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神话与星空绝地天通的天文学阐释.docx

学习****样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5.67KB
约19页
文档ID:151280953
神话与星空绝地天通的天文学阐释.docx_第1页
1/19

摘 要:重、黎绝地天通的神话载于《尚书》《国语》,实沈、阕 伯不相见的神话载于《左传》,天虞和噎的神话载于《山海经》 乍看之下,这三个神话互不相干,比较三者的结构,分析其天文 学背景,却可以发现这三个神话实为同一种天文现象的反映,即 天蝎座和猎户座分别在春夏和秋冬升起的天象景观这三个神话 的天文学渊源表明,神话与星象,在当今知识范畴中虽分属于人 文和天文,但在古人的思想世界中,却是息息相关的关键词:古代神话;绝地天通;创世;历法;星象在现代人观念中,星空是自然现象,神话是人文现象,两者可谓天壤悬隔 德国哲学家康德致力于划分人类知识范畴,他以开天辟地般的勇气对人类 思想的混沌世界进行审视,将自然科学归于现象领域,将道德实践归于先 验领域,从根本上将自然与人道一刀两断他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序言 中写道:〃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 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 的道德律〃康德将自然律与道德律一归于星空,一归于人心,可以说康德 的所作所为是现代意义上的〃绝地天通正是通过将自然与道德区分开来,自然失去了道德属性,才能成为科学的 研究对象,自然科学才有可能。

也正是因为道德与自然区分开来,道德全 靠人类的自我决断,人类才获得了相对于神或自然的独立性,旨在对人类 的道德、历史和文化进行理性审视的人文科学才成为可能可以说,自然 与道德、天文与人文的分离,是现代性赖以成为可能的基础自然与道德、 天文与人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发明在 现代性之前的传统社会和现代性之外的民间社会,还不存在这种二元论世 界观,天和地、神与人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古人津津乐道〃天人合 一"、老百姓时常念叨〃天地良心〃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在传统的渔猎、游 牧或农耕社会,人靠天吃饭,敬畏天道、接受星空的自然律指导,可以说 是人类最基本的良知,也是基本的德性在他们的心目中,高高在上、遥 不可及的星空主宰着人间的命运,亘古不变、四时不忒地轮回于上的苍穹 和群星就是神性或天道的昭显在中国传统天文观中,北极周围的一片星 空被命名为紫微垣,就是天上的紫禁城,是上帝居住的宫殿,而围绕北极 而运转的北斗七星,则被视为上帝乘坐的马车,一年四季,旋转不停,给 人间指示季节和昼夜正因为星空被视为神性的渊薮和众神的宫殿,是人间命运的主宰者,所以, 对于古人来说,天文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也是天道或神性的体现,天文学 既是生活日用须臾不可或缺的实用知识,也是神对人间的诫命和告谕。

这 些被赋予神圣性的天文知识往往以歌谣、故事的形式世代流传岁月流逝, 时过境迁,后世的人们不可避免地遗忘了其与天文的关系,这些知识就变 成了话语中的古董,脍炙人口却令人费解,成为流传广泛却难解其义的故 事或象征,亦即现代人所谓的〃神话〃正因为星空是神性的源头,神话在其 诞生之时即与古人对于星空的观察、想象和崇拜密不可分,神话中蕴含着 古老的天文知识,因此研究神话就不能不涉及天文学上文把康德的批判 哲学比作〃绝地天通〃,〃绝地天通"本是一个中国神话,这个神话就跟天文学 密不可分一 绝地天通”与创世 重、黎绝地天通〃的故事很有名,对这个故事的记述,见于《尚 书•吕刑》和《国语•楚语》,《楚语》的记述比较详细《吕刑》 说古时候蚩尤率苗民犯上作乱,苗民滥用刑罚,残害无辜百姓, 弄得民怨沸腾,地上一片腥臭之气上帝可怜老百姓,从天上施 加惩罚,灭绝了苗民,然后命令重、黎隔绝了天地,从此神、人 分居天、地,不相交通《楚语》载楚昭王问博学多识的大夫观 射父,《周书》中说的重、黎〃绝地天通〃是什么意思?难道在天 地交通未绝之前,人可以上天吗?观射父解释说,"绝地天通〃的 故事,说的并非过去天、地相连,人可以登天。

其真正意思是说, 往古之时,巫觑祝宗等神职人员,各司其职,因此人和神各安其 位,民敬神,神佑民,因此天下太平,灾祸不兴但到了少嗥当 政的晚年,由于九黎捣乱,〃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 为巫史……蒸享无度,民神同位〃,家家都是巫师神婆,搞得人神 混淆,天地无别,因此导致天下大乱,灾祸不断少嗥死后,颛 顼袭位,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 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命重和黎把天与地、神与人 分开,才重新恢复了天地秩序《吕刑》用〃绝地天通〃故事解释刑法的起源,《楚语》则用这个故事解释宗 教秩序的起源,两者语境不同,但都将〃绝地天通解释为人、神的分离,认 为〃绝地、天通〃意为〃绝人、神通”,旨在隔绝人、神,避免人、神混杂,让 人失去对神应有的敬畏但这种解释明显不是这个神话的本义,这从楚昭 王与观射父的问答即可看出,楚昭王问观射父曰:〃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 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可见,在当时一般人的观念中,这 个故事的意思就是说天地本来是相通的,人本来可以登天,由于后来重、 黎把天地的通道隔绝了,人就无法登天了观射父读书多,有学问,很受 楚昭王敬重,他知道天、地本来就相去悬绝,天穹高悬于大地之上,人从 来就不可能登天,〃夫天地成而不变,何比之有? 〃因此对这个故事作了合理 化的解释。

观射父这番解释固然合情合理,但却并非这个神话在当时人心 目中固有的意思要了解其本来面目,要看《山海经》的记载《山海经》成书很早,它记 载的很多神话保留了原初形态,其中《大荒西经》提到〃重献上天、黎卬下 地〃的场景,无疑跟〃重黎绝地天通〃有关: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姫天门,日月所入有 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 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卬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 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有人反臂,名曰天虞在大荒世界的西方,有一座山叫日月山,这座山是天枢,也就是 天轴这座山又名天门,是太阳和月亮降落的地方山上有一位 神,名字叫嘘(〃嘘〃即下文的〃噎",形近而讹,下文通作〃噎"), 没有双臂,反举双脚在头上,像是在倒立拿大顶的样子颛顼生 老童,老童生重和黎,上帝命〃重献上天,黎卬下地〃,地生了一 位神叫噎噎居住在西极,负责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日月山上 还有一位神,名字叫天虞〃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 献上天,令黎卬下地"一段话,说的显然就是重黎〃绝地天通我们现在读到的《大荒经》,是〃看图说话,经文是对一幅图画内容的叙述, 但并非《大荒经》中所记载的所有内容都是画面所见。

就像小学生作看图 说话练习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添油加醋一样,《大荒经》作者在讲述画面内 容时,也会引用他知道的故事对画面的意思加以解释,《大荒西经》这段 记载中,〃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卬下地,下地 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这一段话,显然是静态画面所无 法表现的,只能是述图者补充的说明,用以解释画面中〃噎〃的身世和职能 这段记述中,只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姫天门,日月 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数句是对画面的直接写照这番描述表明,在画面中,在一座被称为天枢、 天门的日月山上,画着两个奇怪的形象,即噎和天虞,噎人面无臂,两足 反属于头上〃,天虞〃反臂〃也就是说,图画中并没有描绘重和黎两位大神, 而只是描绘着噎和天虞两个奇怪的人物那么,图中描绘的这两位怪人的这番姿势和动作,是何用意呢?噎和天虞 跟重和黎又是什么关系呢? 述图者引用重黎"绝地天通〃的故事解释这个画面,这意味着,在他看来画面 中所绘人物的身份和事迹与重黎〃绝地天通〃故事有关,噎和天虞可能就是重 和黎文中说噎为〃下地"之子,"下地"即大地,则噎即大地之子。

值得注意 的是,《山海经》的另一篇《海内经》记载了一位名叫〃噎鸣〃的神,也是大 地之子: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后土为大地之神,后土生噎鸣,则噎鸣是大地之子噎和噎鸣都是大地之 子,〃噎〃当为〃噎鸣啲简写,两个名字指同一个人此外,祝融就是黎,《左 传•昭公二十九年》云:〃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犁就是黎,祝融为火 神,而《楚语》说颛顼命黎为火正,火正亦即火神《大荒西经》说噎是 黎的儿子,《海内经》则说噎鸣(噎)是祝融(黎)的孙子;《大荒西经》 说:〃令黎卬下地,下地是生噎〃意味着下地(后土)是黎的儿子,而《海 内经》则说后土是祝融(黎)的孙子黎(祝融)、后土、噎之间的辈分 关系,纠结颠倒,乍看似乎一团乱麻 其实,上古宗教未经制度化整理,因风土之异、族群之别,一神分化为多 神,多神混迹为一神,实属司空见惯的现象,就像现在民间到处可见的奶 奶庙、娘娘庙,其中供奉的众神谱系和名字多杂乱无章再加之传说在流 传过程中,因方言之异、音韵之变、转写之讹,一神而多名、一名而异写 的现象也是势所必然,从而导致神谱的混乱和歧异。

古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为了调和歧异、整齐故事,常常想当然地硬作调和或强为区分,因见一神 之异名,而不知其原为一神,故分别为二神,又因二者名称虽异,但职能 相同,因此又将两者联宗为父子、爷孙,如此一来,同一神格就衍生为一 长串的神族世系明白这个道理,就可知道黎与噎、后土与噎鸣,虽称为 父子或祖孙,原本可能是同一神格,具有相同的宗教职能,即都是土地神 一神的分化,也就是说,《大荒西经》以噎为黎之子,无异于表明两者同 一神格,并为下地之神上引《大荒西经》的记述中,噎与天虞配对,重与黎配对,既然噎就是黎, 那么,天虞自然就是重明白了噎和天虞其实就是〃绝地天通〃的黎和重,《大 荒西经》所述画面中噎和天虞的所作所为的意义也就迎刃而解了《大荒 西经》说:〃重献上天,黎邛下地〃,《楚语》说:〃重实上天,黎实下地" 韦昭注说:〃言重能举上天,黎能抑下地〃袁珂先生认为韦昭说的〃举、抑〃 似即本自《大荒经》的〃献、卬",〃献、卬殆即〃举、抑之义,并认为"卬〃 字或即〃印写之讹,〃印〃有〃按下〃之义,其实就是嘴〃意思重、黎为兄弟,齐心协力分天地,天在上,故 曰“献”,“献”谓自上而下,《春秋•隐公五年》何 休注云:“献者,下奉上之辞。

《周礼•天官冢宰》 贾公彦疏云:“上于下曰馈,下于上曰献地在 下,故曰“抑”,《说文》云:“归,按也从反印 段注云:“’按’当作’按印’也,浅人删去印字 耳按者,下也,用印必向下按之,故字从反 印《淮南•齐俗训》曰:’若玺之抑埴,正与之正, 倾与之倾’玺之抑埴即今俗云以印印泥也此 抑之本义也归”即“抑”字,其义谓按下献 者上举,抑者下按,重献上天,黎抑下地,一上一 下,方能把天、地分开那么,若用图画表现,该如何表现重、黎分天地的动作呢?最直观的示意 画法,就是绘一人两臂高举,作托起天穹之状,表示重献上天,另绘一人 双手往下压,作按下大地之势,表示黎抑下地《大荒西经》噎与天虞的 形象呈现就是这种场面:"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噎〃噎头 脚倒立,正在用力将大地往下撼谓之〃无臂",大概并非无臂,只是图中画 得不太醒目而已〃有人反臂,名曰天虞反臂可解释为双臂反背于背后, 也可解释为双臂反手高举,双臂反背身后,是人的常见动作,图画没必要 刻意表现,述图者也没必要刻意提点,因此,此处当理解为双臂高举,表 示重或天虞正在托举天穹,使之上升《大荒经》图画旨在示意,〃立象以 尽意〃,这个画面生动地描绘了重黎绝地天通的动作,也直白地道出了这个 故事的本义:天和地本来是合在一起的,是嘘和天虞两兄弟合力同心,一 个往上举,一个往下撼,才把天地生生地分了开来的。

如此说来,重黎绝地天通故事顿时失去了其在《楚语》中被赋予的那番玄 奥的宗教学意味,而显得极为简单粗暴其实,简单粗暴才是民间故事的 本相,尤其是像开天辟地这般伟业,不用暴力是无法实现的盘古挥动板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