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东亚地区的日中关系(讲演稿) 2002 年 12 月 25 日 16:10 今年 8 月,日本共同通讯社邀请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田中明彦先生,以“21 世纪 东亚地区的日中关系”为题作了一场演讲 以下是他演讲的内容和有关问答 日中恢复邦交以来,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上来讲,两国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最 近 10 年的变化是十分显著的交流活动已经涉及到各个方面,不单单是友好人士或者经商 人员,在我现在工作的东京大学就有 640 名中国学生这和我 70 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等国际 问题时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当时东大几乎还没有中国留学生由此可见,日中两国之间或 许正在形成一种不可动摇的基础,尽管在政治问题上还有这样那样的摩擦当然,日中关 系中仍存在相当脆弱的部分也是事实从外部环境上来看,21 世纪的“世界体系”还存在 相当不安定的因素,东亚各国的关系中也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部分从这个层面上来讲, 今后日中两国在东亚地区的责任非常重大我认为,通过两国的合作努力一定能够在东亚 地区构筑新的国际关系框架 在此,我想通过讨论几个决定日中关系动向的几个要素,一方面来回顾一下恢复邦交以来 走过的 30 年,同时以此为基础展望一下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般来讲,要谈当今的两国关系就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世界体系的动向; (2)国内政治的动向;(3)两国间的相互作用下面就从这三方面讨论回顾一下过去的 30 年 (1)世界体系的动向 如果讲过去的日中关系大框架,可以说一定会谈到世界体系的格局变动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诞生本身就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格局变动的影响此后, 日中之间延续“不正常状态”也是因为二战后出现了冷战局面1972 年能够实现邦交正常 化也是因为所谓的冷战格局有了变化,当时美国和苏联之间在核军备方面达到平衡,另外 由于普遍担心美国经济的下滑,美国还想体面地退出越南战争,因此选择了与中国进行和 解 同时中国方面,毛泽东选择跟美国携手并进,也是因为认识到当时世界体系的变动也就是说,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使得美中两国选择了和解因此,日中之间能在 30 年前实现恢 复邦交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大背景的变化 70 年代以后大约 20 年间,世界体系变动的特点是,一方面冷战这样的军事意识形态继续 存在,另一方面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进入了两种现象并列的时代 这样一来,可以说美中关系已经不太可能出现决定性的恶化了。
就像时常提到的,1982 年 9 月党代表大会上胡耀邦提出“独立自主外交” ,并表明要从美国一边倒的外交转为同苏联 也搞好关系但即便如此,世界形势整体上看还是一场新冷战因此 80 年代时,不太可能 发生像“中苏一体化”这样的事情也就是说,从大的框架来考虑,70、80 年代,日本和 中国在安全保障方面没有产生很大的矛盾 然后,中国在 70 年代末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刚才提到七八十年代世界体系特点为一方 面新冷战,另一方面是以西方为主体的世界经济联系增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从这个意 思上来讲,和世界经济的这个趋势是非常融合的这种情况下,发展日中关系也世界体系 的动向也是一致的因此,70 年代到 90 年代初的 20 年,日中关系虽然发生了这样那样的 问题,但由于这个外部环境的存在,最后也没有走向完全恶化 但是,90 年前后冷战格局消失了,这给世界体系带来了很大变化对于很多国家来说,苏 联这个共同的威胁不复存在从世界范围来看,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的意识形态比较优越 的印象也油然而生从经济上讲,以西方为主体的相互经济联系扩展到原社会主义国家和 亚洲等地区,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好像要带来国际金融的一体化。
在上述环境中,中国的存在对于日本和美国来说已经和先前有所不同了,从冷战终结和自 由主义意识形态比较优越的观点上来看,中国已经渐渐失去了原来的重要型,甚至成为意 识形态上相对立的国家但另一方面,从经济的全球化观点来看,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的中国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只是,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经济力量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发展方向会给人带来怀疑,因 此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美中关系也好,日中关系也好,和中国的关系进入 90 年代以来,和 70、80 年代有很大差别的观点开始受到重视 但是,中国和日美这种对立和曾经的美苏冷战是不一样的,美苏冷战是全方位的,绝对性 的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冷静的考虑一下,其实和当时苏联所带来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美国的军事优势是相当明显的另外,从意识形态上讲,虽然存在一定对立但中国 也根本没有全面、绝对的否定西方自由主义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立场远远要比当时的 苏联被动,根本没有想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推广到整个世界的倾向中国只是表示不能接受 美国的意识形态,而没有想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压给美国冷战时,至少是初期,当时苏 联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态度是要把马列主义推向全世界,从而达到驱逐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
这个和冷战后美中之间的意识形态状况大相径庭 而且,90 年代开始到现在,中国的自由化程度反而不断高涨,对于美国人来说,虽然还称 不上充分的自由,但意识形态上来看,中国越来越接近美国这一点已经非常明确所以说 美中对立不可能像曾经的美苏对立那样带有全面性和绝对性这种情况下,只要中国继续 推进对外开放的政策,和美日两国关系的恶化就会受到自身某种程度的制约 以上所述概括一下就是,世界体系的格局已经不能保障美中关系和日中关系像上世纪 70、80 年代那样的亲密与协调同时也不会再带来像 70 年代以前那种敌对关系不过, 人类已经进入 21 世纪,可以说还有很多新的不确定因素将不断影响世界体系的发展那就 是国家以外的行为主体、非国家主体的重要性非政府组织(NGO)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恐怖主义网络的威胁也在不断扩大恐怖威胁的扩大就必须要有国际协作,总的来说,我 认为中国与别国的关系将向好的方向发展去年的 9-11 事件进一步推动了这个动向 总之,人类已经进入 21 世纪,从世界体系观点上讲,中国和别国关系中肯定的方面增加了 只从这样世界体系格局观点来考察日中关系的话,进入 90 年代以后,虽然也没有像 70、80 年代那样容易的维持两国关系,但也不是像 60 年代以前那样的艰难了。
我想大概 就是进入了这样的中间地带只是,决定两国双边关系的不仅是世界体系,还应有其他因 素,比如说日中双方的内政,还有两国的相互作用也非常重要 (2)国内环境的动向 70 年代初和现在作一比较的话,日中两国的国内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在 1972 年 还是文化大革命的末期,日本则不久结束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同时在政治上,自民党的 五派体制基本趋于完成 从政治上的决策特征来看,中国在外交方面自上而下的决策倾向非常明显,也就是毛泽东 主席的影响力是压倒性的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具体交涉虽有周恩来主持,但他还是把与田 中角荣的交涉情况逐一向毛泽东报告,原则性的决策还是由毛泽东拿主意与此相比较, 日本的政治领导人的权限较弱,我认为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国内动向的左右但是日中恢复 邦交时期,田中角荣的权力基础非常雄厚,再加上日本国内的亲社会主义势力的影响力到 70 年代初还是相当强的,中国只要在这股势力上做些工作,在日本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中国是邓小平的时代经济上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内政治虽 有各种领导人之间的意见分歧,但邓小平的威信极其大,给日中关系带来影响的政治决定 依旧自上而下进行,国内舆论的影响力基本上没有。
比如钓鱼岛问题,邓小平说搁置也就完事了 70 年代到 80 年代的日本可以说是以田中派和竹下派占主导地位的五派体制形成时期虽 然也有较为激烈的争斗,但从战后日本的国内政治动向来看,还算是比较稳定的时期经 济上成功的克服了石油危机带来的影响,80 年代初期虽然在与美国的经济摩擦上经常受到 批评,但是自我感觉还是很好,出现了“日本第一” (JAPAN AS NO.1)的现象日本人 对日本经济的信心也达到了顶峰但是在这个时期,国内的亲社会主义势力逐渐减少,换 句话说,支持中国的势力在 70、80 年代开始不断减弱 然而,进入 90 年代以后,从国内环境层面上看,中国和日本双方都开始向多元化急速发展 中国已由邓小平时代进入江泽民时代当然自上而下的形态没有很大变化,但信息控制已 比 80 年代减弱不少,信息化浪潮也正在席卷整个中国关于日本,自民党政权曾经一时下 台,94 年虽然重返执政党地位,但由于此后的选举制度改革等原因,五派体制实际上已经 有名无实帮派领导人的影响力也出现了决定性的下降政治决策的中心不再明朗 此后小泉上台,一方面由于政治改革的影响和小泉本人的个性,首相府主导的由上而下倾 向有所增强,这样的趋势是否能够稳定下来目前还不能判断。
另一方面,日本在经济上经 历了所谓的“失去的十年” ,日本人的自信也下降了不少有关日中关系上,再一点就是冷 战结束后,日本国内亲社会主义势力的影响力有了决定性的下降,同时支持台湾等实行民 主化的势力已经非常的强大 以上所述的是围绕日中关系的两国国内政治情况这个对日中关系的大局控制到底产生怎 样的影响呢?从中国的领导层角度来看,国内政治这一点上在 70、80 年代比较容易掌控 中国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因此没有什么反对派,在日本也有亲中国的势力,只要对那 些人做些工作就可以了日本自民党帮派的主流,特别是田中派、竹下派能够接受的话, 日中关系的大局总有办法控制可是 90 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日中关系的大局把握上,中国领导层现在开始不得不考虑到国内反对人士的声音另一 方面,日本国内也没了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好的人士反过来赞许台湾推进民主化的人开始 逐渐增多 同样,日本的领导人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很难把握日中关系的大局曾经一时,毛泽东和 邓小平“一言九鼎” ,日本国内也有相当大的舆论支持搞好日中关系中国有时说的尽管显 得未免无理但也认为要洗耳恭听自民党内部只要帮派领导人达成一致的话,自民党内部 也不会出现杂声。
帮派领导人的这般力量进入 90 年代后就减弱了,对中国的批判也时常以帮派为单位进行再加上,民主党也开始反对,和先驱党组建联合政权的话,先驱党反对中国进行核试验 自民党整体很难形成统一的意志,日本特色的达成一致变得很难作出政治性决定,为了迎 合个别群体利益,部分势力突然进行政治行动的事件也随意的出现了比如说,2000 年的 对华农产品紧急进口限制措施问题这是在与日中关系和日本外交事宜都基本上没有关系 的情况下,作出的决策并具体付诸实施,直到最后的最后才扭转僵局并达成妥协从这个 国内环境上看,90 年代到 21 世纪的日中关系和 80 年代以前相比,可以说已经变得很难把 握了 (3)两国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力量同样非常重要简单的划分的话,是不是可以分成“彼此促进的相互作用” 和“彼此对抗的相互作用” 促进型的是良性循环;对抗型的就是相反,对方令自己不快从 而实行报复,也就是所谓的恶性循环 通常,日中关系中相互对抗的方面比较引人注目如果不这样的话就没意思,也成不了新 闻见之于报端是都是相互指责型的话题,纵观这 30 年的日中关系史,日中航空协定,和 平友好条约的反霸权条约问题,教科书问题,中曾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光华寮问题, 天安门事件的反应,钓鱼岛问题,历史认识问题,中国的核试验问题,台湾海峡危机,日 美防卫问题,还有最近的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参拜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经济摩擦问 题等,如果写写日中历史的话,这些事情可以列出一大串。
竟有如此之多的相互指责话题,两国间的关系自然十分复杂各自仅限于自己利益的问题 来指责对方,要停止这样相互指责的现象就显得非常困难我想,要使日本国内和中国国 内双方都能接受,那么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是极其困难的不过,幸运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