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双学位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43.30KB
约39页
文档ID:47781981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双学位_第1页
1/39

第4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1主要内容l偏好相似理论l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l产业内贸易l公司内贸易理论l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l新贸易理论的兴起(New Trade Theories) --“ 新贸易理论”的一些观点,最初由狄克西特(A.Dixit ),诺曼(V.Norman ),兰布斯特(K.Lancastes ),克鲁格曼Paul.R.Krugman),赫尔普曼( E.Helpman ),埃西尔(W.Ethier)在一系列论文 中提出 l与传统贸易理论的不同 --规模经济 --不完全竞争3一、产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 trade l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拉萨 B·Balassa)、 格鲁拜尔(H·G·Grubel)、劳埃德(Lioyd)等人, 特别是1975年格鲁拜尔和劳埃德合作出版的《产业内 贸易: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计量》对产业内贸 易理论做出了系统化表述l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克鲁格曼(Krugman )、迪克西特(Dixit)、斯蒂格利兹(Stiglitz)、兰 卡斯特(Lancaster)等人又写作了一些论文对产业 内贸易理论进行了修补,使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影响进 一步扩大。

41、理解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与产业 间贸易 Inter-industry tradel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 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l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 动,即要么进口,要么出口. 5净出口B国工业品食品图6-2 规模经济下的贸易格局A国行业内贸易行业间贸易62、产业内贸易类型 3、产业内贸易指数 lAi=1- ∣Xi-Mi∣/ (Xi+Mi)l其中,Xi是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是一国i产 品的进口额,Ai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在0和1 之间 l一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各种产品的产业内贸 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7l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时,同类产品是 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三 位数来划分的 lSITC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为10大类( Section),大类以下分为63个部(Division), 部以下又分为233个组(Group),组以下又 分为786个小组(Subgroup),小组以下又分 为1924个项目(Item)。

8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示例l节 项目l 8 各种制成品l l 85 鞋类l851 鞋 l l851.01 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橡胶或者人造塑 料材料的鞋l851.02 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皮革或者复合皮 革的鞋,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橡胶或者人造塑料材料 的鞋9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产业内贸易指数 (%)国家197019871999 美国55.1 61.081.1 日本32.828.062.3 德国59.766.485.4 英国 64.380.091.9 墨西哥29.754.697.3 新加坡44.271.896.8 韩国19.442.273.310l中国数据: 1999,工业制品---88.5%; 其中,机械与运输设备:91.7%; 2000年—88.7%; 2001年---90.4%;114、对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l假设: 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l理论上的解释产品的差异性:垂直和水平差异 不同国家需求结构的多样性与相似性垄断竞争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国际市场的开放和一体化12lConsumer preferences with a demand for different varieties of similar products;l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in production, limiting the diversity in production which the market can provide; lA market structure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consistent with the phenomenon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13l其他解释:地理、气候因素14二、偏好相似理论l二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在国际贸易领域 出现了两个新的现象: 一是发达国之间的贸易量增加; 一是同类产品(工业制成品)的双向贸易量增加 ;l这些是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

15l1961年,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出 版了《论贸易和转变》(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 ),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 (Theory of preference familarity)l重叠需求论或代表性需求理论,林德假说( Linder‘s hypothesis) lDemand-oriented160收入水平商品J H G F E D C B A国家 Ⅰ的 需求 和生 产国家 Ⅲ的 需求 和生 产国家 Ⅱ的 需求 和生 产国家Ⅰ的收入国家Ⅱ的收入国家Ⅲ的收入 图 Linder模型中的重叠需 求17lOverlapping demand lThe Linder theory: --the per capita income level of a country will yield a particular pattern of tastes. --these tastes of ‘representative consumers’ will in turn yield demands for products.-----a production response by firms; --trade between countries with similar per capita income levels.18l基本思路:一国平均收入水平提高---代表性消 费者的消费偏好变化,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增 加----厂商产品供给变化----出口----对象国为收 入水平相近,有重叠需求的国家。

l评价19三、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技术差距 The Technological gap model 1961年,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 Posner技术差距与模仿滞后假说(Imitation lag hypothesis)20时间模仿国进口创新国出口创新国消费创新国生产需求滞 后创 新 国模 仿 国反应滞后掌握滞后模仿国出口模仿国生产模仿滞后生产/出口生产/出口O图6-4 技术差距与模仿滞 后 2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 cycle theoryl美哈佛刘易斯·威尔士(Louis Wells)和雷蒙 德·维农(Raymond Vernon),1966年 《产 品生命周期中的际贸易和国际投资》;lTable:Summary of Product-life-Cycle Characteristics22IntroductiongrowthmaturitydeclineSalesLow salesRapidly rising salesPeak salesDeclining salesCostsHigh costs per customerAverage cost per customerLow cost per customerLow cost per customerProfitsnegativeRising profitsHigh profitsDeclining profitsCustomersInnovatorsEarly adoptersMiddle majorityLaggardsCompetitorsFew Growing NumberStable number beginning to declineDeclining numberMarketing objectivesCreate product awareness and trial Maximize market share Maximize profit while defending market share Reduce expenditure and milk the brand 23数量时间t0t1t2t3t4模仿国进口创新国出口模仿国出口创新国进口创新国消费创新国生产模仿国生产模仿国消费图6-5 产品生命周期变化24l各阶段的特点l新产品阶段New-Product phase: The product is produced and consumed only in the innovating country.l成长阶段product-growth phase: Production is perfected in the innovating country and increases rapidly to accommodate rising demand at home and abroad.25l成熟阶段Product-maturity phase : The product becomes standardized and the imitating country starts producing the product for domestic consumption.l衰退阶段product-decline phase: The imitating country starts underselling the innovating country in third markets and in the latter’s market as well.26l应用:1967年,贺尔什的研究: 将国家分为三类: A 类, 如美国; D 类,如瑞士、荷兰; L 类, 如香港、印度;l评价:Regarded as dynamic extensions of the static H-O model.l实例:1964年北美汽车贸易协定27四、公司内贸易1、思想渊源 内部化理论 The Internalization Theory2、主要内容l主要内容 l1976年 巴克莱 P . J . Buckley ,卡森 M·Casson 拉格曼 A·M·Rugman28基本概念l市场内部化 Internal Market:将市场建立在企业内部的过 程 l市场失效 Market failure:是指出于市场不完全,以至于 企业在让渡其中间产品时难以保障其权益,也不能通过市 场来合理配置其资源而难以保证企业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形 。

l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 :企业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过 程中所花费的成本 l中间产品 Intermediate product:狭义--指已经完成半加工 ,需要进一步加工的原料和零部件等;广义--指为满足企 业生产需要而交换的产品,包括知识、信息、专利、技术 管理技能和商誉等等29主要观点l外部市场不完全是内部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l知识产品是促使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 l只有当内部市场的交易成本低于外部市场的交 易成本时,企业才可能会去建立内部市场,这 是内部市场形成的基本动机30五、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l背景 美国迈克尔.波特(Michel E. Porter):80年代和90年代 :l三部曲: 《竞争战略》(1980年) 《竞争优势》(1985年) 《国家竞争优势》(。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