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包子和饺子》阅读答案包子和饺子余华在我小时候,包子和饺子都是属于奢侈的食物,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有希望吃到那时候,我还年轻的父亲手里捧着一袋面粉回家时,总喜欢大叫一声:“面粉来啦!”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美好的声音然后,我父亲用肥皂将脸盆洗干净,把面粉倒入脸盆,再加上水,他就开始用力地揉起了面粉这时候,父亲就会问我:“你猜一猜,今天我们吃的是包子呢?还是饺子?”我需要耐心地等待我要看他是否再往面粉里加上发酵粉,如果加上了,他又将脸盆抱到我的床上,用我的被子将脸盆捂起来,我就会立刻叫:“吃包子如果他揉完了面粉,没有加发酵粉,而是将调好味的馅儿端了过来,我就知道接下去要吃到的一定是饺子了我七岁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他的老家山东我记得我们先是坐船,接着坐上了汽车,然后坐的是火车,到了山东以后,我们又改坐汽车,最后我们是坐着马车进入我父亲的村庄那是冬天的时候,田野里一片枯黄,父亲带着我走进了他姑妈的家我父亲的姑妈,当时正坐在灶前烧火,见到分别近二十年的侄儿回来了,她一下子跳了起来,“哇哇”地与我父亲说了一堆我那时候听不懂的山东话然后揭开锅盖,给我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糊这是我到父亲家乡吃到的第一顿饭。
在父亲老家的一个月,我每天都喝玉米糊那地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走红运,张嘴飞进白馍馍意思就是谁要是吃上了馒头,谁就交上好运了遇上了好运才只是吃到馒头,如果吃到了饺子或者包子,就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好运了所以我在父亲姑妈的家里,只能每天喝玉米糊在我们快要离开时,我终于吃上了一次饺子那是我父亲的表弟来看我们,他来的时候手里提着一块猪肉,一进村庄就被一群孩子围住了这些孩子一年里见不到几次猪肉,他们流着口水紧跟着我父亲的表弟,来到了我父亲姑妈的家门口当我父亲和他的姑妈、表弟坐在坑上包饺子时,那些孩子还不时地将脑袋从门外探进来张望一下当饺子煮熟后热气腾腾地端上来,我吃到了这一生最难忘的饺子我咬了一口,那饺子和盐一样,即将一只饺子放进嘴里,如同抓一把盐放进嘴里似的,把我咸得满头大汗,我只能大口大口地喝玉米糊来消除嘴里的咸味后来我父亲告诉我,他家乡的饺子不是作为点心来吃的,而是喝玉米糊时让嘴巴奢侈一下的菜,就像我们南方喝粥时吃的咸菜一样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每学期会安排一次学军活动学军就是学习解放军,让我们一个年级的孩子排成队行军,走向几十里路外的某一个目的地我们经常是天没亮就出发了,自带午餐,到了目的地后坐下来吃完午餐,然后又走回来,回家时往往已经是天黑了。
这也是我除了逢年过节以外,仍然有希望吃到包子的日子我母亲会给我一角钱,让我自己去街上买两个包子,用旧报纸包起来放进书包,这就是我学军时的午餐对我来说,这可是一年里为数不多的美味我的哥哥这时候总能分享这一份美味当时我是用一根绳子系裤子,我没有皮带,而我哥哥有一根皮带,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在衣服外面再扎上一根皮带,这样我会感到自己真正像一个军人了于是我就用一个包子去和哥哥交换皮带在我学军的这一天,我和哥哥天没有亮就出门,我们走到街上的点心店,买下两个包子,那是刚出笼的包子,蒸发着热气,带着麦子的香味来到我的手中,我看着哥哥取下自己的皮带,他先交给我皮带,我才递给他包子我将剩下的一个包子放进书包,将哥哥的皮带扎在衣服外面,然后向学校跑去我哥哥则在后面慢慢地走着,他一手提着快要滑下来的裤子,另一只手拿着包子边吃边走我活了三十多年,不知道吃下去了多少包子和饺子,我的胃消化它们的同时,我的记忆也消化了它们,我忘记了很多可能是有趣的经历,不过有一次令我难忘那是十年前,我们几个人去天津,天津的朋友请我们去狗不理包子铺吃饭那一天,我们在狗不理包子铺坐下来以后,刚好十个人各式各样的包子一笼一笼端了上来,每笼十个包子,刚好一人一个。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有七十多个品种,区别全在馅里面刚坐下来的时候,我们雄心勃勃,准备将所有的品种全部品尝,可是吃到第三十六笼以后,我们谁也吃不下去了,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胃撑得像包子皮一样薄,谁也不敢再吃了,再吃就会将胃撑破了,而桌上包子还在增加,最后我们发现就是看着这些包子,也使我们感到害怕了,于是我们站起来,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走下了楼梯,小心翼翼地来到了街上我们一行十个人站在街道旁,谁也不敢立刻过马路,我们吃得太多了,使我们走路都非常困难,我们怕自己走得太慢,会被街上快速行驶的汽车撞死那天下午,我们就这样站在街道上,互相看着嘿嘿地笑,其实我们是想放声大笑,可是我们不敢,我们怕大笑会将胃笑破我们一边嘿嘿地笑,一边打着嗝,打出来的嗝有着五花八门的气味,这时候我们想起了中国的那句古老的成语——百感交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写小时候包子和饺子是奢侈食物,父亲捧回面粉时的呼喊,既奠定了温馨的情感基调,又引起下文对童年美食的回忆B.“人走红运,张嘴飞进白馍馍”这句俗语,既增强了地域文化色彩,又生动表现了当时物质匮乏的社会现实和人们对食物的渴望。
C.学军时用包子换皮带,既体现了“我”对成为“真正军人”的渴望,也表现出兄弟之间斤斤计较、相互妥协的情感交流方式D.天津吃狗不理包子时,众人从“雄心勃勃”到“不敢再吃”的转变,展现了人们面对美食从期待到力不从心的心理变化过程7.对文中山东老家生活相关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坐船一汽车一火车一再转汽车一马车”的交通方式变换,通过对路途的辗转艰辛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家乡的偏远闭塞B.“田野里一片枯黄”的环境描写,写实地表现了冬季乡村的单调和萧索,暗含了“我”初到陌生故乡时的孤寂心境C.孩子们被提着的猪肉吸引,甚至跟着来到家门口,还不时探头张望,表现出当地食物匮乏,孩子们对美食的极度渴望D.“饺子和盐一样”的表述,将味觉体验具象化,突出了饺子咸味之重,也体现了故乡饮食文化与“我”习惯的差异8.文章围绕“包子和饺子”串联起多段经历,请简要概括这些经历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9.莫言评价余华的散文“幽默风趣”“读来如坐春风”,本文是如何体现幽默的语言风格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6.(3分)C(“斤斤计较,相互妥协”不正确斤斤计较”意为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包子和皮带在当时都是稀缺品,和哥哥包子换皮带的情节,既表现了孩子的谨慎与狡黠,也体现了兄弟俩对包子的珍视。
7.(3分)B(“田野里一片枯黄”主要是对冬季乡村景象的客观描写,文中未明确体现“我”的“孤寂心境”,属于过度解读环境描写更多是为了还原故乡的季节特征和生活场景)8.(4分)①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眷恋;②对亲情的珍视;③对物质匮乏岁月的感慨;④对生活变迁、时代发展的欣慰评分建议:每点1分第④点中“欣慰”答“满足”亦可9.(6分)①运用夸张,如“再吃就会将胃撑破了”,强化饱腹体验的戏剧性;②刻画滑稽细节,如“一手提着快要滑下来的裤子,另一只手拿着包子边吃边走”,增添诙谐感;③制造反差(或对比),以饭前雄心勃勃”与饭后“小心翼翼”“不敢”的对比,突出情节的趣味性;④雅词俗用,将打嗝情景与“百感交集”相联,打破常规用法,形成幽默效果评分建议:每点2分,写出其中三点即可如写出反复(“小心翼翼”)、比喻(“胃撑得像包子皮一样薄”)、自嘲(饭后打嗝)等,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