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东省珠海市金砖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原卷版)

刚**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8.58KB
约8页
文档ID:596412612
广东省珠海市金砖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原卷版)_第1页
1/8

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共8页,33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如表为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人类遗存(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 文化遗址发现遗存(部分)时间湖南玉蟾岩遗址人工栽培稻种距今约14000—18000年浙江上山遗址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距今约8600—11400年河北磁山遗址地窖式粮仓、家猪骨距今约7600—8000年A. 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B. 南方农业生产发达C. 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 D. 石器打制技术成熟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 )A. 郡县制影响深远 B. 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C. 专制主义的强大 D. 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3.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于葵丘会盟,周襄王派特使参加,送来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礼,但齐桓公坚持恭行跪拜这反映了( )A. 宗法等级制度已彻底瓦解 B. 齐桓公以尊王来巩固霸业C. 齐桓公霸主地位尚未确立 D. 周天子共主地位依然稳固4. 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此可知,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学派主张儒家以礼治国,为政以德墨家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A. 构建官僚政治 B. 重建政治秩序C. 加强中央集权 D. 变革选官制度5.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A. 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 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C. 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 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6. 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制度。

据此可知,该政治制度是( )A. 三公九卿制度 B. 三省六部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猛安谋克制度7. “自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拜相封侯成例”自此以往,入仕为官遂有一客观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材料描述的是,西汉( )A. 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 B. 黄老思想受重视 C. 民众与政府关系缓和 D. 选官方式的变化8.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表明汉朝( )A. 改革了选官制度 B. 弱化了丞相权力C. 实行了监察措施 D. 加强了商业管控9. 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A 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 B. 西域文明与华夏文明相互交流C. 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 D. 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10. 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诏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一措施( )A. 导致了“七国之乱” B. 拓展了汉朝疆域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开辟了“丝绸之路”11. 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关中、中原两大经济区的人口急剧减少,北方士民纷纷背井离乡,举家南迁。

此后南方许多荒原变成肥田沃野,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三熟之稻”这说明当时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造成了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 B. 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C. 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D. 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12. 如果把“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 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13. 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多次祭孔,祭孔的规格不断提高公元492年,孝文帝诏令“改谥宜尼曰文圣尼父,告谥孔庙”,此举标志着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该举措旨在( )A. 将祭祀制度规范化 B. 强化北魏政权的正统性C. 有效控制士人阶层 D. 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14. 595年—596年,隋朝政府先后在37个州建立了公益粮仓,这些粮仓分布在都城周围,集中在西至敦煌,东至宁夏平原、陕北高原、河套平原等地这一现象反映了,隋朝时期( )A. 边境地区自然灾害频繁 B. 民族矛盾不断激化C. 政府注重维护京师安全 D. 内轻外重局面形成15. 《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

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 )A.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B. 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C. 削弱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D. 三省相互牵制降低效率16. 士谱是记载士族门第的凭籍,庶族是不入士流的但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杜撰身世伪造士谱,降及唐初依然未息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一开始就提出“质诸史籍,考其真伪”的要求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初(  )A. 士族权力受到抑制 B. 庶族政治地位提升C. 门阀观念依然浓厚 D. 史学重视考据方法17. 安史之乱期间,吐谷浑、于阗、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或“请助讨贼”或“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积极助唐平乱唐玄宗感叹道:“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唐朝能得到少数民族政权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 受到唐玄宗人格魅力的感染C. 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充足 D. 安史之乱动摇少数民族统治18. 唐代,禅宗六祖离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由此可知,唐代( )A. 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B. 佛教融合儒道思想C. 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D. 三教并行趋势显著19. 安史之乱后,全国户口从九百万户骤减到一百九十余万户,虽然其中有相当人口是在战乱中死亡,但大部分主要是逃亡形成“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 )A. 标志着唐朝社会由盛而衰 B. 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C. 使得均田制出现瓦解趋势 D. 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20. 如图中唐朝税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实行均田制 B. 实施两税法 C. 实行了租庸调制 D. 解决了土地兼并21. 7世纪中叶,被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因存在种种不足和错误而显“不合时宜”,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 )A. 国家力量助推医学发展 B. 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C. 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 D. 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22. 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下列两首诗歌可用于说明,由唐至宋( )脱鞍哲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唐)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递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赵恒《劝学诗》A. 门第观念趋于淡化 B. 社会控制相对松弛C. 民族战争逐渐减少 D. 治国方略发生变动23. 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A. 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 B. 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 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 D. 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24. 宋朝时负责承转奏章的职能机构有:进奏院、登闻检院和理检院等它们面向不同身份的官员和民众各行其政,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信息传递网这一做法( )A.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 有利于君主集权加强 C. 避免了决策失误 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25. 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朝廷设立了“发运使”,主要掌握国家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以及政府与宫廷的物资需求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物资这一措施( )A. 调动了商人从商的热情 B. 提高了农业产品的价格C.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 发挥了政府的调控作用26. 辽道宗耶律洪基自谓”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并下诏设学养士,在各州相继建立孔子庙,并颁赐”五经”诸家注疏,命令博士、助教认真传授。

这反映( )A. 多民族政权并立 B. 大一统局面形成 C. 各民族文化创新 D. 汉文化影响深远27. 《金史》记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表明金朝猛安谋克制度( )A. 适应了农业生产需要 B. 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C. 具有军事组织的特点 D. 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响28. 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A. 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 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 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 促进区域平衡发展29. 《元史·百官志》载:“ ▲秩从一品 ,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不征伐,则令枢府议填入▲的应为( )A. 岭北行省 B. 北庭都元帅府 C. 宣政院 D. 澎湖巡检司30. 下表为元朝中期吏部统计的官员数据。

据此可知元朝( )朝官外任官蒙古、色目9385689汉人、南人110014236A.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 政府已经完全汉化C. 社会门第观念弱化 D. 地方权力逐渐分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 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