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糖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大数目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2. 体验用表格记录数目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3. 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养成教育训练点:1 .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2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点:掌握将物体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难点:如何将数目较多,不能一次分完的物体进行平均分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把 30 名学生分成 6 组,分别是两个 4 人组,两个 5 人组,两个 6 人组一)活动一:介绍每组人数通过了解小组的人数情况,复习平均分的含义请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 要求是: 不能直接说出人数, 但可以出一道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大家算出你小组的人数根据每组小朋友的介绍情况, 大家思考: 今天我们班的分组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如果平均分组,每一组有多少人?(二)活动二:分 20 块糖果1 .提出问题展示一包糖果请小朋友观察,猜猜有多少块糖果?提出问题:如果把 20 块糖果平均分给 5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2 . 动手分一分请小朋友用 5 个圆片代表 5 个小朋友,用 20 根小棒代表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每次分几个?几次分完?然后,动手分一分。
教师请一位同学向全班介绍分的过程, 记录到表格上, 进行如何做记录的示范, 再请大家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表格中,学会如何记录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 (展示表格) 横着第一行表示 5 位小朋友, 竖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数,中间表示每次分的结果学生在分的时候,教师巡视,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3.交流分糖果的方法既要体会分法的多样性,还要体会平均分小数目的物品时应用乘法口诀的简便性小朋友都分完后集体交流 先看黑板上展示的分法, 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可以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对每一种分法, 都要引导学生边分边估: 每次分了多少块糖果,还剩多少?几次分完?发现一次就能分完 20 个糖果的,请他说一说是怎么想的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把平均分与应用乘法口诀结合起来三)活动三:分 100 块糖果(大数目的平均分)1. 提出问题 20 块糖果平均分给 5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的问题解决了,如果糖果再多一些,小朋友还会分吗?拿出一大包糖果,让小朋友把它与 20 块糖果进行对比,估计它有多少块糖果提出问题:如果把 100 块糖果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2. 分组分一分。
用 100 根小棒代表 100 块糖果, 这么多糖果怎样分呢?第一次分几块呢?希望第一次分了之后, 剩下的更少一些, 便于更快地把糖果分完 因此小组①要先商量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②进行分工(有人负责分、有人记录、有人检查);然后再动手分,在表格中认真记录分的过程3. 汇报小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在各组汇报时,要关注是否有以下两种有价值的分法:( 1 )第一次每人分 10 根,要追问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够分的情况下, 10 根10 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如 6 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 10 根, 6 个 10就是 60,还剩 40 根2)在一边分一边估算的过程中,用上乘法口诀4 根为什么不继续分对于 6 人的小组的分法,还要着重引导思考:剩下的4.小组讨论再给学生一次机会,调整或改进原来分的策略重新让你们把 100 个糖果平均分给本组每一位同学,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分完呢?(四)活动四:制定乘车方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乘车的意见)有 3 种车:限乘 4 人,限乘 6 人,限乘 11 人, 50 位小朋友出去郊游,怎样乘车比较合适?(五)活动五:游戏抓豆子。
抓一把豆子如果手中的豆子能平均分成 2 份,得 2 分;如果还能平均分成 3 份,再得 3分教师和一位同学合作,为学生提供游戏的示范六)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