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预备立宪与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的主要区别是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1.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⑴背景:①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加深,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各种矛盾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使清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强⑵目的:遏制革命形势,维护封建专制统治⑶过程:①1905 年派五大臣出国考察②1906 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③1908 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④1911 年撤军机处,设“皇族内阁”⑷实质: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骗局⑸结果: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清政府更加孤立2.立宪派概念: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有所改革;也反对革命基本组成:由维新派转化而来,包括部分地主、绅商代表:康有为、张謇二、保路运动①原因:1911 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 (其实际是将修路权卖给帝国主义)②保路运动首先从湖南掀起而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③四川保路运动:时间 1911 年④组织:保路同志会口号:“路存与存,路亡与亡”⑤领导者:资产阶级上层、立宪派人物、部分地方官绅⑥政权:荣县革命政府,领导人吴永珊这是同盟会会员建立的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⑦军队:保路同志军⑧影响: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从而为武昌起义制造时机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⑴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①经济阶级基础: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②群众基础: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群众基础③组织基础:革命党在武汉做了长期的准备,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新军做了大量的工作④有利条件:清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调湖北新军入川,为武昌起义制造时机⑵经过:爆发时间 1911 年 10 月 10 日;领导人:熊秉坤、金兆龙⑶政权建立:湖北军政府成立(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地方政权)黎元洪任总督,号“中华民国”⑷革命形势的发展:①各省纷纷独立(15)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清控制北方省份)②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补充知识]1.对立宪派的基本认识①立宪派具有资产阶级的属性,它的主体、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
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是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密切联系的阶层,凭借这一特殊关系,他们获得一定的开办和发展新企业的特权及较为优越的积累和扩大资本的条件,如著名民族资本家张謇就是立宪派重要领袖正因为如此,立宪派较一般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更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②立宪派中始终支持清政府的只有康有为等少部人以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在发展资本主义和革命派的基本利益一致他们领导了保路运动,立宪派和清政府有着根本利益的冲突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倾向了革命③后,立宪派纷纷投机革命,混入革命政府,客观上造成了清政府的孤立,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但立宪派反对革命,又决定了他们在革命阵营内部起了破坏作用,他们对革命派施加压力,帮了袁世凯的忙,使孙中山不得不交出政权④立宪派和袁世凯根本利益是冲突的,袁世凯窃取果实后,排斥打击立宪派,这样立宪派展开了反对袁世凯的斗争2.清末政治潮流的分析(1)评价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①主观目的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④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直接影响看,这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⑤认识:新政、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本质上的落后性注意:从近代化角度以生产力标准来分析,清王朝的预备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毕竟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可以这样认为, “预备立宪”是一场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2)维新派和清末立宪派的异同及相互关系相同点:①改革方式:都主张通过自上而下方式,改变政权组织形式,即实行君主立宪办法达到参政议政目的②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都不敢、不愿发动群众,甚至仇视人民革命③组织成分上:两派大都为资产阶级的上层,一些开明地主及其知识分子,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不同点:①改革背景和目的:维新派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主要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清末立宪派的主要目的是抵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以维护自身既得利益②对清朝态度:维新派一直维护清朝统治;而后者在看清“预备立宪”骗局后,部分人转而走上对抗清朝的道路,他们发起的保路运动,客观上配合了革命派,加速了清朝灭亡③组织成分上有不同:维新派主要是资产阶级上层,开明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力量弱、基础薄;后者除上述成员外,还有部分人操纵清朝中央和地方实权,影响颇大关系:清末立宪派是 19 世纪末,维新派的延续和发展,大部分清末立宪派人士是由维新派演变而来维新运动为后来的立宪运动在思想上、人员上作了准备也可以说,立宪运动发展了维新派的思想,客观上更深、更广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君主立宪制政治思想演进过程及兴衰原因分析演进过程:①早在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开眼看世界,向中国介绍西方情况,如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即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②19 世纪 60 年代产生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③19 世纪末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积极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在 1898 年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④20 世纪初,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1906 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1911 年“皇族内阁”出台之后,立宪派分化,退出历史舞台兴起原因:中国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是中国人“西学东渐”的产物,也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根深蒂固、努力强大这一基本国情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性、妥协性的产物退出的原因:实践证明在中国行不通,封建统治阶级顽固保守,不容重大变革,君主立宪人士逐渐放弃追求,队伍不断分化,日益缩小消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民主共和主张广为传播,为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接受4)20 世纪初,清末社会几种政治潮流相互关系、历史地位政治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潮流,立宪派掀起的立宪改革潮流,清政府主导的“新政” 、预备“立宪”自救潮流相互关系: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清朝统治阶级被迫进行改革,在 1901 年初宣布实行“新政” 大量留学生被派往国外,其中很多人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从而推动了革命思想和革命团体的建立1905 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后,革命派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此伏彼起应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要求,清政府不得不实行“预备立宪” 。
其骗局造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汉族官僚离心离德,立宪派开始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促成武昌起义成功,使各省立宪派和一些官僚转入革命阵营中来资产阶级革命的潮流体现了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在中国走民主共和道路的要求,并最终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是爱国和进步的立宪改革潮流虽然能对封建统治带来一定的成绩,但它们以保存腐朽清王朝统治为前提,因此不可能真正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用改革遏制革命,也是落后于时代发展5)立宪派在进程中的作用对立宪派在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积极作用: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一部分立宪派倾向革命,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帝国主义被迫“中立” 消极作用: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使革命潜伏失败的危机;立宪派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在革命队伍内部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了和谈条件,使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