拜托探狱的友人秘密带出去在上海杂志上发表,轰动文坛,受到前辈茅盾的赞扬,像一颗光华熠熠的新星出现在30年代中国诗坛上,从此,艾青弃画从文该诗描述自己儿时褓姆一生悲苦经历,通过对她的追忆与思念,予以讴歌与赞美,塑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崇高形象然而,解放后,由于政治主旋律的引航,作家必须为眼前的阶级斗争歌功颂德可是艾青对主旋律毫无感受,只能写出平庸的诗篇,失去往昔的夺目光彩,不幸因讲真话而被打成右派,发往新疆与黑龙江劳动改造20年后才平反在那“为文造情”的特殊年代里,亦即10年“文革”期间,10亿百姓只看用“高大全”模式创作的八个样板戏,何其乏味而这样板戏里,有的套用“队长犯错误,书记手指路,根子在地富”的死板公式,写出来的只能是僵化的作品,让观众冷眼相看在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的年代里,曾有一首《我来了》的小诗,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来自wWw.lW5u.CoM]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实际上在粉饰生活,突出个人,无限夸大主观意志的力量,宣扬违背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
而诗人流沙河的佳诗《草木篇》却被打成反动诗而扣上右派帽子,受尽迫害,“文革”结束才被平反还有著名的散文作家杨朔(1913-1968),曾经在朝鲜战场体验生活,善写多篇著名颂世散文,可是回避对社会矛盾的思索,往往卒章显志唱颂歌,缺乏朴素自然的真情,可惜在“文革”中被残酷迫害致死他可谓是“为文造情”的执行者与受害者啊!作者务必在深入生活中寻觅研究对象古代罗马诗人贺拉斯在其《诗艺》中提出:“到生活中到风俗中去寻找模型讲的是描写对象存在于生活风俗中,历来被艺术家和作家所关注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名诗《琵琶行》之前,元和十一年在浔阳江畔巧遇长安倡女,听这位琵琶女“弦弦掩抑声声息,似诉平生不得志”,于是,才诞生这首杰出诗篇可见创新源于现实生活,正如清代李渔《闲情偶寄》所倡导的“人唯求旧,物唯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随着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领域实行全面改革开放,文化的开放也日益为国人接受,文学创作不断出现百花齐放新面貌诗有“朦胧诗”,剧有“探索剧”,小说有意识流小说、先锋小说以及魔幻小说,如余华的《活着》充满人性张力,让读者感动与思考,陈忠实的弘扬民族文化的《白鹿原》系列小说寄托着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反思,而莫言的文化寻根《红高粱》系列小说获得国际诺贝尔文学奖,让世界称赞。
他们是“为情造文”的忠实践行者但愿文坛永远唾弃“为文造情”,而将“为情造[来自www.lW5U.coM]文”代代传承不息,不断涌现记载时代步履的优秀作品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