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皮肤总论讲课1课件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47MB
约157页
文档ID:580357236
皮肤总论讲课1课件_第1页
1/157

皮肤性病学(1) ((Dermato-venereologyDermato-venereology)) 陈  丽1 主要内容: n皮肤的解剖,各层中主要成分组成皮肤的解剖,各层中主要成分组成n皮肤的功能皮肤的功能n皮肤性病的症状(自觉症状、皮肤损害)皮肤性病的症状(自觉症状、皮肤损害)n皮肤性病的诊断(病史、体检)皮肤性病的诊断(病史、体检)2 目的与要求: n掌握皮肤的组成和解剖 n掌握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层及其特点 n掌握树枝状细胞的种类及各自的特征 n掌握皮肤附属器组织解剖学及其功能 n熟悉真皮分层及其组成成分 n熟悉皮下组织的组成及其功能 n了解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的解剖及其功能 n掌握皮肤所具有七大生理功能名称3 目的与要求:n熟悉皮肤的屏障、吸收和体温调节功能n了解皮肤的感觉、分泌排泄和代谢功能n了解皮肤免疫功能 n掌握皮肤性病的体征 n掌握病史采集要点n掌握体格检查方法中的视诊和触诊 n熟悉皮肤病的自觉症状n熟悉棘层松解征和皮肤划痕试验n了解皮肤检查中的玻片压诊、刮诊 4 第一编 总 论 第一章      皮肤的结构5 第一编 总 论皮肤的解剖学Anatomy of Skin   6 第一编 总 论皮 肤 skinskin           人体最大的器官,其总重量约占体重的 16%16%。

皮肤覆盖整个体表,成人皮肤的总面积约1.51.5m m2 2,新生儿约0.210.21m m2 2 有毛的薄皮肤:身体大部分 无毛的厚皮肤:掌跖屈侧面 7 第一章 皮肤的结构 第一编 总 论 1、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 2、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连接 3、各种皮肤附属器 4、在口、鼻、尿道口、阴道口、肛门 、 等处与体内各种管腔表面粘膜相移行 8 第一编 总 论 皮肤的厚度 11、皮肤厚度约在0.5—4mm 表皮:平均约0.1mm 真皮:厚度可达mm根据年龄、部位的不同而异,不包括皮下组织) 9 第一编 总 论皮肤的厚度  2最薄皮肤:眼睑、外阴、乳房的皮肤;最厚皮肤:掌跖部的最厚,约为3—4mm 四肢伸侧的皮肤比屈侧厚 10 第一编 总 论皮肤表面1、皮皮沟沟(skin (skin groove)groove):是由真皮纤维束的排列和牵拉所致的多走向沟纹。

2、皮嵴皮嵴(skin ridge)(skin ridge):细长隆起的称皮嵴3、皮皮野野(skin (skin field)field):较深的皮沟又构成三角形、多边形或菱形的小区称为皮野以指趾末端屈面最明显,呈涡纹状形成指纹指纹11 第一编 总 论 皮肤的颜色 皮肤的颜色不同: 1、白色:白种人 2、黄色:黄种人 3、棕色:棕种人 4、黑色:黑种人 (因种族、年龄、性别、营养及部位不同而异12 types of hair.types of hair.There are three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hair.types of hair. (a) lanugo hairs which cover (a) lanugo hairs which cover the face (except the beard and the face (except the beard and moustache areas )hands and moustache areas )hands and limbs. limbs. 13 types of hair.types of hair.   (b) long soft hair which cover the (b) long soft hair which cover the scalp,beard ,moustache, axillac and pubes; scalp,beard ,moustache, axillac and pubes; (3) stiff hairs which are found on the (3) stiff hairs which are found on the eyebrows ,eyelids ,and in the nose and eyebrows ,eyelids ,and in the nose and auditary meacus. auditary meacus. 14 第一编 总 论第一节 表 皮( epidermis( epidermis ) ) 表皮 由由外外胚胚层层分化而来,属复复层鳞状上皮层鳞状上皮,主要由 角质形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 keratinocyte( keratinocyte )   黑素细胞黑素细胞( melanocyte )( melanocyte ) 朗格汉斯细胞朗格汉斯细胞(1angerhans)1angerhans) 梅克尔细胞梅克尔细胞( (MerkelMerkel) ) 构成。

 15                                                                                       表 皮 ( (epidermisepidermis) ) (一)角质形成细胞   1、表皮的主要细胞,占表皮细胞的8080%% 2、分化过程中产生角蛋白角蛋白 3、细胞间有桥粒有桥粒 4、表皮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基基底底层层、、棘棘层层、、颗颗粒粒层层、、透明层和角质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5、基底层借助基底膜带与真皮连接基底膜带与真皮连接16 表 皮 ( (epidermisepidermis) ) 1.基底层( ( stratum basalestratum basale))(1)位于表皮的最最下下层层,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长轴与基底膜带垂直2)细胞浆嗜碱性、胞核位置偏下、呈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较常见、胞浆内含有黑素颗粒、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上方,帽状排列3)胞质内可见5nm的张力细丝,与表皮垂直( (tonofilamenttonofilament) )。

17 表 皮 ( (epidermisepidermis) ) 1.基底层( stratum basale )( stratum basale ) (1)亦称生生发发层层:基底层细胞不断地增殖产生新的角质形成细胞 (2)增增殖殖规规律律性性:每日大约有3030%%的细胞进行核分裂活动,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层约需14日,再移至角质层表面而脱落又需14日,共约28日,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更替时间18 表 皮 ( (epidermisepidermis) ) 2.棘层(stratum spinosum)(stratum spinosum)(1)基底层上方,4—8层多角形细胞,核大呈圆形,细胞表面许多细小突起,相邻者连接形成桥粒桥粒离基底层越远,趋向扁平2)胞浆内有许多张力细丝,聚集成束并附着于桥粒上棘层上部棘细胞胞浆中有一些有包膜颗粒,称角质小体角质小体或Odland 小体19 表 皮 ( (epidermisepidermis) )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stratum granulosum)(1)棘层之上2—42—4 层梭形细胞。

细胞核和细胞器将在该层内溶解2)特征是细胞质内可见形态不规则的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透明角质颗粒3)电镜下颗粒无包膜,沉积于成束的张力细丝间 20 表 皮 ( (epidermisepidermis) ) 4.透明层((stratum lucidumstratum lucidum)).(1)仅见于掌跖掌跖2)光镜下角质层与颗粒层之间见2—3层扁平、境界不清、无核、嗜酸性、紧密相连的细胞3)胞浆中有较多疏水的蛋白结合磷脂并与张力细丝融合在一起,有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屏障障作作用用21 表 皮 ( (epidermisepidermis) ) 5.角质层( ( stratum corneumstratum corneum ) )(1) 表皮最上层,由5—20层死亡的扁平、无核的细胞组成2) 胞内细胞器结构消失胞浆内充满由张力细丝和均质状物质结合形成的角蛋白角蛋白(keratin)(keratin)3) 下方角质层细胞间尚可见桥粒,而上方角质层细胞间桥粒消失,易于脱落22 23 表 皮( (epidermisepidermis) )(二)(二)黑素细胞1、位于基底层细胞间,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 。

毛囊和粘膜等也有黑素细胞2、胞浆透明,胞核较小有较多的树枝状突起有特征性的黑素小体(melanosome),是合成黑素的场所3、黑素单元黑素单元:1个黑素细胞与其邻近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紧密配合,向它们输送黑素颗粒24 表 皮 ( (epidermisepidermis) ) (三)朗格汉斯细胞1、骨髓的免疫活性细胞:位于基底层以上部位,约占表皮细胞的3 3%%—5—5%%其密度因部位、年龄和性别而异 2、无张力细丝、黑素小体、无桥粒结构25 表 皮 ( (epidermisepidermis) ) (三)朗格汉斯细胞 3、 胞浆中有特征性的BirbeckBirbeck颗粒,颗粒,呈现网球拍样结构的 多位于胞核凹 陷附近的胞浆内,长约150~300nm,宽约40nm,呈杆状,中央有一细丝,其上有约6nm的周期性横纹,有时可见杆的一端有突出的球形泡 BirbeckBirbeck颗粒是细胞吞噬外来抗原时胞膜内陷形成一种消化细胞外物质的吞隙体或抗原贮存形式 4 、细胞有多种表面标记,包括IgG和IgE的FcR 、 C3b受体、S-100等抗原。

26 表皮 ( (epidermisepidermis) ) (四)(四)MerkelMerkel 细胞细胞(梅克尔细胞)(1)位于基基底底细细胞胞之之间间与角质形成细胞有桥粒相连,常贴附于基底膜,不向上迁移2)胞质中含许多神经内分泌颗粒神经内分泌颗粒,胞核呈圆形,常有深凹陷或呈分叶状,细胞顶部伸出几个较粗 的突起到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是一种突触结构,能感突触结构,能感受触觉受触觉3)多见于掌跖、指趾、生殖器部位掌跖、指趾、生殖器部位及毛囊上皮中毛囊上皮中27 表 皮 ( (epidermisepidermis) )(五)(五) 角质形成细胞间及与真皮间的连接角质形成细胞间及与真皮间的连接 1 1 桥 粒 ( ( desmosome ) desmosome ) 角角质质形形成成细细胞胞间间以及与基基底底膜膜带带的的连连接接, ,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28 表 皮 ( (epidermisepidermis) )桥粒构造  盘 状:直径约为0.2—0.5um,厚约30—60nm。

连接区相邻两细胞膜平行,细胞间隙宽约20—30nm 中央层: 间隙中央电子密度较高的致密层 间 线:中央层的中间一条更深染的线 附着板:桥粒的相邻细胞膜内侧各有一个盘状29 桥粒构造n由两类蛋白质构成:n跨膜蛋白,位于桥粒芯  (桥粒芯糖蛋白、桥粒芯胶蛋白)n桥粒斑蛋白,附着板的组成成分  (桥粒斑蛋白、桥粒斑珠蛋白)30 表皮 epidermisepidermis 2 基底膜带 ( besement ( besement embrane zone ,BMZ embrane zone ,BMZ ) )表皮与真皮之间分为四个不同的结构区1)胞膜层(laminalamina)2)透明层 ( 1amina lucida )( 1amina lucida )3)致密层(lamina densalamina densa)4)致密下层也称网板( reticularreticular lamina lamina )31 表 皮 ( (epidermisepidermis) ) 2 基底膜带 ( besement ( besement embrane zone ,BMZ embrane zone ,BMZ ) ) 1)胞膜层 :(1)胞膜层约8nm厚,为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的细胞膜,可见半桥粒。

2)胞膜内则的半桥粒附着斑把真皮紧密地钉在一起 32 表皮 基底膜带 2 )透明层(1amina lucida)(1amina lucida)     厚约35—40nm,电子密度较低,其主要成分是板层素和异构体,它们组成了细细胞外基质和锚丝胞外基质和锚丝锚丝(anchoring filament)从角质形成细胞的基底面通过透明层达到致密层33 表皮 基底膜带 3) 致密层(1amina densa)(1amina densa) 构成此层的物质主要是Ⅳ Ⅳ 型胶原和板层素 Ⅳ Ⅳ 型胶原分子通过自体间的相互交连,形成连续的三维网格三维网格,是稳定BMZ的重要支持结构支持结构34 表皮 基底膜带 4) 致密下层 (reticular lamina)(reticular lamina) 与真皮无明显界限,其中有锚原(anchoring-(anchoring-fibril)fibril)穿行。

Ⅷ 型胶原是构成锚原纤维的主要成分,它与锚斑结合,并与真皮纤维交织在一起,维持表皮细胞与结缔组织之间的固维持表皮细胞与结缔组织之间的固着35 表皮 基底膜带 基底膜带的功能 function offunction of BMZ BMZ    (1)真表皮紧密,渗透和屏障作用真皮无血管,营养物质通过其进入表皮,代谢产物又通过其进入真皮BMZ限制分子量大于4万的大分 子通过当BMZ损伤时,炎症细胞和肿瘤细胞以及大分子可通过其进入表皮 (2) BMZ BMZ 结构异常,可导致真皮与表皮分离形成水疱或大疱36 第一编 总 论 第二节 真 皮 ( ( dermsderms ))1 来自中胚层中胚层,约1—3mm.眼睑最薄为0.3mm2 有皮肤附属器、血管、淋巴管、神经和附属器、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肌肉3 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乳头层和网状层但无明确界限4 属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由纤维、基纤维、基质质和细胞细胞成分组成。

37 真皮 ( dermis))      (一)胶原纤维(collagen fibers)(collagen fibers)1、HE HE 染色呈浅红色浅红色2、真皮乳头层、表皮附属器和血管附近的胶原纤维较纤细,且无一定走向无一定走向3、中下部胶原纤维聚成走向几乎与皮面平行的粗大纤维(束下部最最粗粗)),相互交织成网,在一个水平面上向各个方向延伸38                                                             真皮 ( dermis))       (一)胶原纤维(collagen fibers)(collagen fibers)5、胶原纤维由直径为70—140nm70—140nm的胶原原纤维(coHagen fibrfi)(coHagen fibrfi)聚合而成6、真皮内胶原纤维大部分为I I 型胶原,少数为III III 型胶原胶原纤维韧性大,抗拉力强,但缺乏弹性。

39 真皮 ( dermis))(二) 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s)(reticular fibers)    1、幼幼稚稚的的、、纤纤细细的的未未成成熟熟胶胶原原纤纤维维非一独立的纤维成分. 2、主要成分为IIIIII型胶原, 银染呈黑黑色色,,称称嗜嗜银银纤纤维 HE染色难以显示 3、主主要要分分布布在在乳乳头头层层,以及皮肤附附属属器器、、血血管管和和神神经周围40 真皮 ( dermis)) ( (三三) ) 弹力纤维(elastic fibers)(elastic fibers) 1、纤纤维维较较细细,用醛品红染色可着紫紫色色 HE染色不易辨认2、弹力纤维较胶原纤维细,呈波浪状,相互交织成网,缠绕在胶原纤维束之间缠绕在胶原纤维束之间3、使使皮皮肤肤具具有有弹弹性性 弹力纤维由弹力蛋白(elasticin)和微原纤维(microfibril)构成。

41 真皮 ( dermis))(四)基 质(matrix)(matrix)1、填填充充于纤维、纤维束间隙和细胞间的无无定定形形物物质2、、基基质质的的主主要要成成分分为为蛋蛋白白多多糖糖蛋白多糖以曲折盘绕的透明质酸长链为骨架,通过连接蛋白结合许多蛋白质分子形 成支链这些支链又连有许多硫酸软骨素等多糖侧链,使基质形成许多微孔隙的分子筛立体构型3、进进行行物物质质交交换换、、限限制制异异物物入入侵侵如水、电解质、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可自由通过;大于孔隙者如细 菌则不能通过,被限制于局部,有利于吞噬细胞吞噬 42 真皮 ( dermis))   (五) 细胞 1、主要: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真皮树枝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噬色素细胞等 2、少量:淋巴细胞和其他白细胞 3、常驻:成纤维细胞和肥大细胞43 第一编 总 论 第三节 皮下组织 (subcutaneous tissue)(subcutaneous tissue)  1、位于真皮下方位于真皮下方,其下与肌膜等组织相连。

2、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3、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汗腺血管、淋巴管、神经、汗腺4、脂脂肪肪的的厚厚度度不不同同随所在部位、性别及营养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44 第一编 总 论第四节 皮肤附属器:由外胚层分化而来,包括  毛 发 the hairthe hair 皮脂腺 the sebaceous glandsthe sebaceous glands   小汗腺 the eccrine the eccrine 、 顶泌汗腺 the apocrine glandsthe apocrine glands   甲 the nailsthe nails 45 第一编 总 论(一)毛发      无毛皮肤: 掌跖、指趾屈面及其末节伸面、唇红、乳头、龟头、包皮内侧、小阴唇、大阴唇内侧、阴蒂等处无毛46 第一编 总 论(一)毛发   其他部位有长短不一毛的皮肤为有毛皮肤。

长毛(long hairslong hairs) ):头发、胡须、阴毛及腋毛 短毛(long long soft soft hairhair) ) :眉毛、鼻毛、睫毛、外耳道毛 毫毛 (vellus vellus hairhair) ):面、颈、躯干及四肢的 毛发,细软色淡 毳毛((lanugo): lanugo): 胎儿体表白色柔软纤细的毛发、47 (一) 毛发      毛发由角化的上皮细胞构成 毛干(hair shaft) :位于皮肤以外的部分 毛根(hair root) :皮肤以内的部分 毛球 (hair bulb) :毛根末端膨大部分 毛乳头:毛球下端的凹入部分 48 (一)毛发同心圆状排列的细胞构成,分三层:①髓质:位于毛发的中央,有2—3层 皱缩的立 方形角化细胞末端和毳毛无髓质②皮质:毛发的主体,由几层棱形角化细胞构 成,细 胞内含大量色素颗粒③毛小皮:毛发表面的一层薄而透明的角化细胞,彼此 重叠如屋瓦状49 毛发的生长1、生长周期:生长期(约3 3年)、退行期(约3 3周)和休止期(约3 3月)2、正常人每日可脱落约70—10070—100根根头发,同时也有等量的头发再生。

3、眉毛和睫毛的生长期仅约2 2个月,故较短4、8080%%的毛发同时处于生长期头发生长速度每日约0 0..27—027—0..4mm4mm受遗传、健康、营养和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部位的毛受遗传、健康、营养和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部位的毛发长短与生长周期时间不同有关发长短与生长周期时间不同有关 50   毛  囊 ( hair follicle )hair follicle )1、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2、上下分为两部分: ①漏斗部:自毛囊口至皮脂腺开口处 ②峡 部:皮脂腺开口处至立毛肌附着处3、毛囊由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结缔组织鞘组成51 (二)皮脂腺(sebaceous gland)(sebaceous gland) 1、泡状腺体,全浆腺分泌由腺泡和短的导管构成 外层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周围有基底膜带和结缔组织包裹腺体细胞由外向内逐渐增大,胞浆内脂滴增多,最终破裂而释出脂滴,经导管排出,2、皮脂腺分布广泛,存在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3、皮脂溢出部位:头面、胸背上部4、受雄激素水平控制52 53 (三)小汗腺(eccrine gland)(eccrine gland)1、单曲管状腺,有分泌部和导管部。

2、位于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由单层分泌细胞排列成管状,盘绕如球形3、有明细胞和暗细胞,前者主要分泌汗液,后者分泌粘蛋白和回收钠离子54 (三)小汗腺(eccrine gland)(eccrine gland)4、导管部也称汗管,开口于汗孔5、除唇红、鼓膜、甲床、乳头、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及阴蒂外,小汗腺遍布全身,约160万—400万个,以掌跖、腋、额部较多,背部较少6、小汗腺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 55 (四)顶泌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apocrine sweat gland)1、曾称为大汗腺,属大管状腺体,顶浆分泌腺2、分布在腋窝、乳晕、脐周、会阴部和肛门周围等开口于皮脂腺开口的上方3、分泌乳状液,被细菌分解产生臭味4、分泌活动主要受性激素影响56 57 (五) 甲 1、由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构成,外露部分称甲板2、甲分为甲板、甲半月、甲廓、甲根、甲床、 甲母质3、甲下真皮富含血管4、生长速度:指甲约每3 3月长lcmlcm,趾甲生长速度约每9 9月长lcmlcm58 59 第五节 皮肤的神经、血管、 淋巴管和肌肉(一)皮肤的神经:感觉神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运动神经 1、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产生各种感觉, 支配肌活动及完成各种神经反射。

2、呈节段性,但相邻节段问有部分重叠 3、神经纤维分布在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神经纤维分布在真皮和皮下组织中60 (一)皮肤的神经     1.感觉神经 : 分两种 (1)游离神经末梢:呈细小树枝状分支,主要分布在表表皮皮下下和和毛毛囊囊周周围围,,与与痛痛觉觉、、触触觉觉、、压觉和温度觉有关压觉和温度觉有关 (2)神经小体:分非囊状小体和囊状小体非囊状小体如表皮中能感感受受触触觉觉的MerkelMerkel细胞突触结构       61 (一)皮肤的神经 2.运动神经 (1)来自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分三类: a、肾肾上上腺腺素素能能支配立毛肌、血管、血管球、顶泌汗腺和小汗腺的肌上皮细胞 b、胆碱能胆碱能支配小汗腺的分泌细胞 c、面神经面神经支配面部横纹肌62 (二)皮肤的血管1、营营养养血血管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大多为连续型,由连续的内皮构成管壁,相邻的内皮细胞间有细胞连接2、血血管管球球( (glomus)为动、静脉吻合当外界温度变化明显时,球体可以扩张或收缩,控制血流,从而调节体温63 (三)皮肤的淋巴管1、盲端起于真皮乳头层的毛细淋巴管经皮下组织通向淋巴结2、毛细淋巴管内的压力低,皮肤中的组织液、游走细胞、细菌、病理产物、肿瘤细胞等均易进入淋巴管而到达淋巴结,最后被吞噬处理或引起免疫反应。

64 (四)皮肤的肌肉1、立立毛毛肌肌:由纤细的平滑肌纤维束所构成,从真皮乳头层,到毛囊中部的结缔组织鞘内精神紧张及寒冷时收缩毛发直立—— ““鸡鸡皮皮疙瘩疙瘩”2、平平滑滑肌肌:阴囊的肌膜、乳晕、血管壁上也有平滑肌3、横纹肌横纹肌:面部表情肌和颈部颈阔肌65 66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屏屏障障、、吸吸收收、、感感觉觉、、分分泌泌、、排排泄泄、、代代谢谢和和调节体温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    免免疫疫器器官官,参与免疫反应,免疫监视,   使机体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内环境67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第一节 皮肤的屏障功能     1、覆盖于身体表面: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的丧失    2、阻抑有害的或不需要的物质侵入    3、机体免受机械性、物理、化学和生                   物等因素侵袭,有效防护,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68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一)机械性损伤的防护 1、角质层柔韧而致密,保持完整性。

2、真皮纤维交织如网,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展性,抗拉能力增强3、皮下脂肪具有软垫、缓冲作用,抵抗冲击和挤压69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二)物理性损害的防护1、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少,电阻较大,对低电压电流有一定的阻抗能力阻抗能力2、皮肤对光线有反射和吸收反射和吸收作用:(1)角质层反射、吸收短波紫外线2)黑黑素素细细胞胞对紫外线吸收最强,紫外线照射后产生更多黑素,传递给角质形成细胞70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三)化学性刺激的防护 1、角质层细胞具有完整的脂脂质质膜膜,胞浆富含角角蛋蛋白白,细胞间有丰富的酸酸性性糖胺聚糖糖胺聚糖,具有抗弱酸、弱碱的作用弱酸、弱碱的作用 但这种屏障能力是相对的,有些化学物质仍可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其弥散速度与化学物质的性质、浓度、在角质层的溶解度及角质层的厚度等因素有关,角质层的厚薄与对化学物质的屏障作用成正比71 二章 皮肤的功能(三)化学性刺激的防护2、正常皮肤表面有脂脂膜膜,,偏偏酸酸性性,皮肤对酸酸和和碱碱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可以防护一些弱酸或弱碱性物质对机体的伤害3、皮肤长期浸浸泡泡浸浸渍渍、皮肤缺损引起的糜糜烂烂或或溃溃疡疡、药药物物外外用用时时间间较较长长和和用用量量较较大大,均能促使化学物质的吸收,甚至引起中毒72 皮肤的功能(四)微生物的防御作用1、致密的角质层和角质形成细胞间通过桥粒结构互相镶嵌状排列,能机机械械地防护一些微生物的侵入地防护一些微生物的侵入2、角质层的代代谢谢脱脱落落,同时也清清除除一一些微生物的寄居些微生物的寄居3、皮肤表面干干燥燥和和弱弱酸酸性性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繁殖不利73 皮肤的功能(四)微生物的防御作用4、寄居的细菌产生脂酶,皮脂中的甘油三酯分解成游离脂肪酸,抑制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念珠菌5、皮脂腺分泌不饱和脂肪酸,抑制真菌的繁殖白癣到青春期 后会自愈6、真皮分子筛结构分子筛结构能限于细菌局部74 皮肤的功能 (五)防止体液过度丢失 1、致密的角角质质层层,皮肤多层的结构和表面的脂质膜脂质膜可防止体液过度蒸发。

2、但角质层深层含水量多,浅层含水分少,一些液体可通过浓浓度度梯梯度度的的弥弥散而丢失散而丢失 ( (不显性出汗不显性出汗) )75 皮肤的功能 第二节 皮肤的吸收作用 皮肤具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皮肤的吸收通过以下3条途径: ①透过角质层细胞(主要途径); ②毛囊和皮脂腺; ③汗管 76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影响皮肤吸收的主要因素:(一)皮肤的结构和部位: 1、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 2、粘膜无角质层,质层较薄,吸收作用强 3、皮肤损伤、糜烂或溃疡等增加77 皮肤的功能影响皮肤吸收的主要因素:(二)皮肤角质层水合程度: 皮肤浸渍时可增加吸、收塑料薄膜封包用药比单纯搽药的吸收系数高出100倍该方法可以提高疗效,但也增加中毒的可能。

78 皮肤的功能影响皮肤吸收的主要因素:(三)物质的理化性质 1、水溶性物质吸收很少 2、脂溶性物质吸收好:羊毛脂>凡土林 >植物油>液体石蜡 3、吸收少量阴离子及阳离子 4、吸收重金属 4、吸收性激素及大部分糖皮质激素 79 皮肤的功能 第三节  皮肤的感觉作用 分为两类:1 1、、单单一一感感觉觉:皮肤内的多种感觉神经末梢将不同的刺激转换成具有一定时空的神经动作电位,沿相应的神经纤维传人中枢,产生不同性质的感觉,如触触觉觉、、压压觉觉、、痛痛 觉觉、、冷冷觉和温觉;觉和温觉;80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第三节  皮肤的感觉作用 2、复合觉:不同类型感觉神经末梢共同感受的刺激传人中枢后,由大脑综合分析形成的感觉如:干干、、湿湿、、光滑光滑、、糙糙、、硬硬、、软等软等另外有形体觉、两点辨另外有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别觉、定位觉等81 皮肤的功能 第三节  皮肤的感觉作用     瘙痒 : 1、是皮肤或粘膜的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感觉 2、瘙痒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3、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对瘙痒有一定的影响 82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第四节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 能主通过汗腺和皮脂腺完成 83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第四节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一)小汗腺的分泌和排泄: 1、不显性、精神性、味觉性出汗 2、汗液的分泌、可部分代替肾脏功能 3、汗液与皮脂形成脂膜,有保护作用 4、汗液偏酸性 5、通过汗液排泄可有效地散热降温,84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第四节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二)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 1、感情冲动时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

2、肾上腺素能类药物能刺激它的分泌 3、色汗症85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三)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  1、皮脂腺是全浆分泌,润滑皮肤即整个皮脂腺细胞破裂,胞内物全部排人管腔,然后分布于皮肤表面,形成皮脂膜  2、对某些病原微生物生长起抑制作用 3、皮脂腺分泌内分泌受人种、年龄、性别、营养、气候及皮肤部位等因素影响 86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第五节 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    皮肤对体温的调节作用: 1、感受器:向体温调节中枢提供环境温度的信息 2、效应器:是物理性体温调节的重要方式,使机体温度保持恒定皮肤中的温度感受器细胞可分热敏感受器和冷敏感受器 87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第五节 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1、出汗出汗是机体散热的惟一途径2、在寒冷环境中,减少出汗和皮下脂肪组织的隔热作用,能减少热量散失,保持恒定的体温88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第六节 皮肤的代谢作用 (一)糖代谢: 1、人体表皮细胞具有合成糖原的能力。

皮肤中糖类物质主要为糖原、葡萄糖和粘多糖等皮肤含葡萄糖的量为血糖浓度的2/3,表皮中含量最高 . 在表皮细胞的滑面内质网中存在合成糖原所需要的酶,主要通过单糖缩合及糖醛途径合成糖代谢 2、在糖尿病时,皮肤中糖含量更高,易受真菌和细菌的感染 3、内分泌因素亦可影响粘多糖代谢如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使透明质酸和硫酸软骨素含量在局部皮肤中增加,产生胫前粘液性水肿 89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二)蛋白质代谢 1 皮肤蛋白质: 1、纤维性蛋白质:包括角蛋白、胶原蛋白和弹力蛋白等角蛋白是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毛发上皮细胞的代谢产物和主要构成成分 2、非纤维性蛋白质:与粘多糖类物质结合成粘蛋白,主要分布在真皮基质和基底膜带多种细胞内的核蛋白和细胞外各种酶,均属于非纤维蛋白质90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二)蛋白质代谢 21、蛋白质水解酶参与蛋白质的分解2、正常分解代谢:表皮和真皮细胞内、外蛋白质的正常分解代谢如细胞内蛋白质消化、表皮角化过程中的蛋白质分解和细胞外胶原纤维的降解等;3、病理分解代谢:参与某些皮肤病理情况。

如炎症中的趋化性肽的释放、血管通透性增高、结构蛋白的降解等91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三) 脂类代谢:1、脂肪:主要存在于皮下组织,通过β—氧途径提供能量2、类脂质(磷脂、糖脂、胆固醇和固醇酯等):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经紫外线照射后台成维生素D,可防治软骨病血液脂代谢异常,如高脂蛋白血症可使脂质在真皮局限性沉积,导致皮肤黄瘤损害 92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四)水和电解质代谢1、体内主要贮水库大部分水分贮存于真皮内皮肤内水分代谢受全身水分代谢活动的影响,如脱水时,皮肤可提供部分水分以补充血容量 2、电解质的重要贮存库之一大部分贮存在皮下组织内,包括钠、氯、钾、钙、镁、磷、铜93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五)黑素代谢1、人类皮肤颜色(红、黄、棕及黑色),主要与黑素有关黑素小体的数目、大小、形状,分布和降解方式的不同决定种族及部位的肤色差异。

2、黑素分真黑素(黑褐色,不溶于水)褐黑素(呈黄色或红褐色) 3、黑素细胞的黑素小体内合成黑素,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四期94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第七节 皮肤的免疫功能 由两部分组成:(一)细胞成分 (二)分子成分 95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一)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成分  1、角质形成细胞:(1)皮肤内细胞数量最多,在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辅助效应2)角质形成细胞能产生许多细胞因子,如IL-1、IL-6、IL-8、IL-10、TNF-a等参与局部免疫反(3)角质形成细胞有吞噬功能 96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2.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主要为CD4+T淋巴细胞,其次为CD8叮淋巴细胞主要分 布于真皮乳头内的毛细血管后小静脉丛周围2、T淋巴细胞具有亲表皮特性,且能再循环,可在血循环和皮肤器官间进行交换,传递不同的信息。

3、T淋巴细胞在皮肤中,通过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的IL-1等作用,分化成熟,并介导免疫反应97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3.朗格汉斯细胞 (1)抗原递呈细胞抗原递呈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在表皮内能摄取、处理和递呈抗原2)分泌T淋巴细胞反应过程中所需要的细胞因子如IL-1等,控制控制T T淋巴细胞迁淋巴细胞迁3)它还参与免免疫疫调调节节、、免免疫疫监监视视、、免免疫疫耐耐受受、皮肤移植物排斥反应和接触性变态反应移植物排斥反应和接触性变态反应98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4.内皮细胞(1)参与血管内大分子成分及血细胞与血管壁外物质交换及细胞外渗2)血管内皮细胞还积极参与合成、分泌、炎症、修复和免疫等过程 99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5.肥大细胞 (1)真皮乳头血管周围,有7000个/mm2 肥大细胞,密度较高2)肥大细胞不仅参与I型变态反应,也参与迟发性超敏反应。

100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6.巨噬细胞  (1)主要位于真皮浅层2)产生、分泌IL-1、IFN、各种酶、补体、花生四烯酸及其他产物参与免疫反应,处理、调节和递呈抗原, (3)对外来微生物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炎症创伤修复中具有核心作用101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7.真皮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对维持皮肤免疫系统的自稳状态非常重要102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二)皮肤免疫系统的分子1.细胞因子: (1)来源:角质形成细胞、朗格汉斯细胞、T淋巴细胞等产生 (2)作用:在细胞分化、增殖和活化等方面起很大作用例如①IL-1在皮肤局部可促进角质形成 细胞、成纤维细胞增殖,使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IL-1、6、8;②IL-6具有刺激表皮增殖作用, 与银屑病发病机制关系较密切;③IL-8具有加强中性粒细胞趋化活性、促进T淋巴细胞亲表皮性等作用;④角质形成细胞释放TNF-a可维持朗格汉斯细胞的生长。

103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2.免疫球蛋白  皮肤表面分泌型IgA在皮肤局部免疫中通过阻抑粘附、溶解,调理吞噬、中和等参与抗感染及抗过敏作用104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3.补体 皮肤中的补体成分通过溶解细胞、免疫吸附、杀菌和过敏毒素及促进介质释放等发挥 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作用105 第二章 皮肤的功能 4.神经肽 (1)皮肤神经末梢受外界有害刺激后释放感觉神经肽在损伤局部产生风团和红斑反应 (2)神经肽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神经激酶A等3)参与免疫反应CGRP可使中性粒细胞聚集,SP有趋化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并粘附于内皮细胞,参与免疫反应106 第三章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第一节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 包括症状和体征(一)自觉症状 :主要有瘙瘙痒痒、、疼疼痛痛、、烧烧灼灼及及麻麻木木等等,与皮肤病的性质、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体特异性有关。

107 (二)体征 皮肤损害 (简称皮损或皮疹) 1.原原发发性性损损害害(primary (primary lesion)lesion) 是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结果 斑疹斑疹 斑块斑块 丘疹丘疹 风团风团 水疱水疱 脓疱脓疱 结节结节 囊肿囊肿 108 1、斑疹、斑疹(macule)n红斑红斑n出血斑出血斑n色素沉着斑色素沉着斑n色素减退斑及色素脱失斑色素减退斑及色素脱失斑109 110 111 定义:扁平隆起的浸润性损害定义:扁平隆起的浸润性损害 直径>直径>1cm2.斑块斑块(plaque)112 113 3.丘疹丘疹(papule)n定义:局限性、隆起性、实质性损害,直径局限性、隆起性、实质性损害,直径<<1cmn机制:机制: 表皮细胞局限性增生表皮细胞局限性增生 真皮炎细胞浸润真皮炎细胞浸润 代谢产物沉积代谢产物沉积n形态:尖顶,圆顶,扁平,乳头状,半球形。

形态:尖顶,圆顶,扁平,乳头状,半球形n特殊型:斑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特殊型:斑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114 115 4.风团风团(wheal)n定义:            局限性、暂时性、隆起性、水肿性损害  116 117 5.水疱水疱(blister)n定义:定义:为高出皮面的内含液体的局限性、为高出皮面的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腔隙 性性 损害,直径<损害,直径<1cmn分类:分类: 按内容物:浆液性,血疱按内容物:浆液性,血疱 按位置:角层下,表皮内,表皮下按位置:角层下,表皮内,表皮下 按张力:张力性,松驰性按张力:张力性,松驰性118 119 6.脓疱脓疱(pustule )定义:含有脓液的疱120 121 7.结节结节(nodule)n定义: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损害定义: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损害 结节直径大于结节直径大于2~3厘米成为肿块厘米成为肿块n机制:真皮或皮下组织炎细胞浸润,如麻机制:真皮或皮下组织炎细胞浸润,如麻风结节。

风结节 代谢产物沉积,如痛风代谢产物沉积,如痛风 肿瘤,如脂肪瘤肿瘤,如脂肪瘤122 123 8. 囊肿囊肿(cyst)定义:含有液体、粘稠物质和细胞定义:含有液体、粘稠物质和细胞 成分的局限性囊性损害成分的局限性囊性损害 如:表皮囊肿,皮脂腺囊肿如:表皮囊肿,皮脂腺囊肿124 125 (二)、继发损害(二)、继发损害n 由原发损害转变而来;或由原发损害转变而来;或由于受治疗,搔抓及感染等因素由于受治疗,搔抓及感染等因素引起126 1.糜烂糜烂(Erosion)n定义:             为表皮浅层的局限性缺损127 128 2.溃疡(Uclear)n定义:         表皮全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129 130 3.鳞屑鳞屑(Scales)n定义:脱落和即将脱落的角质层细定义:脱落和即将脱落的角质层细胞胞n机制:机制: 角化不全,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化过度 角质层细胞异常渚留角质层细胞异常渚留 水疱脓疱干涸形成水疱脓疱干涸形成131 132 4.浸渍浸渍(Macreration)n定义:          为皮肤长期浸水或受潮湿后,角质层细胞吸收较多水分松软变白。

133 134 5.裂隙(皲裂)裂隙(皲裂)(Fissure)n定义:         皮肤的线条状裂口深度常达真皮,可伴有出血和疼痛135 136 6.瘢痕瘢痕(Scar)n定义:            由于真皮或真皮以下的组织缺损破坏以后,经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137 138 7.萎缩(Atrophy)n定义:              皮肤组织的一种退行性变所引起的                皮肤变薄n类型: 表皮萎缩表皮萎缩 真皮萎缩真皮萎缩 表真皮萎缩表真皮萎缩 如:妊娠纹如:妊娠纹,生长纹生长纹139 140 8.痂(Crust)n定义:            皮肤表面的浆液、脓液、血液、药物、脱落的上皮细胞及细菌混合后干涸形成的附着物141 142 9.抓痕(表皮抓破)抓痕(表皮抓破)(Scratch mark)n定义:           由于搔抓或摩擦所致的表皮或真皮浅层呈线状或点线状缺损143 144 10.苔癣样变苔癣样变(Lichenification)n定义:            由于长期搔抓、摩擦致皮肤浸润肥厚,表现为皮沟加深、皮嵴突起,表面粗糙,似皮革样外观。

145 146 三、总结n1、动态观念n2、整体观念147 皮肤损害演变示意图皮肤损害演变示意图红斑红斑丘疹丘疹水疱水疱脓疱脓疱鳞屑鳞屑苔癣样变苔癣样变糜烂糜烂萎缩萎缩色素改变色素改变痂痂溃疡溃疡结节结节痊愈痊愈疤痕疤痕发展发展演变演变演变演变并出现并出现搔抓搔抓破裂破裂继发感染自然吸收破溃破溃愈合148 第二节    皮肤性病的诊断 1 正确的诊断是防治皮肤性病的关键正确的诊断依赖于病病史史、、症症状状、、体体征征及及实实验验室室检检查查等进行综 合分析同时,了解皮肤性病的病因病因将有助于皮肤性病的诊断149 第二节    皮肤性病的诊断 2(一(一) ) 病病 史:史: 1、一般资料: 2、主诉:发病部位、主要症状、发病时间等 3、现病史: 4、既往史: 5、个人史: 6、家族史:150 第二节    皮肤性病的诊断 3 ( (二二) )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 包括全身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科检查:1 1、、视诊视诊:注意皮损的以下各点 (1)性质 (2)大小和数目 (3)颜色 (4)边缘及界限 (5)形状 (6)表面 (7)基底 (8)内容 (9)排列 (10)部位和分布 151 第二节     皮肤性病的诊断 42 2.触诊.触诊: (1)皮损的大小、形态、深浅、硬度、弹性感及波动感;是否浸润增厚、萎缩变薄、松弛、凹陷等。

2)皮损的轮廓是否清楚,与其下组织是否粘连、固定或可以推动等152 第二节    皮肤性病的诊断 52 2.触诊:.触诊:(3)局部温度是否升高或降低、有无压痛、有无感觉过敏、减低或异常4)出汗与皮脂多少5)附近淋巴结有无肿大,触痛或粘连(6)棘层松解征153 第二节    皮肤性病的诊断 63 3..压压诊诊 : 用玻片压迫皮损来区分出血和充血性损害将玻片压在皮损上至少10—20秒钟,红斑会在压力下消失,出血斑、色素沉着斑不消失;寻常型狼疮的结节被压迫后出现特有的苹果酱颜色154 第二节 皮肤性病的诊断 7 4.刮诊刮诊 用钝器或指甲轻刮皮疹表面以了解皮损性质如花斑癣轻刮后可出现糠秕样鳞屑,寻常型银屑病可出现特征性银白色鳞屑、薄膜现象、点状出血三联征155 第二节    皮肤性病的诊断 85.皮肤划痕试验皮肤划痕试验(dermatographic test) (dermatographic test) 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划过皮肤,三联反应: ①3—15 秒在划过处出现红色线条 ②15—45 秒在红色线条两侧出现红晕 ③划后1—3 分钟在划过处出现隆起、苍白色风团状线条。

156 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n1、皮肤的重量、厚度 n2、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及各层细胞特点?n3、树枝状细胞有哪些? n4、皮肤附属器包括哪些? n5、真皮内有什么成分? n6、皮肤有哪些功能?n7、皮肤病的自觉症状是什么? n8、原发性皮疹有哪些?n9、继发性皮疹有哪些? 157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