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辩证法参考资料自然辩证法参考资料自然观部分自然观部分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总观点或根本看法它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而演变的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自然科学反映出来历史上伴随着自然科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形成了三种唯物主义形态的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前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后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才真实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是正确、科学的自然观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进一步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即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一、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产生的社会和科学背景一、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产生的社会和科学背景古代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都很有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早期的自然观1.1. 古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总体水平与特点古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总体水平与特点综观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三种形态:自然哲学、理论科学、实用科学自然哲学产生于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时期,理论科学主要形成于古希腊奴隶制的帝国时期及罗马时期,实用科学在四大文明古国都曾有所发展,在此以中国作为主要代表。
⑴ 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主要是指古希腊的哲学按照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在对自然界进行考察的时候,首先需要从总体上探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哲学研究的视角自然哲学研究涉及的根本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① 自然界万物的本原是什么② 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原因⑶ 实用科学 实用科学是以实用为目的,以对实践经验的收集、整理为基础而产生的科学知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四大文明古国分别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一些关于初等数学计算和测量、天文观测、农牧业生产和医药方面的经验知识虽然实用科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实际应用发挥了直接的指导作用,但在认识水平上主要还是侧重于对2实践经验的收集、概括和描述,缺乏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对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难以深刻地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综合以上科学发展的三种形态,古代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在细节方面非常有限,只有自然哲学的探索从总体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可以作为古代的自然观的代表,这就是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立足于对自然界的整体考察,在基本观点上既坚持了唯物论又体现了辩证法。
其次,由于受古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总体水平所限,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又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第一,它的基本观点并不是建立在严格科学的基础上,而是以人类长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信念,因此,它的唯物论带有自发的性质,而辩证法带有朴素的性质当它把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自然界的本原时,在说明万物形成的机制时就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第二,由于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在事实材料方面掌握的还很不充分,因此对自然界各部分和细节的认识是不清晰的,这使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在认识上既带有整体性,又带有笼统性和模糊性第三,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所赖以形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是直观经验加思辨、猜测,缺乏对实验方法的广泛运用,因而不能充分、深入和有效地获得关于自然界本质及规律的认识,这就使古代自然观又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这些局限性使它无法完全抵御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进攻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自然观必将发生新的变化 近代前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前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一、一、 近代前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近代前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近代前期一般指 15 世纪末~18 世纪下半叶,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而近代自然科学则是在一个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⒈⒈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14 世纪至 16 世纪末,欧洲封建社会内部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兴起了工场手工业,发展了商业,社会处于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时期 ⒉⒉ 近代自然科学革命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哥白尼创立哥白尼创立““日心说日心说””近代科学的兴起首先是在天文学领域1543 年,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 ,推翻了在天文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托勒密“地心说” ,不仅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恩格斯称它是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的宣言书,标志着自然科学从此便开始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⒊⒊ 开普勒发现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行星运动三定律””开辟了天体力学;同时它们也是牛顿经典力学的重要基础⒋⒋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⑴ 伽利略对动力学的基础研究 自由落体定律,匀加速运动和惯性运动,认识到物体的抛物线运动是由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合成的;伽利略的工作不仅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的新纪元,揭示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⑵ 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经典力学的建立把天上的运动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了,实现了自然科学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这使经典力学成为当时唯一达到相对成熟的学科和这一时期的带头学科在上述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和状况的基础上,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形成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包括唯物论、机械论和形而上学三个方面这也是它的主要特点在唯物论方面,随着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特别是力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的认识比古代深入了,对自然现象能够做出比古代更具体的说明,因此更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当人们用力学原理去解释自然界的其余现象时,其初衷是要坚持和贯彻唯物主义原则,把各种自然现象都归结为物质的原因,摆脱中世纪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阴影,如笛卡儿曾经宣称的:“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就能造出整个世界 ”1在机械论方面,由于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理论,当人们把力学作为认识自然的唯一指导原则时,必然导致将各种运动变化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从而又带来了自然观的机械论性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在于: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 《欧洲哲学史教程编写组.欧洲哲学史教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333 页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18 世纪下半叶,欧洲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实世纪下半叶,欧洲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使自然科学从收集事实材料的阶段进入到对材料进行整理和概括的阶段,除了传统的步,使自然科学从收集事实材料的阶段进入到对材料进行整理和概括的阶段,除了传统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外,还需要运用多种理论思维方法,如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观察和实验方法外,还需要运用多种理论思维方法,如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各种逻辑方法,直至建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从综合等各种逻辑方法,直至建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从 18 世纪下半叶到世纪下半叶到 19 世纪中叶,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揭示了自自然科学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揭示了自然界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性质,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成为必然。
然界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性质,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成为必然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哲学意义如下:⒈⒈ 天文学天文学1755 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出版了《宇宙发展史概论》 ,他在书中运用辩证的思维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他认为,早期的太阳系并不是现在的样子,而是一团弥漫的原始星云,由大量微粒组成;微粒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在引力作用下微粒相互接近,聚集成团块,团块又陆续把周围的微粒吸引过来,使之越来越大而成为太阳的胚胎;斥力的作用使周围的微粒离开中心而发生偏转,这样就造成了整个星云的旋转运动;随着旋转运动而产生的离心力使星云逐渐变为扁平的盘状,然后发生断裂而形成圈层即后来的行星轨道;在不同的圈层上,引力再以同样的方式使一些微粒聚集,逐渐形成了行星的胚胎;卫星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再经过若干时间的进化,星云就变成了后来有秩序的太阳系1796 年,法国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与此类似的星云假说所不同的是,他认为原始星云不但在旋转着,而且是炽热的,由于热量的散发而冷却则是造成星云逐渐收缩的另一种机制后来人们将这两个假说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得到了天文学界的认同。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的哲学意义在于: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它第一次把发展的观点带进了天文学,并且用物质内部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作为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机制,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同时,它使牛顿的所谓“上帝的第一次推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进一步贯彻了唯物论的原则恩格斯曾对康德所提出的“星云假说”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它是在传统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的“第一个缺口” ,而且称它“包含着一切继续进步的起5点” ,即为其它学科带来了方法论的启示, 其它学科“如果立即沿着这个方向坚决地继续研究下去,那么自然科学现在就会进步得多 ”1 ⒉⒉ 地质学地质学18 世纪以来,采煤业和采矿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对地层和不同地层中分布的化石的认识,在关于地壳岩石的成因问题上曾出现了“水成说”和“火成说”的争论,这是早期的地质“渐变论”思想当时还存在着一种“灾变论” ,是由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来的他发现在不同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于是推测地球表面曾发生过若干次较大范围的灾变,使大批生物灭绝,灾变后在新形成的地球表面上又从异地迁移进不同的生物居维叶以此来解释不同地层和地层中不同化石的来源,这是一种只强调自然界的间断性而否认连续性的观点,包含着“物种不变”的思想。
后来他的学生又对他的理论进行了发挥,说不同的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对此恩格斯尖锐地指出:“它以一系列重复的创造行动代替了单一的上帝的创造行动,使神迹成为自然界的根本的杠杆 ”21830 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出版了《地质学原理》 ,提出了“地质渐变论” 他采用“将今论古”的方法,论证了今天我们所看见的像火山、地震、风吹雨打等一些自然作用,在过去也同样存在着,并且对地壳表面产生着影响因此,地壳岩石应该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后来的形状赖尔的理论既否定了“神创论” ,又打击了形而上学,他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寻找其变化的原因,将发展的观点引入了地质学,从而进一步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贯彻到地质学领域⒊⒊ 物理学物理学19 世纪 30~40 年代,在电磁学和热力学建立起来以后,迈尔、焦耳、格罗夫、赫尔姆霍茨、柯尔丁等人分别从不同侧面认识到机械能、热能、电能以及化学能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而且在转化中总能量是守恒的,后经总结确立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确立是近代自然科学史上的又一次理论大综合,它揭示了自然界各种能量即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统一性,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恩格斯说:“自然界中整个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再是哲学的论断而是自然科学的事实了。
”3 同时,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也使哲学的“运动不灭”原理有了坚固的自然科学基础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年.第 12 页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第 13 页6⒋⒋ 化学化学这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