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相声创作中的理论与应用

mi****n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85KB
约8页
文档ID:617906876
相声创作中的理论与应用_第1页
1/8

相声创作中的理论与应用西方传统幽默理论为相声创作提供了可依托的认知根基其中优越论最早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后经霍布斯总结为 “突然荣耀说”,核心在于通过比较产生优越感引发笑意这种理论在相声中多表现为对生活中常见窘境的放大,比如刻画职场新人的失误场景:逗哏描述自己刚上班时负责会议记录,把 “项目进度滞后” 写成 “项目进度滞后,主要因为领导总开会”,捧哏接话 “你这不等于直接说领导耽误事吗”,逗哏继续说 “领导看完记录,没说我写错,就说‘以后会议记录让小张来做’,我后来才知道小张是领导的亲戚”这类刻画不依赖尖锐讽刺,而是捕捉普通人在职场中不经意的小失误,听众在联想到自己类似经历时,会因 “还好我没犯过这种错” 的微妙优越感生出笑意单口相声中对优越论的运用更侧重叙事性,比如讲述某人买菜时想占便宜,跟摊主说 “这白菜能不能再便宜点,叶子都有点蔫了”,摊主说 “行,给你便宜五毛,你把蔫叶子掰了吧”,结果那人掰着掰着把整颗白菜的叶子都掰光了,最后只剩一个菜心,摊主无奈说 “你这哪是买菜,是来摘菜心的吧”,这种通过情节递进展现的窘境,让听众在轻松氛围中感受幽默,同时贴近大众生活体验失谐理论在相声 “包袱” 设计中占据核心位置。

该理论由康德从哲学层面开启探讨,后经 Suls 完善为 “乖讹消解理论”,认为幽默源于心理预期与实际信息的认知落差,且这种落差需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相声创作常利用这种认知冲突制造笑料,语音层面的变化尤为常见,比如逗哏说自己认识一位 “超等顾问”,捧哏立刻表现出敬佩,追问 “那这位顾问是做什么的,是不是给大企业做战略规划的”,逗哏却慢悠悠解释 “什么战略规划啊,就是人家搬家,他负责‘抄’东西、‘等’车、‘雇’人、‘问’路,简称‘抄等雇问’”,原本听众期待的 “高端职业” 形象,瞬间变成体力劳动者,这种语音拆解带来的错位,让认知落差自然转化为笑意语义层面的歪讲同样有丰富案例,比如讨论古代帝王的 “驾崩”,捧哏按常识解释 “驾崩就是皇帝去世了,是一种尊称”,逗哏却故意歪解 “不对,我听老一辈说,驾崩就是‘架’出去‘崩’喽,以前皇帝要是做错事,大臣们就把他架到城外崩了,后来才慢慢变成尊称”,这种打破传统语义认知的解读,并非毫无逻辑的胡编,而是抓住 “架” 和 “崩” 两个字的字面意思延伸,既符合失谐理论的 “情理之中”,又能让听众在消解乖讹的过程中产生幽默效果三翻四抖是相声组织包袱的经典技法,本质是对失谐理论的实践转化。

这种手法通过多次铺垫逐步建立听众预期,最后打破预期完成包袱抖落,其中的 “三” 是泛指,并非严格限定次数,具体次数需根据内容节奏调整短对话中的三翻四抖往往节奏紧凑,比如逗哏夸某人 “那可是个能人,在单位里是老演员”,捧哏接 “哦,单位里搞文艺的?”,逗哏摇头 “不是,是开会时特别会演,领导一说话他就点头,跟演员演对手戏似的”;接着第二翻 “人家还是老专家”,捧哏说 “那肯定在专业领域有造诣”,逗哏又摇头 “是‘装专家’,不管懂不懂都敢发言,说起来头头是道,其实都是从网上抄的”;第三翻 “更是老艺术工作者”,捧哏疑惑 “这又怎么说?”,逗哏解释 “他请假的理由特别有艺术感,昨天说‘家里的猫失恋了,需要人陪’,今天说‘窗外的树落叶了,想在家伤感一会儿’”;最后第四抖 “其实啊,他就是个老油条,上班就想着怎么偷懒”,三次铺垫层层递进,每次都让听众对人物形象产生新的预期,最后的反转彻底颠覆之前的认知,形成强烈的幽默冲击长篇作品中的三翻四抖则更注重整体结构,比如一段关于旅行的段子,第一翻描述 “准备去海边度假,提前半个月就买好了防晒霜、泳衣、遮阳帽,还订了海景房”,让听众以为会是顺利的旅行;第二翻 “到了海边才发现,带的防晒霜是去年过期的,涂在身上黏糊糊的,还晒得更黑了”,第一次打破预期;第三翻 “想穿泳衣去海边游泳,结果穿反了,走了一路都没人提醒,直到下水时泳衣滑下来才发现”,进一步强化认知落差;最后第四抖 “晚上回到海景房,发现房间窗户正对着工地,晚上施工的声音吵得睡不着,第二天一早收拾东西就回家了,这哪是度假,就是来遭罪的”,用整体反转完成包袱,让听众在持续的预期积累中获得更强烈的幽默体验。

释放论视角下的相声创作侧重心理压力的疏导该理论认为幽默是内心紧张情绪的安全释放,相声通过构建非常规场景实现这一效果,让听众在脱离现实束缚的情境中放松心情比如刻画醉酒者的言行逻辑,逗哏说 “有次我朋友喝多了,非要拉着我去公园散步,走到一个路灯下,他突然停下来,指着路灯说‘你看那手电筒,照得真亮’,我跟他说‘那是路灯,不是手电筒’,他还不乐意,说‘你别骗我,我知道,这是有人举着手电筒照路呢,这人真好’”,捧哏接 “那后来呢?”,逗哏继续 “他非要顺着光柱爬上去,说要谢谢举手电筒的人,我劝他‘爬不上去’,他说‘你别担心,我爬上去要是下不来,你就喊举手电筒的人关电门,我就跳下来’”,这种脱离常识的对话打破了日常逻辑束缚,听众在现实中需遵循的理性规则,在相声场景中被轻松解构还有针对工作压力的创作,比如逗哏描述 “每天上班跟打仗似的,早上 6 点起床,挤地铁时被人推得脚不沾地,到了公司还没坐稳,领导就派来一堆活,晚上加班到 10 点,回家时地铁都快停运了,走在路上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连笑都忘了怎么笑”,捧哏接 “那你没找机会放松放松?”,逗哏说 “我找了,上周六在家睡了一天,醒来后发现自己连做梦都在改方案,梦里领导还说‘这个方案不行,再改一版’,我当时就哭了,醒了发现枕头都湿了”,这种对工作压力的夸张描绘,让有类似经历的听众产生共鸣,内心压抑的情绪在笑声中得到自然释放,既形成笑料,又完成心理调节。

语言材料的多元运用为幽默理论落地提供载体汪景寿提出相声制造包袱的四类语言技法,涵盖语音、方言、古语及熟语等维度,不同语言材料的组合能产生丰富的幽默效果语音层面的谐音、押韵常用于快速制造认知错位,比如逗哏说 “我有个朋友叫‘李想’,每次别人喊他名字,我都以为是在说‘理想’,有次他面试,面试官问‘你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我就是李想啊’,面试官愣了半天,说‘我问的是你的人生理想,不是让你介绍自己’”,这种谐音带来的误解,无需复杂铺垫就能让听众明白笑点方言土语的融入则能利用地域表达差异形成特色笑料,北方相声中常加入天津话,逗哏用天津话抱怨 “那天我坐公交车,司机师傅开得跟飞似的,我旁边的大爷说‘师傅,您慢点开,我这老骨头经不起晃’,司机说‘大爷您放心,我这技术,开了二十年公交车,从来没出过事’,结果刚说完,就把前面的自行车逼停了,大爷说‘得,您这技术,不出事才怪’”,天津话特有的语气和词汇,让抱怨场景更生动,即使非天津听众也能从语气差异中感受到幽默熟语的灵活化用更是常见,比如逗哏说 “我同事总说自己‘愚公移山’,每天加班搬‘工作大山’,结果搬了半年,大山没搬完,自己先累倒了,医生说‘你这不是愚公移山,是自不量力’”,将 “愚公移山” 的传统含义与现代工作场景结合,既保留文化熟悉感,又产生新的语义冲突,让听众在熟悉的词汇中发现新的幽默点。

逻辑错位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相声创作常在合理常识基础上构建反常规逻辑,这种手法既符合失谐理论的认知冲突要求,又能实现释放论的情绪疏导,让听众在荒诞的逻辑中感受幽默比如刻画 “杠精” 人物,逗哏说 “我有个朋友特别爱抬杠,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要反驳有次我说‘今天天气真好,适合出去玩’,他说‘好什么好?你没看见天边有一朵乌云吗?万一等会儿下雨,你不就被淋了?’,我跟他说‘我带伞了’,他又说‘带伞有什么用?万一风大,伞被吹翻了,你不还得淋?’,我接着说‘我开车去,下雨也不怕’,他还是反驳‘开车更危险,万一堵车,你玩的时间不就少了?’,最后我没话说了,他还得意地说‘你看,我说得对吧’”,这种层层递进的无理反驳,打破了正常的交流逻辑,听众能清晰察觉其中的矛盾,却不会感到困惑,因为创作始终围绕 “抬杠” 这一核心冲突展开,每一处逻辑错位都指向最终的包袱群口相声中对逻辑错位的运用更复杂,比如三个演员讨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甲说 “肯定先有鸡,因为蛋需要鸡来孵,没有鸡,蛋怎么能变成小鸡?”,乙说 “不对,应该先有蛋,鸡是从蛋里孵出来的,没有蛋,哪来的鸡?”,丙突然插话说 “你们别争了,我觉得先有我,昨天我刚吃了炒鸡蛋和炖鸡肉,我都吃了,肯定我最先”,这种突然跳出严肃讨论的逻辑跳跃,瞬间打破前两人的认知框架,让听众在荒诞中感受到强烈的幽默,同时说明逻辑错位并非毫无章法,而是需要围绕核心主题展开,避免偏离主线。

传统技法在当代创作中的转化延续了幽默理论的生命力三翻四抖、语义歪讲等传统技法并非只能用于传统话题,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和新元素后,能更好地贴近当下听众的认知比如将现代生活中的 “外卖” 场景纳入三翻四抖,逗哏说 “我昨天点外卖,选了一家评分很高的川菜馆,备注说‘微辣,少放油’,想着能吃一顿舒服的饭”,第一翻建立 “期待美味外卖” 的预期;接着说 “等了一个小时,外卖终于到了,打开一看,菜里全是红油,辣得我直咳嗽”,第一次打破预期;第二翻 “我联系商家,商家说‘不好意思,厨师今天心情不好,可能放多辣了,我给你补送一份吧’,我还挺高兴,觉得商家服务不错”,暂时恢复听众对 “能吃到合适饭菜” 的期待;第三翻 “又等了一个小时,补送的外卖到了,打开一看,这次是清汤寡水,一点味道都没有,我问商家怎么回事,商家说‘厨师现在心情好了,不想放调料了’”,再次打破预期;最后抖包袱 “我干脆不吃了,泡了一碗方便面,结果发现方便面过期了,你说我这一天是不是倒霉到家了”,用现代外卖场景中的常见问题构建认知落差,让听众更容易产生共鸣语义歪讲对网络词汇的转化也很有效果,比如解读 “内卷”,逗哏说 “现在到处都在说内卷,我们公司也不例外,同事们比谁到得早,我每天 7 点到公司,发现有人 6 点就到了;我第二天 6 点到,发现有人 5 点就到了;我干脆晚上不回家,在公司沙发上睡,结果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老板在我旁边坐着,说‘你这么卷,我这个老板都不好意思迟到了,以后我每天 4 点来’”,将网络热词 “内卷” 转化为具体的职场场景,既保留失谐理论的核心,又让传统技法焕发生机,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让经典理论在新载体中持续发挥作用。

幽默效果的把控依赖理论对实践的精准指导失谐程度的拿捏是关键,落差过大易导致听众无法理解,过小则无法产生足够的笑料,创作中常通过小剧场试演调整细节比如某段关于 “网购” 的段子,原本的铺垫是 “我网购了一双鞋,商家说‘尺码标准,穿上特别舒服’,结果收到货,鞋码比正常小两号,根本穿不上”,直接抖包袱 “我联系商家,商家说‘可能是鞋子在路上缩水了’”,试演时发现听众反应平淡,后来调整铺垫,增加 “我特意量了自己的脚长,告诉商家要对应尺码,商家还说‘放心,肯定合适’,我又问‘不合适能退吗’,商家说‘七天无理由退货,放心买’”,然后再抖包袱 “我申请退货,商家说‘退货可以,但你得付运费,因为鞋子没问题,是你脚太大了’”,增加的铺垫让听众更能体会到 “商家前后矛盾” 的失谐,幽默效果明显提升优越论的运用同样需要分寸,避免沦为恶意嘲讽,比如刻画 “爱吹牛的人”,逗哏说 “我有个同学总爱吹牛,说自己认识很多大人物,上次同学聚会,他说‘我跟某明星是好朋友,上次他演唱会还邀请我去后台’,我们都不信,让他拿照片看看,他说‘照片在我另一个里,那个坏了’,后来有人说‘我昨天在超市看见那个明星了,跟他打招呼,他都没理我’,我同学立刻说‘那肯定不是他,他昨天跟我在一起吃饭呢’”,这种刻画聚焦于 “爱吹牛” 的普遍人性特点,没有针对具体个人,听众在产生优越感的同时,不会觉得被冒犯,反而能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感受到善意的幽默。

这种平衡的实现,需要创作者深入理解理论内涵,结合实践不断调整,正是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体现创作中的结构意识源于对理论的深刻理解缺乏结构的段子容易变成零散笑料的堆砌,听众难以形成连贯认知,三翻四抖、逻辑递进等结构设计能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