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的演变有线通信的出现拉开了人类远距离信息传递的序幕1844 年,莫尔斯电报通过电线实现首次长途通信,从华盛顿发送的 “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此后电报线路逐渐在各国延伸,形成早期通信网络1876 年,贝尔发明,让语音直接传递成为可能,次年第一部商业交换机在波士顿投入使用,用户可通过交换机连接不同终端中国在 1882 年建成上海局,开通第一部人工交换机,初期仅有 20 门,服务于租界内的外国机构与商户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有线电报和成为主流通信方式,电报用于政务、商务紧急信息传递,则逐渐进入普通家庭,当时的多为旋转拨号式,通话质量受线路损耗影响较大,长途通话需通过多级转接,有时等待时间长达数小时随着技术改进,同轴电缆开始用于长途通信,传输容量比传统双绞线提升数十倍,20 世纪 50 年代,跨洋同轴电缆铺设完成,实现了欧美之间的稳定语音通信,改变了以往依赖无线电的局面无线电技术的突破让通信摆脱了物理线路的束缚1895 年,马可尼完成无线电报试验,成功将信号传输至数公里外,1901 年又实现跨大西洋无线电通信,为全球通信奠定基础早期无线电主要用于航海和军事,船只通过无线电与岸边联络,避免触礁和碰撞,一战期间,无线电成为军队指挥调度的重要工具,收发报机体积逐渐缩小,可携带至战场前线。
20 世纪 20 年代,无线电广播开始普及,各国建立广播电台,通过中短波频率向民众传递新闻、音乐等内容,当时的收音机多为电子管结构,体积较大且接收稳定性有限,需通过调整天线方向获取清晰信号中国在 1923 年创办第一座广播电台,初期主要播放商业广告和音乐,30 年代后逐渐增加新闻节目,收音机成为家庭重要娱乐设备20 世纪中期,调频广播技术出现,音质比调幅广播更清晰,抗干扰能力更强,逐渐取代部分调幅广播频率,同时无线电通信开始用于航空领域,飞机与地面塔台通过特高频段保持实时联系,保障飞行安全移动通信的雏形在 20 世纪后半叶逐渐形成1946 年,美国推出第一套汽车系统,用户需通过车载电台与基站连接,再由基站转接至固定网络,当时的系统容量极小,一个城市仅能容纳数十个用户,且设备体积庞大,需安装在汽车后备箱内20 世纪 70 年代,蜂窝移动通信概念提出,将城市划分为多个六边形小区,每个小区设置基站,用户在移动时可实现小区间切换,这一技术大幅提升了系统容量1979 年,日本推出全球首个 1G 模拟移动通信网络,终端称为 “大哥大”,重量超过 1 公斤,售价高达数万元,当时只有少数企业老板和个体户使用。
中国在 1987 年引入 1G 网络,首批用户不足千人,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随着用户增长,1G 网络的缺陷逐渐显现,模拟信号易受干扰,通话质量不稳定,且无法实现漫游和数据传输20 世纪 90 年代初,2G 数字移动通信网络问世,采用 GSM 和 CDMA 等技术,信号抗干扰能力增强,可传输短信和低速数据,体积缩小至数百克,价格逐渐下降,中国在 1994 年开通 GSM 网络,短信功能迅速普及,用户从 1995 年的不足百万增长到 2000 年的 1 亿,移动通信开始走进普通大众生活3G 技术的商用推动通信行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2000 年,国际电信联盟确定 3G 技术标准,包括 WCDMA、CDMA2000 和 TD-SCDMA,3G 网络传输速率比 2G 提升数十倍,可支持上网、视频通话和移动多媒体业务2001 年,日本推出首个 3G 商用网络,用户可通过观看视频、浏览网页,初期终端多为翻盖设计,屏幕尺寸较小,分辨率较低中国在 2009 年发放 3G 牌照,三大运营商分别采用不同技术标准,3G 用户规模快速增长,2013 年突破 4 亿户,智能逐渐取代功能机,触摸屏成为主流,苹果、三星等品牌的智能开始普及,应用商店出现大量移动应用,涵盖社交、购物、导航等领域。
3G 时代,移动互联网流量需求激增,运营商开始建设 HSPA + 等增强技术,传输速率提升至 10Mbps 以上,视频通话和电视业务逐渐推广,部分城市开通 3G 公交电视,乘客可实时观看新闻和娱乐节目同时,3G 技术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初步发展,用户通过短信验证完成话费充值和简单购物,为后续移动支付普及奠定基础4G 网络的部署实现了高速移动数据传输的普及2010 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 4G 技术标准,要求峰值传输速率达到 100Mbps 以上,采用 OFDM 和 MIMO 等技术,网络时延大幅降低2011 年,瑞典推出首个 4G 商用网络,用户可通过流畅观看 4K 视频、玩游戏,移动互联网体验接近固定宽带中国在 2013 年发放 4G 牌照,采用 TD-LTE 和 FDD-LTE 混合组网模式,4G 基站建设速度全球领先,2018 年基站数量突破 200 万个,占全球总量的 60% 以上4G 时代,智能性能大幅提升,屏幕尺寸扩大至 5 英寸以上,分辨率达到 1080P,处理器性能足以支持复杂应用运行,移动互联网流量呈爆发式增长,2020 年中国上网流量人均每月超过 10GB,是 2013 年的 50 倍。
短视频、直播和移动支付成为主流应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用户规模突破 10 亿,支付和支付宝的用户超过 8 亿,扫码支付覆盖餐饮、零售、交通等几乎所有消费场景同时,4G 技术推动了物联网发展,智能手表、共享单车、智能家电等设备通过 4G 网络连接,形成初步的万物互联生态5G 技术的商用开启了通信与行业深度融合的新阶段2019 年,中国、韩国、美国等国家先后推出 5G 商用服务,5G 网络具有低时延、大连接、高速率的特点,峰值传输速率可达 10Gbps,时延低于 1 毫秒,每平方公里可连接百万级设备中国在 2019 年 10 月正式启动 5G 商用,截至 2024 年,5G 基站数量超过 370 万个,5G 用户突破 8 亿户,占移动用户总数的 50% 以上5G 技术不仅提升了个人通信体验,更在工业、医疗、交通等领域实现深度应用,工业领域,5G + 工业互联网项目覆盖采矿、制造、电力等 41 个国民经济大类,某汽车工厂通过 5G 专网实现设备远程操控,生产效率提升 20%;医疗领域,5G 远程手术在多地开展,医生通过 5G 网络操控机械臂完成微创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缩短;交通领域,5G 车路协同项目在多个城市试点,车辆与道路设备实时交互,交通事故率下降 15%。
同时,5G 技术推动了 AR/VR 的发展,虚拟现实头盔分辨率提升至 4K 以上,延迟降低至 20 毫秒以内,可用于游戏、教育培训和工业设计,部分高校开设 VR 虚拟实验室,学生通过 VR 设备完成危险实验操作卫星通信的发展弥补了地面通信网络的覆盖空白早期卫星通信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轨道高度约 3.6 万公里,信号传输时延较大,主要用于跨洋通信和电视广播,1965 年,全球首个商用通信卫星 “晨鸟” 发射成功,实现欧美之间的电视信号传输20 世纪 90 年代,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开始研发,卫星轨道高度低于 2000 公里,信号时延大幅降低,可支持语音和数据传输,铱星系统是首个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1998 年投入使用,用户可在全球任何地点实现通话,但其终端体积较大,费用高昂,用户规模有限近年来,低轨道卫星星座建设加速,多个企业计划发射数千颗卫星,构建全球覆盖的卫星通信网络,这些卫星体积小、成本低,可通过火箭批量发射,卫星与地面终端之间的传输速率提升至 100Mbps 以上,可支持宽带上网和物联网业务中国在卫星通信领域也取得进展,发射多颗低轨道通信卫星,开展卫星互联网试点,在偏远地区和海洋上,卫星通信成为地面网络的重要补充,渔船通过卫星终端获取气象信息和导航服务,紧急情况下可发送求救信号,部分科考队在南极使用卫星宽带,实现与国内的高清视频通话。
通信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技术发展不断升级早期通信基础设施主要是电报线路和交换机,20 世纪中期,同轴电缆和微波通信成为长途通信的主要手段,微波通信通过地面站接力传输信号,覆盖距离较远,但受天气影响较大20 世纪 80 年代,光纤通信技术出现,光纤传输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逐渐取代同轴电缆和微波,成为骨干网的主要传输介质,中国在 1986 年建成第一条光纤通信线路,此后光纤线路长度快速增长,2024 年达到 7288 万公里,实现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和乡镇的光纤覆盖数据中心是通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数据中心数量大幅增加,2024 年中国数据中心机架数量超过 600 万架,大型数据中心采用液冷和虚拟化技术,PUE 控制在 1.3 以下,能耗大幅降低同时,通信电源和配套设施不断改进,基站采用分布式电源和蓄电池组,保障断电时正常运行,部分基站安装光伏板,利用太阳能供电,减少对传统电力的依赖,2024 年中国通信行业绿色电能使用率超过 30%,碳排放量较 2020 年下降 20%通信行业的生态体系随着技术演变不断完善早期通信行业以设备制造和运营商为主,设备商生产电报机、机和交换机,运营商建设网络并提供通信服务,产业链较为简单。
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移动通信发展,终端制造商成为重要环节,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企业主导功能机市场,2007 年后,智能时代到来,苹果、三星和中国品牌的终端制造商崛起,形成 “设备商 - 运营商 - 终端商 - 应用商” 的完整产业链应用服务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社交、电商、娱乐等应用企业通过移动平台获取用户,与运营商和终端商合作分成,形成共赢模式近年来,通信行业与垂直行业的合作加深,工业企业、医疗机构、交通部门与通信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试点,形成跨行业生态,同时,开源社区在通信技术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Open RAN 等开源项目推动基站软硬件解耦,降低行业门槛,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技术创新通信行业的标准体系也不断完善,国际电信联盟、3GPP 等组织制定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确保不同企业的设备和网络互联互通,中国在 5G 和 6G 标准制定中参与度提升,专利数量占全球 40% 以上,为行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