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冬笋坝戈铭文试析

xh****6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09KB
约5页
文档ID:55761531
冬笋坝戈铭文试析_第1页
1/5

gong第 1 页 20140908四川巴县青铜戈铭文试析-并论上海博物馆藏铜戈铭文摘要:从饕餮纹与象鼻龙纹演变成窃曲纹的过程中,依中原甲骨文与巴蜀图语对比得出 巴县铜戈铭文之内容关键词:戈 巴县 兽面纹 青铜器 饕餮纹 顾首夔龙纹 象鼻龙纹 窃曲纹 上海博物馆四川巴县出土战国青铜戈铭文(图一/1) ,与上海博物馆藏青铜戈 铭文(图一/2)上的铭文 在一定的基础之上有相同的地方 例如此二青铜戈铭文均有 “窃曲纹(横“S”形图纹) ” 再与 (图四/8)图纹对比的话 ,其区别在于前者 “窃曲纹”两端与转角处是棱角型,且不圆滑 而后 者是圆滑曲纹型,均都是横置 “S”形窃曲纹 “上海博物馆藏青铜戈 铭文”比“巴县铜戈铭文 ” 多了二个弯勾 (类似两把弯刀 或戈) ,并且有一人头 而“巴县铜戈铭文 ”第一个图纹是一长方 形物体,中间有一 “X” ,其余二者均基本相同1>巴县青铜戈铭文 2>上海博物馆藏 青铜戈铭文 图一 窃曲纹是流行于西周中晚期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 《吕氏春秋· 适威》云:“周鼎有窃曲 , 状甚长, 上下皆曲, 以见极之败也 ” 后来研究铜器的学者就把一些以抽象曲线为主而构成的纹饰称为窃曲纹了。

其实 , 学者已经指出 , 所谓窃曲纹 , 实际上是由动物纹样演变出来的 ① 19 9 5 年,朱凤瀚先生出版了 《古代中国青铜器 》一书, 书中有专门的章节对青铜器纹饰 进行整理和研究 ,他赞成所谓窃曲纹实际上是由龙纹等演变而成的说法, 并认为其构造、布局不 仅取形于诸种龙纹 , 而且借鉴了 餐餮纹与变形婴臀纹及长尾鸟纹的造型圈他根据形状把窃曲纹 分为五大类 : 1;S形, 2;横C 形, 3;S、横C 结合形, 4;L 形, 5;分解形其中分型分式的只有第一类 S 形和第二类横 C形S形分A、B两型,A 型分四亚型 ,A a 亚型分二式 , 其余不分式 ; B型分二 亚型,Ba 亚型分三式 ,Bb 亚型不分式横 C 形分A、B 、C 三型,A 型分二亚型 ,A a 亚型分二式 , 其余均不再细分 大家知道, 餐餮纹是殷代和西周早期常见的纹饰 , 其中往往见到一种分解的样式这种样式 逐渐演变, 大约在昭穆之际到穆王前期 , 成为如荣子旅方颜口下 ( 布伦戴奇》70页图版右)、 《图 录》A 4 23 方尊、A 64 7 方彝、A 6 65 方献等器腹部的纹饰 , 其特点是整个纹饰已向线条演化 , 但仍有兽目、兽角、兽耳、兽口 , 保留了篓臀纹的基本形态。

《图录》的三件为同人所作 , 鼻和 兽角还连在一起 , 变为一条曲线到了穆恭时期 , 就出现了如父乙鼎口下的早期窃曲纹 (图二/1 ) 这种纹饰只保存了一对完整的兽目 , 其余已演变成为线条形 , 大体上已具备了后世窃曲纹的形gong第 2 页 20140908态但仍然左右对称 , 整体上仍呈篓臀纹形象大约到了夷厉时期 , 这一类窃曲纹已演变成为比 较规范的形式 , 如谏篡、王作姜氏篡、王臣篡等器口下和盖沿的纹饰(图二/4 ) 这种形式的窃 曲纹, 其兽目有的或有眼眶 (图二/5 ) , 有的或有眉 (图二/ 6 ), 与餐餐纹兽目的构形相同 , 所以马 承源先生将其称为 “ 变形兽面纹心 〕 这类纹饰大多装饰在器物口下和盖沿等处 ,故一般作带形 , 一个单元分为两部分 , 前一部分有独立的兽目 , 代表兽头, 后一部分无目 , 只有线条, 代表躯干, 左右两单元合起来看仍然大致呈餐 餮纹形象gong第 3 页 20140908综上所论, 流行于西周中晚期的窃曲纹 , 实际上都是 饕餮纹和所谓象鼻龙纹的变形饕 餮,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的第五子,是一种存在于传说、想象的神秘怪兽。

古书《山海经》 介绍其特点是: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 ”二者各有特征 : 由饕 餮纹演变成的窃曲纹 , 兽目与其它线条均互不连属 , 呈分离状, 承早期的分解状 饕餮纹而来; 由龙纹演变成的窃曲纹 , 兽目都条之中 , 相互连属在类别上 , 警臀纹的变形可大别为三种 形式: 1以父乙鼎、长由鼎等器的纹饰为早期形态 , 演化出王作姜氏篡大、小克鼎等器的窃曲纹 这一类纹饰的特点是每一单元分为两部分 , 分别表示兽头和躯于 , 大致上仍保留了 饕餮纹的基 本形状2.以盖方彝、卫鼎为早期形态 , 演化出伯庸父孟、追纂等器的窃曲纹 , 其主要特点是 以兽目为中心 , 左右线条对称包绕最后又省去兽目 , 变得有点像云纹了 3;以师邃方彝为早 期形态, 演化出梁其壶、百车父壶等器的窃曲纹 , 这种窃曲纹仍以兽目为中心 .但左右包绕的线 条作方形后两种已不大容易看得出来是警臀纹的变形了龙纹的变形可大别为两种形式: 1, 鼻向下的变形龙纹以伯篡等为早期形态 , 演变为鑫篡等器的对称横 G 字形,最后演化为单个的 “ 横G 字纹” 2.鼻向上的变形龙纹以凤纹篡为早期形态 , 演化出颂簋等器的横 S 形窃曲纹。

《礼记·曲礼》云:“前有挚兽,则载貔貅貔貅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汉族民间神话传说的一 种凶猛的瑞兽貔貅能吞万物而不泄,故有纳食四方之财的寓意,也有赶走邪气、带来好运的作用, 古时候人们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它有嘴无肛,能吞万物而不泄,可招财进宝,只进不出, 神通特异从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貔貅除了招财、开运、辟邪的 功效之外,还有镇宅、化太岁、促姻缘等作用目前以貔貅效果较为明显貔貅与龙、凤、麒麟一样 是一种虚构的吉祥动物,人们相信它能带来欢乐及好运 关于青铜器纹饰的变化 , 学者多有讨论 , 往往把纹饰的变化与社会发展和思想意识联系起 来, 我们的看法则较为简单我们认为 , 窃曲纹的产生 , 当然与社会变化和思想意识有一定关系 , 但其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删繁就简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相应的各种事务也必然要不 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 , 删繁就简, 以趋约易, 就是十分必要的了这有如文字的简化规律 , gong第 4 页 20140908隶书省改小篆 , 简化字代替繁体字 , 直至今日青铜器纹饰的情况也应与此类同西周中晚期, 青铜器更为广泛地使用到了生活的许多方面 (如腾器的铸造等 ), 这就必然导致铜器数量的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 , 纹饰势必就要向简化发展 , 这有点象隶书取代小篆的情况 , 原来庄重繁复的餐餐 纹和龙纹就象正体字的小篆 , 窃曲纹就象以趋约易的隶书并且 , 周人重铭文 , 特别是西周中 晚期, 铭文字数不断增多 , 纹饰自然就退居次要地位 , 这也促进了早期的警餐纹和象鼻龙纹向窃曲纹的演化② 1975年陕西扶凤庄白家村 出土的(西周前期 ·戎方鼎)通高27.5厘米,口长 26厘米,口 宽17厘米,腹深 15.5厘米圆角长方形,两立 耳,四柱足,平盖鼎腹口小底大,垂腹,底近平鼎颈部四面昀饰有两个对称的 顾首夔龙纹 ③此顾首夔龙纹 也是呈横置“S”型,共四组 它也 是形成窃曲纹的早期雏形其纹饰演变过程见 上文彭裕商著本《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 》 而餐 餮纹最初是宋朝人根据 《吕氏春秋》一书而定的, 《吕氏春秋·先识览》云:“周鼎著餐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身,以言报更也④《左传·文公十八年 》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 于饮食,冒于货贿……谓之餐餮 ”⑤《神异经》也说餐餮“贪如恶狼,好自积材⑥按照古文 献记载,其纹样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凶兽的面形日前许多研究者和 博物馆陈列时 ,都俗称这种纹饰为兽面纹。

⑦ 再如上海博物馆藏铜戈 (图一/2) ,铭文第一个 图案图纹下面像 是一网状呈长方形 ,很像 田地是长满杂草,不曾有人来耕也,荒了好久 好久,就连田地上 的草也枯萎干死 而图纹上面 有三根类似枯死的树木 木干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叙画之源流 》中解释说: “颉有四目,仰 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 意也 ”⑧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而《蜀王本纪》 与《华阳国志》两著本均已讲了周武王伐商(公元前1046 年)得巴蜀之师 前 11 世纪,周武王 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与商朝七十万军队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周军大胜 (甲骨文有记载蜀王有与周军共同伐商),纣王于鹿台身被珠宝玉器自焚 从中可得出 前 11 世 纪中原已经与 巴蜀地有紧密的联系 我们知道甲骨文造字是根据物的型态动作而创作的象形图案, 久而久之它就演变成了文字 巴县铜戈铭文 上也有如此的图纹,只是后者图纹枯萎的树干是四棵 而已,网状长方形纹中间有四个交叉斜线罢了 。

但从整体图纹来讲二者均 都是为表达一种意思 : “田或者地里长满了杂草 ,并枯萎,很荒芜,久不 耕也 ” 菑 zi (a)形声从艸:甾声荒地,故从艸本义:古代指初耕的田地 (b)菑不耕田也 《说文》 按古文从田 ;巛声,小篆又加草耳不耕田者 ,不耕而才耕之田也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 ——《易·无妄》 董遇注:“菑,反草也 ”田一岁曰菑 ,二岁曰 新田,三岁曰畲 ——《尔雅》耕获菑畲,时时利赖其用 ——明· 徐光启《甘薯疏序》 (c) 又如:菑畲(开垦一年和三年的地 );菑亩(初耕的田地 ) (d) 直立而枯死的树木 其菑其翳 ——《诗·大雅·皇矣》 周公之状,身如断菑—— 《荀子·非相》 故而笔者将此图纹诠解为 :“田不耕,苗枯也 ” 对其相应文字 “菑” 上海博物馆藏铜戈第三个图纹笔者译为 :“戔” 戔 jian 落声,音踐,狭也《周礼·冬 官·鲍人》:自急者先裂,则是以博为帴注:郑云读为羊猪戔之戔 《说文》:贼也因为此 铭文是两柄青铜戈 器上的援与胡的组合,除 内之外 “戈”:古代勾兵,用于钩杀,在商周至战 国的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籍中屡见其名,《诗经》:“称尔戈矛” 器物中往往自称为戈。

也有“寝戈” , “ 戈”等不同称呼,显然在使用上还有一定的区别 《周礼·考工记》:“冶氏为戈:广二寸 ,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倨名外博三锊 ”⑨戈的全形如金文中的 “戈”的象形 字,就是显示了戈的整体形象,有戈头、木市必或竹柲、铜冒、铜四个部分组成 单就戈头来说, 第一部分都有专名,戈的主要 刃部叫“援” , 戈柄叫“内” ,转折而下的部分叫 “胡” 援末和gong第 5 页 20140908胡上绳以缠 市必的小长孔称 “穿” 商代的戈有三种开式: 直内戈、曲内戈、有 銎可以插秘的戈, 一没有胡商 末出现有胡的 戈西周的戈多短胡,有一穿三穿春秋战国时期的戈多有三至四个 穿,更便于固定在市必上,同时 援变得狭长而扬起 也有把无胡有銎的戈称作“瞿” , 把援体 呈三角形的戈称作 戣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多戈 戟上的第二、第三个戈头通常是无内的 在冷兵 器时代,战斗中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可以刺 穿,而且还可以勾杀 敌人,并有长柄, 以便将士在战斗中处于上风 单戈就有杀敌无数之称, 秦军之戈有杀敌于九尺之外之说 那如 果是双“戈”的话更不用说在战时处于的何种地位 且有很容易的将敌人杀死之含意。

俗话说双 拳不敌四手,就是这个意思巴县出土铜戈铭文第一图纹中间有一方块,块上间有一斜十字交叉,下面左右 似一对称弯 曲物体,此图纹在巴蜀出土青铜戈与巴蜀印章上屡见不鲜,而有很多学者与考古专家对此图纹译为 “手势” 而笔者也同意译法,但更要说明一点的是,图纹更确切讲是用双手捧起物体,或是托起 物体而上海博物馆藏铜戈也与 巴县出土铜戈铭文有相同的图纹 “手势” ,区别于上方的物体 是 上海博物馆藏铜戈 图纹明显用双手捧起一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