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杭州八校地区期中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良渚古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保存最好的都邑遗址在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良渚文化A. 人们已经定居生活 B. 私有制已经产生C. 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D. 国家开始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可知在良渚遗址中已出现贫富分化,证明私有制已经产生,故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人们已经定居,排除A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材料无法证明良渚古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排除C项;材料无法证明国家开始形成,国家形成的标志有阶级、文字、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2. 关于西周的土地制度,最早明确记载于《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田,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诗经·小雅》中记述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反映了A. 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 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 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 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现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国有,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故A项正确;土地实际上被各分封主实际占有,并不是周王实际占有,故B项错误;东周时期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此时为西周,且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分析材料可知,井田制下的土地属于国有,即周王所有,但周王并未实际控制土地,并不是“地权合一”,故D项错误。
故选A项3.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为主”转变为“父死子继为主”这说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4.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所认可这说明了A. 同源共祖观念增强 B. 分封制的崩溃 C. 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D. 中央集权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所认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的少数民族开始认同华夏族,同源共祖观念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崩溃,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血缘政治逐渐弱化,而非加强,而且材料没有体现血缘政治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信息,而且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是在秦朝,故D项错误。
故选A项5. 公元前215年,某商人在交易时使用如图所示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当时的货币法进行了处罚这表明A. 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 布币比秦半两钱值钱C. 布币非当时颁定货币 D. 秦半两钱未在邯郸流通【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时间可知,公元前215年已经是秦统一之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秦统一后统一了全国货币,实行半两钱,故该商人被当地官府依据当时的货币法进行了处罚,表明布币非当时颁定货币,故C项正确;半两钱不重,并且使用方便,排除A项;B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6. 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前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A.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C. 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一股正气,平治天下的是儒家思想;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的是墨家思想;刻薄严苛,法度严明的是法家思想;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的是道家思想故选B,排除ACD7.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详解】“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8. 《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美矣”是因为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A. 法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儒家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与民休息”是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采用了黄老之学,属于道家思想,故选B项;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排除A项;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儒家思想主张为政以德,排除D项故选B项9.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修建了众多工程设施观察下图,对图中所示区位,标注正确的是A. ①—秦始皇长城 B. ②—灵渠 C. ③—郑国渠 D. ④—都江堰【答案】A【解析】【详解】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①地理位置符合,故A项正确;灵渠修建于广西地区,②不符合,排除B项;郑国渠位于陕西关中地区,排除C项;都江堰位于四川,排除D项。
故选A项10.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 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 繁荣思想文化C. 扩大地方权力 D. 强化大一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推恩”计策,削弱诸侯国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加强思想控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故D正确;强化君权神授思想,与题意无关,故A不正确;繁荣思想文化,与“推恩令”不符,故B不正确;“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均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不正确11.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如果想要了解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应该查阅的是A. 《九章算术》 B. 《周髀算经》 C. 《灵宪》 D. 《汜胜之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髀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并将此定理用于天文计算,这符合材料“了解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的描述,故B项正确;《九章算术》内容十分丰富,全书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但并不能测算日高,排除A项;《灵宪》是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写的天文学著作,里面没有记载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排除C项;《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排除D项。
故选B项12. 《史记》、《汉书》均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B. 记载的真实性C.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D. 修撰的政治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史书由私家撰著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这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使修史成为官方有意识掌控民间舆论的政治手段,这反映了官修史书修撰的政治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官修史书具有政治目的,不一定公正的评价历史;B选项错误,官修史书同样存在隐讳历史事实的现象,不一定真实记载历史;C选项错误,官修史书受到统治者的影响,解释历史并不具有客观性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 观察下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A. 公元前2世纪末期 B. 公元2世纪初期C. 公元2世纪末期 D. 公元6世纪末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地图显示的是三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三国最终统一于西晋,统一的大致过程:公元265年西晋代魏,十几年后灭掉孙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再造统一,共历经4位帝王,国祚51年,故三国对峙局面结束于公元2世纪末,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选C项14. 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③江南地区土地肥沃 ④兵役徭役负担较轻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可知南北朝时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江南地区开发较少,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对江南地区有开发,江南地区土地肥沃,南方统治者兵役徭役负担较轻,故选D项,排除ABC项15.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 人口与土地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16. 关于隋朝,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及“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 B. 隋朝对后世影响深远C. 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 D. 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隋朝虽然存在时间短促,但国计富足,对后世影响深远,不容忽视,故B项正确;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开凿大运河,不违背时代潮流,故A项错误;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具有开创性,制度虽不成熟,但不能说是制度腐败,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隋朝灭亡的原因,故排除D项故选B项17. 曲辕犁(如下图)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基本定型于 A. 春秋时期 B. 汉朝 C. 战国时期 D. 唐朝【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朝时期江南水田,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题意18.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 安史之乱的过程 B. 藩镇割据的局面C.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D.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体现的是唐朝中后期的地方节度权力过大,威胁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安史之乱的过程,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