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4KB
约21页
文档ID:229607571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_第1页
1/21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节选,按要求作答 刈草的孩子艾青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1940年(1) 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营造了一种①________的氛围,衬托出刈草男孩②________的特点 (2)阅读泰戈尔的诗句《真理》,以《青春》或《奉献》为题进行仿写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泰戈尔《真理》仿写:________答案】 (1)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2)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解析】【分析】(1)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反衬出“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的割草孩子的渺小,寥寥几笔,形神毕现,作者的情思也尽在其中。

(2)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以《青春》或《奉献》为题仿写如,奉献之树在它的善良之土中长出 故答案为:⑴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 ⑵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五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诗中哪些诗句照应诗歌题目“行路难”? (2)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答案】 (1)①欲渡黄河冰塞川;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多歧路,今安在?(2)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解析】【分析】(1)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了作者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则直接感叹自己前行之路的艰难 (2) “闲来垂钓碧溪上”指的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忽复乘舟梦日边”指的是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作者在这里借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表达了诗人对从未来仍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⑴①欲渡黄河冰塞川;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多歧路,今安在? ⑵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那个完成此题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句的内容、运用的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诗句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解析】【分析】(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从“断人行”、“皆分散”、“无家”、“长不达”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从最后一句中的“未休兵”一词可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强烈渴望之意 故答案为:⑴ 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⑵ 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_______和对侵略者的________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______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两句 【答案】 (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4)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1)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此诗。

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的情感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中间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江河一般汹涌奔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 “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4)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名人文化,多积累名言警句,多记忆箴言俗语,特别是多背诵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如: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故答案为:⑴ 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⑵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⑶ 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⑷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写作背景、生活经历进行理解,注意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句,联系具体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分析和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诗句特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题意进行回答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秋闻笛(宋)朱淑真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 (1)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分析】(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李诗: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