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灯火****1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6KB
约11页
文档ID:163140446
八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复习资料_第1页
1/11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复习西周 东周 秦 汉 三国 西 南北朝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魏 晋北魏 西魏 北齐 蜀 吴 东魏 北周东晋、宋、齐、梁、陈隋 唐 五代 辽 西夏 金 元 明 清 十国 北宋 南宋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一、礼乐文明的建立(主要讲西周的各项制度)1、西周的建立者,时间以及都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伐纣灭商,定都镐2、周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为了有效的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分封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进行的3、受封者有哪些权利?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仪仗等物品4、受封者有哪些义务?服从国王命令,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交纳贡品5、分封制有哪些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作用)?积极作用: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消极作用:使一部分诸侯权力越来越大,导致出现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

6、宗法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7、宗法制的作用:密切了周王室和个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8、礼乐制度:用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等级制的具体表现9、礼乐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作用)是什么?积极作用: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消极作用: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10、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11、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怎么决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由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决定的等级越高,社会地位就越高,权力也就越大二、变革与争霸(春秋战国时期)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时期2、为什么会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生产发展;周天子迁都后直辖土地面积大大减少,经济实力衰落;周天子经济实力的衰落带来政治地位的下降;诸侯日益强大,不再向周王室进贡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或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4、齐桓公最先称霸的原因?(见书本P74)从地理位置看,齐国位于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有称霸的物质基础;从齐桓公的为人来看,他胸襟宽阔,任用贤能,聚集了优秀的治国人才;从谋略的角度来看,齐桓公采取了正确的治国方略,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强化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域。

5、确立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的事件是?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齐桓公确立霸主地位6、战国七雄:秦韩赵魏齐燕楚(知道各国方位)7、改革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8、商鞅变法的内容:(见书本P75)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实行郡县制,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9、商鞅变法的意义: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发展了农业,增加了国家收入(分别对应了哪条措施改革对现代化的意义:告诉我们,固步自封、固守传统只能落后于人,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三、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1、 原因或时代背景:P76(1)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2)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3)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

2、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学派创始人生活时代主要主张经典格言儒家孔子春秋晚期仁、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己所不欲,勿施与人…P76孟子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P7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道家老子春秋晚期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无为,顺应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庄子战国时期墨家墨子战国时期非攻、兼爱视人之身,若视己身法家韩非子战国时期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兵家孙武春秋末期《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战国时期《孙膑兵法》事备而后动3、孔子的政治主张:A、“仁”的思想一方面“仁”就是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另一方面,要求“克己复礼”,既加强个人的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B、以“德“教化人民 C、以“礼”治理国家4、孔子的教育主张:A、 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B、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C、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D、重视道德教育孔子的经典语: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分别体现什么教育方法?)孔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里5、 法家思想在当时得到重视(见书本P77)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阶级矛盾激化。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自然受到青睐,而老子、孟子的思想遭到冷落6、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7、百家争鸣的意义: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争论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四、秦朝一统1、秦灭六国的过程: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领导者:秦王嬴政2、秦灭六国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3、为什么秦国能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全国?政治上的分裂混战状态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人民渴望和平安静的生活,统一成为必然趋势;秦国地处关中,易守难攻;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资财富能够供应长期战争;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跃成为强国,军事实力雄厚;嬴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4、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①自称“始皇帝”,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②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对皇帝直接负责。

③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作用:大大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套制度) (2) 交通上: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作用:有利于全国交通和经济文化往来,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3) 文化上:统一了文字(小篆)作用: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4) 经济上:统一了货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统一了度量衡作用: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5) 思想上:焚书坑儒 (6) 军事(边疆治理或民族关系)上:①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②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作用:有利于疆域的巩固和拓展)5、 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谈谈你对“焚书坑儒”的看法它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造成了哪些影响?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统巩固政治一统的需要,当时秦朝刚刚统一,六国遗留贵族时刻图谋复国,诸子百家对新政议论纷纷,不利于维护统一的局面,采取这个政策有利于统一;另一方面,他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残杀儒生,落下千古骂名6、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区别于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7、秦末农民战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第二课 汉唐盛世1、 西汉的建立者,时间以及都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2、汉高祖刘邦与臣下“白马盟誓”:不是刘姓子弟封王、不是功臣封侯的,天下共诛之3、“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汉景帝平定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的“七国之乱”,削弱诸侯王势力4、汉武帝的政绩(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西汉的新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 政治上:①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②加强监察制度,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进行监督,加强皇帝权威2) 思想上:①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统一思想;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立太学,地方上设立官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军事(疆域治理或民族关系)上:开疆拓土①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基本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在河西走廊陆续设郡,把长城延伸到敦煌以西的地区;②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汉和西域的联系后来公元前60年(汉宣帝统治时期),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属西汉版图】③加强对南方的经营:派官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了内地同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

总之,汉武帝统治时期,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历史发展的利弊(评价)①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这一思想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它能够统一思想,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②从思想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它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学说,限制其他各家学说的做法对学术繁荣和文化发展是不利的6、比较汉朝初期和后期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战争、和亲、再战争、再和亲)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反击,汉武帝以后,汉朝和匈奴之间再次出现“和亲”与“互市”的局面这种政策变化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正因为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才可能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7、昭君出塞: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8、书P85“农事图”壁画所展现的生产场面说明了什么?答:①反映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农牧结合的生活情况②反映了汉匈两族的经济交流③反映了少数民族也被汉族文化所吸引,逐渐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9、西域: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10、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和重要意义①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②意义:沟通了西汉和西域的联系;西汉和西域各国的友谊从此建立起来;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此开始出现,大大加强了汉朝和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11、设立西域都护府的意义:标志着这一地区正式归入西汉的版图,保障了东西商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广大地区的交。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