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归纳1.温热:(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不良反应为伤阴助火2.寒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不良反应为伤阳助寒3.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不良反应为耗气伤阴4.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还能解药、食毒,多质润而善于滋燥;不良反应为腻膈碍胃,令人中满5.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生津、安蛔;不良反应为收敛邪气6.苦:(能泄(通泄-大黄;降泄-苦杏仁、代赭石;清泄-黄连、栀子),能燥(燥湿),能坚(坚阴、坚厚肠胃);不良反应为伤津乏胃7.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不良反应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者不宜多食8.涩:(能收、能敛,有收敛固涩作用;不良反应为能敛邪9.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不良反应为能伤津液10.升浮:(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作用11.沉降:(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作用12.二向性:(既可升浮,又可沉降,如胖大海、前胡13.对因功效:((1)祛邪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
2)扶正功效:(补气、助阳、滋阴、养血3)调理脏腑或气血功效:(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4)消除病理产物功效:(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14.对症功效:(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15.对病证功效:(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16.对现代病症功效:(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17.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3.增强药物疗效4.便于调剂和制剂5.提高中药净度,确保用药质量和剂量18.酒:(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臭矫味19.醋:(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促进有效成分的煎出,提高疗效20.食盐:(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引药下行,增强疗效21.姜汁:(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经姜制后能抑制寒性,增效减毒22.蜂蜜:(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矫味矫臭,调和药性23.油:(润燥通便,解毒生肌;经麻油制后可使坚硬药物酥脆或降低药物毒性,矫味矫臭24.麦麸:(和中益脾;与药物共制能缓和药物的燥性,增强疗效,矫正气味。
25.河砂:(中间传热体,利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另可破坏药物毒性成分,易于除去非药用部分,矫味矫臭26.稻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与药物共制后,可增效减毒,降低刺激27.土:(常用灶心土、黄土、赤石脂等,灶心土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降低刺激性,增效28.滑石粉:(利尿,清热,解毒,使药物受热均匀29.蛤粉:(清热,利湿,化痰,软坚,除去腥味,增强疗效30.浸渍法:(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不稳定的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的提取31.渗漉法:(不需要加热,但该法消耗溶剂量大、费时长,操作比较麻烦32.煎煮法:(含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遇热易分解的中药材不宜用此法33.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的成分不宜用此法,且溶剂消耗量大,操作麻烦34.连续回流提取法:(常用索氏提取器完成操作35.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的提取(挥发油)36.升华法:(如樟木中的樟脑,茶叶中的咖啡因等37.超声提取法:(不改变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可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效率38.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物质的提取;极性较大和分子量较大物质的萃取。
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物质为二氧化碳39.按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结晶法、重结晶法、水提醇沉法、醇提水沉法40.按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液-液萃取法、pH萃取法、柱色谱法41.按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硅胶吸附色谱法、氧化铝吸附色谱法、活性炭吸附色谱法、聚酰胺吸附色谱法(氢键吸附)、大孔树脂吸附色谱法(选择性吸附与分子筛)、高效液相色谱法42.按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凝胶色谱法、膜分离法、大孔树脂色谱法43.按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离子色谱法44.按沸点进行分离:(分馏法45.按酸碱性进行分离:((1)酸提碱沉法:(一些生物碱类在用酸性水从药材中提出后,加碱调至碱性即可从水中析出沉淀2)碱提酸沉法:(提取黄酮、蒽醌类酚酸性成分时采用氢氧化钙提取,加酸中和使其沉淀出来46.质谱(MS):(一般用电喷雾电离或电子轰击电离等技术测定,可用于确定分子量及求算分子式和提供其他结构信息47.红外光谱(IR):(基于分子振动原理鉴定分子中特征官能团,也可区别芳环的取代方式、构型及构象等48.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主要用于推断化合物的骨架类型,还可用于测定化合物的精细结构49.核磁共振谱(NMR):(用化学位移和偶合常数等数据进行结构解析,分为氢核磁共振、碳核磁共振。
50.经口服给药的剂型:(汤剂、合剂、糖浆剂、颗粒剂、丸剂、片剂等51.经直肠给药的剂型:(灌肠剂、栓剂等52.经注射给药的剂型:(静脉、肌内、皮下、皮内及穴位注射剂等53.呼吸道给药的剂型:(气雾剂、吸入剂等54.经皮肤给药的剂型:(洗剂、搽剂、涂膜剂、糊剂、软膏剂、硬膏剂、贴剂、贴膏剂等55.经黏膜给药的剂型:(滴眼剂、滴鼻剂、口腔膜剂、舌下片剂、含漱剂等56.浸出药剂:(汤剂、合剂、酊剂、酒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等57.无菌制剂:(注射剂、滴眼剂等58.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硫酸镁口服制剂为泻下制剂,而静脉注射则为镇静、解痉制剂59.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速率:(起效快慢顺序(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60.剂型可改变药物的安全性:(安全风险高低顺序(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口服给药>皮肤给药61.不宜制成口服制剂:(在胃肠道中不稳定、对胃肠道有刺激性、不被胃肠道吸收的药物,或因肝脏首过效应失效者62.制成注射用冻干粉针剂:(在溶液状态下稳定性差、易降解的药物,如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等63.急症患者:(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滴丸等速效剂型。
64.慢性病患者:(丸剂、片剂、膏药及缓释制剂等65.皮肤疾患:(软膏剂、涂膜剂、洗剂、搽剂等66.某些腔道病变:(栓剂等67.满足“五方便”:(便于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68.吸收-生理因素:(胃肠液pH影响弱酸、弱碱性药物吸收(胃利于弱酸,小肠利于弱碱);胃排空速率快利于多数药物吸收;血液/淋巴循环、胃肠运动、食物等也有影响69.吸收-药物因素:(脂溶性大、未解离型药物易吸收,受吸收部位pH和药物pKa影响;减小粒径等可加快难溶性药物溶出,促进吸收70.吸收-剂型因素:(固体制剂崩解是吸收前提,难溶性药物溶出可能限速;不同给药途径吸收显效快慢为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口服制剂吸收速度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制剂处方和工艺影响吸收7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影响分布,结合可逆、有饱和性,竞争结合可改变分布72.血液循环和血管透过性影响分布速度,血流量大、通透性好的组织分布快73.药物与组织亲和力影响选择性分布,可能导致蓄积74.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影响药物向脑、胎儿转运,脂溶性药物易透过,病理状态通透性增加75.代谢-主要在肝脏,反应类型有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
76.给药途径影响代谢,首过效应可使胃肠道吸收药物的原形减少77.给药剂量超酶代谢能力会饱和,合并用药的酶诱导或抑制作用影响代谢78.性别、年龄等生理因素影响代谢79.主要经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滤过,脂溶性等影响重吸收,载体参与的主动分泌可增加排泄80.胆汁排泄中存在肠肝循环,药物代谢物结合型经胆汁排泄,肠道水解为原型后易重吸收,作用时间延长,抑制肠道菌群可减少肠肝循环81.速率常数:(是描述药物转运(消除)速度的重要的动力学参数82.生物半衰期(t1/2):(是指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83.表观分布容积(V):(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84.体内总清除率(TBCL):(是指单位时间内从机体或器官能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体液中的药物85.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与速度86.生物利用程度(EBA):(即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多少可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表示87.相对生物利用度:(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的比率88.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指标:(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应该用Cmax、tmax和AUC三个指标全面评价。
89.生物等效性评价:(对药物动力学主要参数(如AUC、Cmax)进行统计分析90.狮子头:(党参根顶端具有的瘤状茎残基91.蚯蚓头:(防风的根头部具有的横环纹92.马头蛇尾瓦楞身:(海马的外形鉴定93.切面-云锦状花纹:(何首乌94.切面=罗盘纹:(商陆95.切面-菊花心:(黄芪、甘草、白芍96.切面-车轮纹:(防己、青风藤、大血藤97.切面-星点:(大黄98.切面-金井玉栏:(黄芪、板蓝根、桔梗99.重金属及有害元素:((1)重金属检查:(石膏、芒硝、玄明粉、地龙、银杏叶提取物、黄芩提取物、连翘提取物2)砷盐检查:(石膏、芒硝、玄明粉3)铅、镉、砷、汞、铜测定:(甘草、黄芪、丹参、白芍、西洋参、金银花、枸杞子、山楂、阿胶、牡蛎、珍珠、蛤壳、海螵蛸100.农药残留量:(人参、西洋参、甘草、黄芪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