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1自然辩证法概论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888.63KB
约179页
文档ID:47660177
01自然辩证法概论_第1页
1/179

自然辩证法概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科技哲学研究中心• 任课教师:周立秋• 联系:024-83677909• E-mail :zhouliqiu@课程信息• 课程时间:2-5周 周一 5-8节 机102室• 课程学时:18学时 • 课程方式:课堂讲授 课堂作业 资料阅读• 使用教材: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 版社• 陈凡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统一考试(平时30%+期末 70%)• 班级:1班课程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 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 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 题 •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 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 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 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 作 •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 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内容• 绪论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 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 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 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 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 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 成部分 绪 论•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 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 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 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 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 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 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 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 的特点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 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 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 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 纽带 • 与自然辩证法邻近的学科有自然哲学、科 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 、科学社会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 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 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 学学说体系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 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 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 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 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 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 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 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 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 体系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 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 律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 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 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和综合、归纳和 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取具体科学技术 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 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 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 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 、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 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 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包括 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 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 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是马克思主 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内容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 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 观和创新观的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 、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 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 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 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 •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研 究内容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丰 富和发展历史发展•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它是马克思和 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 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 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 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 自然辩证法形成之前,人类曾以自然哲学的形式 ,达到对自然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 理解早期关于自然的思考,具有浓厚的直观、 思辨和猜测的性质。

近代初期科学发展形成了以 力学为模式解释宇宙、世界的机械自然观,虽然 其本质是唯物论的,但具有机械决定论和形而上 学的特征历史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 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考察和 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的 关系和规律, 形成了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自 然、社会相互作用和普遍发展的学说, 创立 了自然辩证法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 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 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 出了新的贡献历史发展•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 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 展相伴随的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 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了建制化过程 ,突出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传统和价 值取向,强化了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态特 征和理论教育功能,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 证法理论体系 历史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 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 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 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 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 髓。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 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 社会实践相结合, 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 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 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 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 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 思想武器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 设•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 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 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 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什么是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 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 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 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 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 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 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 进步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 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 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 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 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 成• 思想渊源 –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 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 –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 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 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 初思想渊源 • 思想渊源和基础 –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 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 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 –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 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 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和特征 –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 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 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 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 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直观 性、猜测性、思辨性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 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道、“五行”(金、木、水、火、土)、元气 、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发展遵循 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则;宇宙具有无 限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 统一;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 一”的关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 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3.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在认识 自然界的本原方面,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 观点;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都主 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在认识宇宙方面,中国 侧重研究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等问题,希腊侧重 研究宇宙的演化等问题;中国的“元气说”和希 腊的“原子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杰出代 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2.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水、无限者、数、气、火、种子、“四元素” (土、水、火、气)、原子、“四因素”(质料 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等是自然界的 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 ,无限和永恒的变化和发展着;人来源于动物 ,生物是进化的;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 路径和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 1.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古代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 中认识自然界,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 的辩证法思想例如,赫拉克利特把唯物主义 和辩证法结合起来,主张自然界不是人创造出 来的,是变化和发展着的他的思想被列宁称 赞“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他 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2.它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 了理论基础。

古希腊人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恩培多克勒的进化 论等分别被近代的哥白尼、道尔顿和达尔文等 人的科学发现所证实,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这正如恩格斯所说,“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 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 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 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 去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 1.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希腊人的自 然观虽然在总体上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但 其中已经存在着如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 立:如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和毕达哥拉斯 的“数本原”说的对立,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 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对立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2.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是从 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地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