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的最高原则 上期提到的四条只是一般标准, 文官也好, 武官也好, 这四条标准只是一般性用人标准, 而重要的、 关键的岗位, 仅有这四条标准是不够的为此他提出一个最高的衡量人才的标准, 用他的话叫 “上上之选” 那么, 这个最高标准是什么? 曾国藩用了四个字———“忠义血性” 忠” 与 “义” 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在儒家的概念里, “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 如孔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学而 》 ),“教人以善谓之忠” ( 《孟子·滕文公》 );而“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际关系, 如 “不义而富贵, 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 ),“子谓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义” ( 《孟子·梁惠王》 )后来 “忠” 的含义表达的是为人不贰, 为人忠诚, 更多的是对国家而言, 要公忠体国, 尽心王事 “义” 也演变成行侠仗义,赴汤蹈火、 在所不辞的义行 血性, 是忠义赤诚的性格 一般而言, 有血性的人疾恶如仇, 敢说敢做, 敢作敢为, 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尤其是当别人有危难时能够挺身而出,丝毫不顾及个人得失 曾国藩提出, 忠义血性之人才是上上之选,是最好的人才。
这就是说, 人要有激情,有持久的激情,不能五分钟热血, 虎头蛇尾, 更重要的是敢于担当, 有承担他说: 古往今来的英雄,并非一开始就一定要成为一个大英雄, 而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就的这就是说,“忠”是对一个组织而言的;“义”是对个人而言的; “血性”是有激情, 有担当, 敢作敢为曾国藩挑选的接班人也好, 重点提拔的人也罢, 都是从 “忠义血性” 这个角度选择的曾国藩说, 湘军之好处, 全在无官气而有血性若官气增一分, 血性必减一分 若打仗能出则向前, 入则殿后, 此一端已有可为统领之质有血性而不忘本, 有诚意而不扰民, 若加意培养磨炼, 将来或可成大器也而忠义血性大多具有朴实廉介的特点因此曾国藩又延伸了他的用人思想, 指出: 大概观察人的办法,以朴实廉介为本质,有这样的品质再加上特殊才能, 这样的人是最可贵的如果没有品质,就是有长处也是靠不住的 “甘受和,白受采” ,古人所说的人无本不立,其意义就在于此曾国藩还提出一个具体入手之处———检验人才能不能胜任, 将来有没有发展前途的 “五到” , 这也是他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他说, 办事情, 人才要以 “五到” 为要这 “五到” 分别是身到、 心到、 眼到、 手到和口到。
关于 “身到” , 曾国藩说, 文官有身到的要求,武官也有身到的要求, 就是要下基层 一个领导没有下过基层, 就不是一个好领导文官就要 “亲验命案” , 还要 “亲巡乡里” ,这个地方的每一个州县、每一个乡, 你都要看一看 如果是武官、 将帅, 就应该 “亲巡营垒” ,探清敌方,包括太平天国那边的营垒是什么样子,这就是到第一线, 下基层心到”就是苦心剖析大条理、 小条理、 始条理和终条理我们前面讲,曾国藩用人强调有条理, 他说: “理其绪而分之, 又比其类而合之眼到” 主要有二: 认真看公牍, 着意看人, 留心看人, 看他是哪方面的人才 公牍, 包括国家所有的大政方针都是通过官方文件下发的,公牍里面体现出一些政策上潜在的重大趋向手到” 就是每天去做, 于人之长短, 事之关键, 随笔记录, 以备遗忘 俗话说,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曾国藩一生留下许多日记, 他随手记的文字非常多关于 “口到” , 曾国藩说, 不能只凭上司的一纸公文就完事, 还要苦口叮咛千叮咛, 万嘱咐, 让下属真正体会你的思路和想法戚夫人得到皇帝宠爱的同时, 也面临着严酷的人生抉择:恃宠挑战皇后,或者自抑服从皇后皇后毕竟是皇帝的正室,后宫之中,皇后是君,嫔妃是臣。
不论多么受宠的嫔妃, 她的地位也不能和皇后相提并论当然,皇后的地位也并非绝对不能撼动,甚至随时随地都面临着其他女人的挑战皇后之位乃是皇帝敕封, 所以也随时都有可能被皇帝废黜,改立他人在汉代宫闱历史上,数立数废皇后之事并不鲜见皇后的崇高地位对嫔妃们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很多时候,得宠的嫔妃总会下意识滋生出抢占皇后宝座的想法这是不成功便成仁的举动 若成功, 自然可以得到后宫的巅峰权力;若失败, 势必会引火上身, 说不定还会遭遇灭顶之灾 然而, 不少宠妃还是抵不住成功的诱惑,前赴后继地选择了挑战,最终踏上不归之路多才多艺的戚夫人会怎么做呢?戚夫人是汉代历史上敢于挑战皇后地位的第一人 据 《史记·吕后本纪》记载, 戚夫人利用深受皇帝宠爱的机会, 试图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刘邦迅速做出了反应, 决定废长立幼刘邦决定易储的事情在朝廷上下引发了一场大规模震动, 朝中大臣反应强烈张良、 周昌、 叔孙通等人都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在这场轩然大波中,最大受害者无疑是吕后最初得到这个消息,吕后十分震惊这个倔强顽强的女人绝不会选择坐以待毙,一场绝地反击战即将打响经过多年艰苦生活的磨炼,她早已不是尚未出阁的小家碧玉,而是成熟果敢的一国之后。
吕后有针对性地做了两件事:一是密切关注《史记·张丞相列传附周昌传》记载了有关吕后 “跪谢周昌”的故事周昌是刘邦任泗水亭长时的老部下, 跟随刘邦一块儿起兵他的哥哥周苛是一位烈士,为守卫荥阳被项羽所杀周昌坚决反对刘邦废长立幼周昌听说刘邦要废长立幼, 非常恼火, 劝谏道: “臣口不能言, 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虽欲废太子, 臣期期不奉诏这句话成为《史记》用口语入文的一个代表性例证《世说新语·言语》中还有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晋文帝司马昭手下有一员大将叫邓艾, 这个人说话也口吃, 一说话就是 “艾艾” , 所以晋文帝故意逗他, 你整天说 “艾艾” , 到底是几个 “艾” 西晋初年的邓艾一说话就“艾艾” ,西汉的周昌一说话就是 “期期” , 后来人们便把邓艾的 “艾艾” 和周昌的 “期期” 合起来称为 “期期艾艾” , 用来形容口吃周昌与刘邦的这番争辩发生在朝堂之上,假若不是躲在“东厢” 偷听, 吕后恐怕难以得知毕竟关系到自己和儿子的身家性命,所以不得不时刻都保持高度关注听到周昌激烈反对刘邦另立太子,吕后深受感动,竟然在他下殿的时候伏地跪谢, 并感激地说: 如果不是您出面,太子地位恐怕很难保住(微君太子几废)。
跪谢周昌” 不仅对吕后来说是人生中的唯一,放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皇后如此重谢大臣也仅此一例可见,吕后对易储一事是多么重视!二是求计张良此时, 有人为吕后出主意,让她找张良谋划张良的足智多谋路人皆知,可是自从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他便一直以身体抱恙为由, 请了长期病假, 想要见他一面可不容易 于是, 吕后索性委托哥哥吕泽劫持了张良, 逼他献计面对吕泽的劫持,张良心知肚明他不愿卷入这种高度敏感的中,但内心又是反对刘邦废长立幼的他对吕泽说:皇上在打江山的时候确实愿意听我的意见,但现在是因爱而要易储,已经不是单靠劝说就能解决的事了 不过呢, 据我所知皇上非常看重“商山四皓”(隐居 在商山的四位年长的高士; 皓, 白,指发白), 却一直请不来他们如果你们想办法把 “商山四皓” 请出山,让他们天天陪伴在太子左右, 尤其是在上朝时, 如果皇上能看见 “商山四皓” 在辅佐太子, 兴许会有作用吕后立即派吕泽带上一封太子亲笔书写的、 十分谦恭的信件,备上厚礼, 请 “商山四皓” 出山 没想到, 四位高士竟然全来了关于此事, 《万首唐人绝句》有一首无名氏的《戚夫人》诗, 这样写道:自别汉宫休楚舞,不施妆 粉恨君王。
无金岂得迎商叟,吕氏 何曾畏木强这首诗是模仿戚夫人的口吻写的 “强(jiàn g )” , 质直刚强,这里指代为人耿直的周昌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太史公曰:“周昌, 木强人也前两句说,自从离开汉宫之后就再也不跳楚舞, 不施粉黛, 心中一直怨恨皇上 后两句说, 要不是吕后用重金诱惑,怎么请得动“商山四皓” ? 至于皇上, 派耿直的周昌辅佐我的儿子,难道这样就能保全如意的性命了吗?吕后什么时候怕过周昌?此诗最值得玩味的是“无金岂得迎商叟” 一句 “商山四皓” 是以操守明洁著称的隐士, 但 “卑辞厚礼” 却使 “四皓” 立即来到太子刘盈门下一份 “厚礼” 便可改变人的初衷,这就叫:人格不抵厚礼, 名节败于金钱 “商山四皓” 不过是待价而沽的 “高士” 罢了时尚·读书2011.10.17 星期一1 5编 辑: 马春晖版 式:曹 帅 第三章 用人的理念和标准( 12)书摘一叶作者:林树旺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有限公司这个女人不好惹王立群 著 ( 24)战国琉璃巡礼本书介绍了琉璃文化的历史, 各类琉璃品的收藏、 评鉴、 独特魅力的珍赏和增值远景等, 折射出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 文化艺术、 宗教民俗、 贸易交流等真实的社会风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为当下研究琉璃文化提供了直观、 实用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对普及中国古代琉璃知识、古代琉璃文化的收藏与传播有一定的意义, 是研究古代琉璃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书。
作者:李初初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寂静苍穹下本书说的是一个男孩在经历没有结局的爱情后, 自我放逐、 浪迹天涯的旅行故事一个人, 滇川藏、 青、 新、 内蒙, 漫长的旅程, 广袤的西部, 回忆一点点爬上心头一个人, 以风景为友, 告诉他们自己曾经多么相爱他走到她的家乡,想着她欢笑的声音;走在她曾经走过的大街小巷, 想着她的相伴他在思念的原野, 徒劳地捕捉正在渐渐走远的爱情幻影虽然深爱着她,但是爱情已无法挽回, 只能以一篇篇散文寄托思念: 虽然你不在风景里, 但我看到你在奔跑和欢笑看到你就在我的面前, 在挥手和呐喊,在哭泣和亲吻迎面过来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