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先秦秦汉时期所出现的《黄帝内经》、《难经》、《伤 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这些著作通常称作“四部经典”重 《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一般认为从春秋战国开始,可能至汉代才完成所以,此书 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是众多医学家的论著几经修纂而成《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时 期的医学成就和临床经验,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 学、心理学、逻辑学及古代哲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就,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创立了 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而成为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而且,这一理论体系至今仍卓有 成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所组成,各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十分丰富, 是系统反映这一时期医学理论的巨著书中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 和预防等问题,其内容包括:对习医、行医和医德的要求,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体质学 说、医学心理学、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运气学说、诊法学说、防治学说、疾病病 因症候学、时间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针灸学、养生学等。
上述名称虽然有的并未见 载于《内经》,但是,这许多内容确实在《内经》均已论及《黄帝内经》以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阐发医学基本理论,它论述的阴阳五行学 说,是与医学内容相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已成为医学理论 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黄帝内经》又借助医学知识,对阴阳、五行、气、天人关 系和形神关系等作了探索,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理论阴阳学说是《内经》阐述人体生理、病 理、疾病、诊断、防治和养生等的重要理论,贯穿在各个方面掌握阴阳学说对医学问题 的认识和医疗实践,就有了一个总纲, 《灵枢.病传》说:“何谓日醒?岐伯曰:明于阴 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高度评价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阴阳学说认为,人体 阴阳平衡,就能保持健康,“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调经 论》),“平人者,不病也”(《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体的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后,则可 能引起疾病《内经》还强调,人的生命现象始终是运动的,人体的阴阳平衡也应该是动态 的,也就是在不停的运动中求得平衡六微旨大论》所说的“器者生化之宇,器散 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远。
四者之有,而贵常守, 反常则灾害至矣就包含了动态平衡的意思《黄帝内经》一书,以医学内容为中心,把自然科学与哲学理论有意识地结合起来,进 行多学科的统一的考察和研究,因此其中许多内容是正确的、可贵的,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对当时的世界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有的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对于人体各部结构和器官的形 态及其生理功能,《内经》记载了大量正确的资料,这是通过解剖观察和医疗实践所取得的 认识如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积等的描述,符 合大体解剖情况《黄帝内经》记载食管与肠道的长度比是1:35,现代解剖结果是1:36.5, 两者非常接近对人体心脏血管系统和血液循环的论述,《内经》留下了丰富的记载,其中 有的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述及者《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痿论》指出:“心主身之血脉正确认识到心脏与血管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心脏是血液运 行的中心《素问.举痛论》更进一步指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是世界医学史 上最早对血液循环的正确记载将人体的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联结在一起,这比哈维提出 血液循环要早一千六百多年对血管和血液的功能,《灵枢.经水》说:“经脉者,受血而营 之。
《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即是说, 血管既作为血液运行的管道,又承担着运送营养物质到全身筋骨、关节、肌肉、内脏等各部 分,使各部分得以进行正常的活动人何以发生疾病?从《内经》的记载看,致病因素包括气候、饮食起居和精神情绪三方 面不正常的影响《灵枢.口问》写道:“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 食居处,大惊卒恐”从上面记载看,中医学归纳的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和饮食劳逸失宜三 方面病因都包括在内,除了限于当时科学水平还未认识到的微生物病因外,《内经》所谈到 的,确实包含了相当大部分的致病因素了人体遇到外界致病因素(外邪)后,是否发生疾病, 《内经》认为人体内部的机能和抵抗力(正气)具有重要的意义《素问.刺法论》说:“正 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人体的正常机能与抵抗力旺盛,则外界致病因素就难以侵犯, 或者即使侵犯也不易引起疾病口问》说:“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则是指外邪所 以致病,是由于人体内部机能和抵抗力有所减弱的缘故即使人们同时遭受同类外邪的侵犯, 同时得病,但是其病情却不一样《灵枢.五变》在阐述其道理时,举出工匠砍树的例子, 说用刀砍同一棵树,树的向阳面和背阳面,坚脆程度不一样,松弛处容易砍人,坚硬处则较 难砍人,若是砍在树节处,由于该处更加坚硬,反而使刀发生缺损。
刀砍同一棵树木却有如 此不同,砍不同的树木其结果就更不一样了而对不同的人来说,由于其体质等因素的不同, 病情也就可能各异《内经》是一部内容相当丰富的中医学重要典籍,它不仅奠定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的 基础,同时在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各个方面都作出重要的贡献,对两千多年以来中医学 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且,从距今一千四百多年以前起, 《内经》就曾流传到 国外,公元701年日本的医学校就曾以《内经》为主要教科书《难经》是东汉时期的医著;托名秦越人(扁鹊)所撰它以问难答疑方式讨论了八十一 个医学理论难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涉及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对后世医 界也有较大影响其内容不仅是解释《内经》中的疑难问题,而且还补充了《黄帝内经》的 不足,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方面,其内容较《黄帝内经》更为详细,是一本在当时可与《黄 帝内经》媲美的古典医籍因此认为,《内》、《难》二经已为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奠定了 基础2.2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秦汉以前临床医学基本处于探索阶段,治病主要凭借经验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医学理 论的形成,临床医学迅速发展两汉时期,中医学已有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东汉末年著名医 学家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在《内》、《难》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前人的医学成就,并 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写成了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和脏 腑辨证等方法,对外感疾患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从而确立了中医临床治疗的辨证论治 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伤寒杂病论》后经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编纂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着重探讨外感疾病的诊治问题,它归纳了外感疾病发生、发展的大致规律.分 析了疾病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及诊断要点,提出了外感疾病的六经辨证纲领,并记载了113 首方剂《金匮要略》则着重探讨内伤杂病的诊治问题,书中以病分篇,论述了40多种疾病 的病症特点,分析它们的病变机理,指明了诊断要点,全书贯穿着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方法, 并涉及方剂262首此外,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 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人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 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给后世病因病机学 的发展以深刻影响。
《伤寒杂病论》的方剂由于来源于临床实践组方严谨科学,疗效确凿, 故至今仍为国内外临床医师所广泛应用《伤寒杂病论》的成就,使中医临床学科有了根本 的改观,它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中临床医学部分的基石,并使中医理论和临床融贯成一体1.1.2.3 《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先秦秦汉时期,药物学知识也日渐丰富马王堆出土书籍中,记载药物已达243种西 汉时设“本草待昭”官职,并征求教授本草者赴京师,可见,当时已有专门从事药学研究、 教育和管理者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本重要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书中共收载药物 365 种其中,植物药252 种,动物药67 种,矿物药46 种,并对药物作了分类,概括出一些药 物学理论此书是中药学奠基性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都表明:书中 的记载大多是确凿可靠的如麻黄治喘,常山截疟,黄连止痢,海藻疗瘿等,都经得起验证 此书的问世,为中医学术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总之,秦汉时期出现的这些医著,分别从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和药物知识诸方面 总结了以往的成就,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医在人体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法、 辨证、治疗、方剂和中药等各方面,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学发展奠定 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