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资料——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新中国经济部分1、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及阶段特征(1)过渡时期:1949——1956年A、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1953——1956年)“一化三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化时期,其经济成分由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到1956年底“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有计划地发展经济,各项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工业化迈进;(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956——1978年)A、全面建设的10年:成功——中共八大,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二五计划成果 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B、文革十年:经济建设经历了严重挫折,由于周恩来和邓小平的调整和人民抵制,经济上取得一些成绩特征:1956——1966年,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探索过程中总的情况是两头好,中间差1966——1976年: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国民收入损失5000亿元),1973和1975年经济恢复较快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左”倾错误泛滥。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农村——①兴起:首先在安徽、四川;②主要内容:建立和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历史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改革——①主要内容: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形式;二是在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三是在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方式1992年市场经济以来,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②作用: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与活力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外开放(1)原则:平等互利;(2)目的: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3)过程:设置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沿海开放城市(1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内地。
4)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5)成效:A、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B、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C、促进了现代化城市的崛起(深圳、上海)2、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1)经济恢复时期(建国初期)1949—1952年①表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也特别落后蒋介石国民党给我们留下了的是一个烂摊子经过三年恢复,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②原因:a、新中国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1953—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 ) ①主要内容和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②成就表现:a、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东北工业基地形成;b、交通运输:三条铁路——宝成、鹰厦、集二;三条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一座桥梁——武汉长江大桥、C、克拉玛依油田③成就主要原因:a、三大改造的完成;b、一五计划的实施④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1953—1956年)①改造的内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②改造的方式:农业手工业建立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③改造的目的(实质):实现把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④改造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注: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完成(24页)这是20世纪中期的一次巨变(3)1956—1966年(探索社会主义时期)a、良好的开端(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b、严重的失误(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泛滥开来C、三年最困难时期(1959—1961年)左的错误和自然灾害造成D、调整时期(1961—1964年)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成就表现:a、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靠“洋油”的时代;b、新兴工业,如电子、航天、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表现: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周恩来和邓小平在1971年、1975年主持中央工作,努力抵制“左”的错误,扭转国民经济遭严重破坏的局面。
5)1978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①成就表现:a、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粮棉产量大幅度增大,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现代化开辟了新路b、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革新取得重大发展c、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三级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②成就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注意: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a、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b、中共领导下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正确策略;c、广大劳动者不懈的努力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与特点:1、1949—1952年,经济恢复发展;1953—1957年经济迅速发展;1958—1962年经济陷入低谷,停滞不前;1963—1965年经济恢复发展;1966—1976年经济发展缓慢,下降由此可见,国民经济发展是曲折向前发展的,说明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2、有成绩: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二五计划也取得显著成就;有失误:“左”的错误严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全局性、长时间的文化大革命错误3、借鉴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属计划经济由此得到了哪些结论与认识(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是曲折发展的,不是一帆风顺的;2、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立足于本国国情,走适合于自己的道路4、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认识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出现问题和失误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能认识错误,及时纠正调整在现阶段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我们应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是:1、要发扬艰苦创业,报效祖国,勤俭节约,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2、在经济建设中要立足国情,以人为本、关心民生、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建国以来中共制订过哪三条经济建设路线?每一条路线制定的主要背景、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三条路线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1958年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原则:制订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合乎客观经济规律,使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