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传记100篇【含翻译】

z****q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87.06KB
约190页
文档ID:325465562
【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传记100篇【含翻译】_第1页
1/190

文言文精读100篇目录文言文精读100篇之一第一篇 卢象昇传 7第二篇 刘敞传 8第三篇 花云传 9第四篇 何灌传 10第五篇 萧燧传 11 第六篇 李揆传 12 第七篇 马文升传 13第八篇 韩文传 14第九篇 于休烈传 15第十篇 来护儿传 16文言文精读100篇之二第十一篇 孙傅传 17 第十二篇 朱晖传 18 第十三篇 杜环传 19第十四篇 聊斋志异·郭生 20第十五篇 周访传 21 第十六篇 李迪传 22第十七篇 后鉴录 23第十八篇 罗提督 24第十九篇 陶澍传 25第二十篇 张咏传 26文言文精读100篇之三第二十一篇 马理传 27第二十二篇 林光朝传 28 第二十三篇 张敬达传 29第二十四篇 左鼎传 30第二十五篇 元勰传 31第二十六篇 尉迟运传 32第二十七篇 何继筠传 33第二十八篇 范式传 34第二十九篇 徐积传 35第三十篇 欧阳德传 36文言文精读100篇之四第三十一篇 袁炜传 37第三十二篇 令狐德棻传 38第三十三篇 何泽传 39第三十四篇 孔循传 40第三十五篇 王弼传 41第三十六篇 韦述传 42第三十七篇 林润传 43第三十八篇 张叔夜传 44 第三十九篇 王汉忠传 45第四十篇 金声传 46文言文精读100篇之五第四十一篇 郑珏传 47第四十二篇 慕容彦超传 48第四十三篇 李常传 49第四十四篇 康茂才传 50第四十五篇 冒顿传 51 第四十六篇 僧圆泽传 52第四十七篇 顾觊之传 53第四十八篇 崔猷传 54 第四十九篇 王叔文传 55第五十篇 方国珍传 56文言文精读100篇之六第五十一篇 左忠毅公逸事 57第五十二篇 梅花岭记 58第五十三篇 范文程传 60第五十四篇 万里寻兄记 61第五十五篇 皎然上人 62第五十六篇 李光地传 63第五十七篇 计财三 64第五十八篇 周勃传 65第五十九篇 君山月夜泛舟记 66第六十篇 陆树德传 67文言文精读100篇之七第六十一篇 池北书库记 68第六十二篇 庞统传 69第六十三篇 宣子索环 70第六十四篇 山之叟 71第六十五篇 蔡邕传 72第六十六篇 吕后本纪 73第六十七篇 臧焘传 74第六十八篇 许均传 75第六十九篇 李重进传 76第七十篇 田锡传 77 文言文精读100篇之八第七十一篇 张镒传 78第七十二篇 刘玄佐传 79第七十三篇 李嗣真传 80 第七十四篇 石延年传 81第七十五篇 雷曹 82第七十六篇 李纲传 83 第七十七篇 齐之鸾传 84第七十八篇 僧虔传 85第七十九篇 汤和传 86第八十篇 赠黎安二生序 87文言文精读100篇之九第八十一篇 冯勤传 88第八十二篇 夏侯亶传 89第八十三篇 张元勋传 90第八十四篇 幼主帝纪 91第八十五篇 蔡元定传 92第八十六篇 曹端传 93第八十七篇 叶盛传 94第八十八篇 虞喜传 95第八十九篇 徐汧传 96第九十篇 黄庭坚传 97文言文精读100篇之十第九十一篇 王涣传 98第九十二篇 药元福传 99第九十三篇 秦起宗传 100第九十四篇 张须陀传 101第九十五篇 朱震传 102第九十六篇 曹修古传 103第九十七篇 萧子良传 104第九十八篇 范纯礼传 105第九十九篇 白蘋洲五亭记 106第一百篇 蹇叔哭师 107文言文精读100篇参考翻译 108文言文精读100篇之一第一篇 卢象昇传卢象昇,宜兴人。

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 ,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一军尽覆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

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第二篇 刘敞传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堂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敞以议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

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积苦,屡予告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第三篇 花云传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而上。

城陷,贼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第四篇 何灌传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敌惊以为神,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州,引川水溉闲田千顷,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第五篇 萧燧传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

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之族叔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