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摘要:综合高校学生安全因素构建安全保障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大学生安全状况在界定高校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总结出高校学生的安全现状从理论层面探索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安全结构体系,形成安全控制模型,组建学生干部安全队伍从实践层面探索安全育人模式:完善安全教育内容、开展多渠道立体式宣传、加强对特殊学生的跟踪与管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加强学生日常在校情况管理将安全保障体系运用于实践深入探讨,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衔接和探索,为高校学生安全管理起到参考指导作用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安全保障体系,探索实践一、引言学生的安全状态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校的安全稳定,是高校育人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风险也在急剧增加,影响校园安全和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也成为高校的安全隐患,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高校学生的安全保障,是在新形势下,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生命、财产、身心发展、个人成长给予有限的支撑和支持,避免遭受危险和损失,避免产生危害,构建起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现有对于高校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安全教育、高校安全水平的评价以及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和网络背景下国家安全等三个方面。
现有研究多从校园安全的某一个角度出发进行探讨,少有综合统筹校园安全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文章以云南省某高校为调研样本并跟踪实践,系统梳理了该高校的安全保障内容,其中纳入了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安全观,从理论层面探索构建安全保障体系,从实践层面解析安全育人模式,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衔接二、高校学生安全现状调研分析本研究对云南省某高校在校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安全素养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开展调查问卷分为个人信息、大学生安全知识技能现状、大学生心理安全现状三部分,共32题调查发出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1份,从收回的有效问卷来看参与调查的大一至大四年级人数大致相当,男女生比例为5.6:4.4通过调研,总结出目前高校的学生安全呈现以下状况:1.通过教育引导获得的安全知识有限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调查了解,学生主要通过平时生活总结(62%)、学校和家长安全教育(21%)、浏览网络信息(17%)获取安全知识,在安全项目中,受安全威胁较高的四项依次是财产安全(37.5%)、网络安全(21.2%)、心理安全(16.4%)和社交安全(14.8%)目前的安全教育现状是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较零散化,缺乏系统性,采取的安全行为体现个体化,缺乏整体性。
2.学生安全意识存在不足调查显示,27.2%的学生平时不关注安全知识;最后一个人离开寝室时,6.9%的学生不会随手关门,23.2%学生有时会关;47.6%的学生曾经在离开座位时把、钱包等贵重物品放在图书馆或教室里;遇有同学打架,26.6%的学生选择帮忙,仅有18.7%的学生选择报警;38.2%的学生以交友为目的会和陌生异性单独见面;有49.1%的学生在寝室使用过大功率电器;51.3%的学生曾经因图一时之便搭乘无经营执照的摩托车或“黑”出租;79.2%的学生在参加社会兼职不会坚持签订合同可见,目前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警惕性,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3.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对于日常安全,65.3%的学生不会使用灭火器,31.5%的学生不知道校园110报警,仅有64%的学生表示在遇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时肯定会选择报警在网络安全方面,68%的学生愿意接受网络交友,其中近13%的学生给网友转过账对于校园贷,有67.9%的学生认为存在较大风险,10.7%的学生选择在需要时可能会尝试发生网络安全问题时,选择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学生高达近70%,而选择法律途径的仅占17.5%,其余是找朋友寻求帮助,最后才是请老师家长帮忙解决。
可见,学生对遇到安全危机时对自我保护的意识还有所欠缺,主动应对的能力还存在不足4.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不强对于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的调研,有58.7%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不同时期会存在难以适应的心理状况,其中主要是焦虑、压抑和孤独26.7%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较大的学业压力,37.5%的学生感到有较大的就业压力,近20%的学生感觉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目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自我调整和适应的能力不足5.对舆情的理性判别不够被广泛传播的网络事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调查中,有近35.6%的学生选择了关注并追评,42.1%的学生选择冷静判断,不妄加评论,其余的学生选择不关注、不评价有27.8%的学生会在互联网公共空间发表言论,而有56.9%的学生表示会在自己的空间发表看法和言论,有10.6%的学生会对热门话题进行转发可见,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舆论的目的虽然比较单纯,但是也缺乏一定的辨别力,理性成分不够,在参与时有从众心理,而面对不理解的事物时又持有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三、高校学生安全保障体系构建1.构建学生安全结构体系,指导学生安全工作有序推进结合高校学生的安全现状和学生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保障学生安全的系统应包括三个维度,即安全层次维度、安全服务维度和安全机制维度(见图1)。
安全层次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逐层递进依次包括人身安全、财务安全、网络安全、社交安全、心理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其中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1]安全服务是学校层面能够为学生建立的系列安排措施,包括安全信息员的配备、信息数据库的完善、安全宣传平台的搭建以及安全教育培训的落实安全机制则是从制度上的保障落实,包括制定安全制度、形成应急预案、进行隐患排查,制定安全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2.构建学生安全控制模型,对安全事态进行预防和控制围绕学生安全策略进一步构建学生安全控制模型安全控制模型以安全策略为核心,安全策略是根据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等现状分析所制定的学生安全保护和预防策略,为学生安全管理提供管理的方向和支持手段围绕安全模型依次进行:①安全防护,通过发现安全隐患和漏洞,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防止安全威胁②学生安全监测,动态响应和加强防护的依据,完善学生安全监控网络和系统,循环反馈相关信息以便作出有效的响应③安全应急,解决紧急和异常的情况问题,形成完备的危机预案,面对紧急事件能够紧急响应,控制事态发展3.构建学生安全队伍,以点带面构建安全网在学生当中选拔和培育学生干部队伍,进行安全监督,构建起学生安全意识,引导安全行为,形成安全规范(见图2)。
为准确掌握学生安全信息设置学生安全信息员,及时发现学生的安全隐患,学生干部安全员应积极搜集各类学生安全信息,将沉迷网络、精神不振、夜不归宿、校园网贷、校外兼职、思想状况异常等情况及时向班主任和员反应,及时汇报重大活动、重大节日和重大形势变化期间学生的思想动态[2]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联动,便于及时主动地发现学生安全隐患,进行妥善处理四、安全体系构建实践探索通过构建学生安全结构体系,设计出学生安全控制模型,培育学生干部队伍安全意识、引导安全行为、形成安全规范,从问题出发尽可能做到学生安全管理无死角[3],加强学生的各项安全管理,将学生的安全教育常态化,日常管理精细化1.完善安全教育内容体系从学生入学一直到毕业离校,安全教育不间断,每个阶段和时期都要开展对应的安全教育活动以安全层次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包括人身安全、财务安全、网络安全、社交安全、心理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尤其在意识形态层面增强国家安全观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到思想中从而带动学习和生活,预防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思想传播和行为出现2.开展多渠道立体式宣传首先,在生存安全素质方面,开展安全宣传,消除生活中的安全“盲点”,提升对生活中常见隐患的排查能力。
其次,在生活安全素质方面,立足学校安全工作实际,开展符合学校和家庭生活实际的安全宣传[4]第三,在成长发展引导方面,建立舆论主流,加强与广大学生的交流互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通过宣传册、宣传栏、、、微博等多种渠道在学生中开展宣传引导第四,在潜在素质教育方面,使学生的潜在素质能力得到发挥,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3.加强对特殊学生的跟踪与管理对于有生理疾病、心理疾病、生源家庭情况特殊、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建立帮扶档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要通过合理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处理并跟踪[4]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协助做好特殊学生的帮扶在帮扶过程中,学生干部可与特殊学生建立起对应的互助关系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构建学校—家庭—学生“三方联动机制”畅通与家长沟通信息的渠道,学生入校第一手信息资料最重要也最真实健全的“三方联动机制”能够形成合力,切实关注学生的安全状况,做到及时、准确、高效的安全管理5.加强学生日常在校情况的管理通过考勤的方式促进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了解学生日常动态和在校情况,增强学生纪律观念,增加学生日常管理的实效性,实现管理无死角。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特征,对特殊学生进行摸底参考文献[1]曹晓飞.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2).[2]周晓婷,张遵真,刘婷婷,李文龙,代黄梅,谷仕艳,袁萍.成都市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大学生安全教育需求探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11):2010-2013.[3]何伟,薛琳,朱必法.高校大学生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56-58.[4]周德贵.高校安全教育“四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高教,2018(07):51-54.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