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班幼儿区域游戏中同伴交往行为的研究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71KB
约8页
文档ID:226777230
中班幼儿区域游戏中同伴交往行为的研究_第1页
1/8

中班幼儿区域游戏中同伴交往行为的研究 瞿诗佳:1674-120X(2018)36-0122-03摘 要:区域游戏是目前幼儿园中常见的游戏形式,中班幼儿正处于联合游戏的高峰期,游戏过程中较多出现同伴交往行为而同伴交往行为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同伴交往行为,从而分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是有现实意义的文章针对中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同伴交往行为开展分析研究,运用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文献检索法对张家港市L幼儿园中班幼儿进行分析研究关键词:中班幼儿;区域游戏;同伴交往:G610:A《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都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1],这也是当前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的原则和要求同时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人际交往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2]幼儿在同伴交往的积极、中性以及消极行为中体现了幼儿之间的人际交往互动这种同伴之间的互动加以引导可以直接影响民主、公平和公正等人际关系与社会准则因此,对幼儿之间各种形式的同伴交往行为进行有益且正面积极的引导,有助于幼儿良好社会品质和社会性技能的发展。

一、中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同伴交往行为的类型在对幼儿的观察研究中,笔者将幼儿在区域游戏的同伴交往行为根据性质分为:积极交往行为、中性交往行为以及消极交往行为[3](详见表1)积极交往行为从幼儿自身出发所呈现的为幼儿的亲社会倾向,幼儿乐意参与区域游戏并表现出积极的情绪情感态度和道德意识例如,生活区的榨汁机是张XX今天刚带过来的,他今天第一个选择了生活区,区域活动开始时,他拿苹果准备开始切块,有幼儿也想切块可是刀具不够,张XX想了一会儿把手里的刀具让给了别的幼儿,自己转身去拿了一个盘子让该幼儿把苹果切好放在盘子里在榨汁结束后,张XX发现自己带来的榨汁机有地方出现了损坏他第一时间跑去找了老师,红着眼睛说:“榨汁机坏掉了,老师在老师的安抚下,张XX稳定了情绪,老师问:“要不要把榨汁机带回家?”张XX摇了摇头:“明天还要给别的小朋友榨汁呢以上的案例中体现的是幼儿积极交往行为的分享,幼儿能从其他幼儿出发表现出积极的社会情感态度,分享行为不常见但是个别幼儿已经出现分享行为消极交往行为则多为不良的行为策略以及消极对待区域游戏以及同伴的表现例如,区域游戏开始后黄XX对自己选择的区域并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热情满满开始活动,而是在教室里到处转悠。

她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到美工区开始独自粘贴活动,与同区域幼儿无明显交流,当别的幼儿与其交流时或偶尔回应,或多数不做应答,还没到区域游戏结束时间便转悠到其他区域或教室的其他角落其他幼儿不小心碰到她时,她会产生攻击性行为以上的案例则体现了幼儿消极交往行为中的拒绝和攻击,该幼儿拒绝与其他幼儿一同游戏、交谈甚至在接触后产生攻击行为中班幼儿处于攻击性行为的高峰期,因此班级中该行为常见且多发而中性交往行为则介于二者中间,既无过于积极也非消极对待例如,乐乐今天选择了数学区,在仔细看清游戏规则后开始游戏游戏期间乐乐在进行第二次排列时产生了困难,他选择向旁边的果果询问,在得到果果的帮助后与果果一起进行了第三次操作以上案例体现的是幼儿遵守规则、寻求帮助的行为,我们将这类行为划分为中性交往行为同伴交流、遵守规则都是幼儿正常参与幼儿园日常活动的行为,无明显的积极、消极之分二、中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同伴交往行为的特点1.中性交往行为为主,消极交往行为多于积极交往行為在对张家港市L幼儿园中(八)班40名幼儿同一时段的随机观察记录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幼儿还是以中性交往行为为主,消极交往行为多于积极交往行为言语交流是最为普遍的交往行为,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迅速。

根据本研究所得数据(31.1%)也可说明言语交流是中班幼儿交往中选择最频繁的一种行为通过积极交往行为与消极交往行为的数据来看,消极交往行为的发生频率高于积极交往行为,其中告状、不良语言和频率更是高达8.5%、7.7%和6.1%对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领域提出的合作和分享还是处于较少出现的情况2.同伴交往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笔者选择了三项具有代表意义的交往行为罗列在研究中说明同伴交往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从表3中可以看出:就言语交流这一行为来说女孩子更容易出现言语交流,而同为消极交往行为的不良语言以及破坏行为来说,出现不良语言的行为女孩子较男孩子高,男孩子的破坏行为频率较女孩子高交往行为的不同,性别差异的比例也不同3.同性交往多于异性交往在笔者进行的495次调查中,指向同性之间的交往行为次数为300次,占总调查次数的60.6%;而指向异性之间的交往行为次数为195次,占总调查次数的39.4%通过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知,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时同性交往多与异性交往通过以下案例我们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例如,今天丽丽是唯一选择建构区的女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们因为到底是搭游泳池还是停车场发生了争执。

丽丽认为搭建游泳池更有意思,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后,作为男孩子的泡泡说:“男孩子可以发表意见,女孩子不准发表意见”,其余同在建构区的男孩子表示认同并继续讨论此后的过程中,男孩子不许丽丽碰圆柱形积木,丽丽也未与男孩子进行交流游戏还未结束丽丽就进入美工区与其他幼儿游戏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行为中同性交往多于异性交往,甚至出现了“男孩子可以发表意见,女孩子不准发表意见”的“规定”,处于中班的幼儿对性别角色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知道男生女生是不一样的,于是有了这样的交往特点这是笔者认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到并且加以指导的地方三、促进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指导策略本研究通过观察记录和对教师的访谈情况发现,中班幼儿在区域游戏的同伴交往行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消极交往行为多于积极交往行为,告状行为频发等因此笔者给出了以下的指导建议1.了解幼儿消极交往行为的原因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消极交往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人而异只有知道了根本原因才能更好地发展幼儿良好的、积极的同伴交往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幼儿工作者加强日常生活中对有消极交往行为幼儿的关注,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秉承“幼儿为本”的专业理念,在区域游戏时、一日活动中与幼儿家长沟通了解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幼儿交往行为的指导。

2.创设良好的环境,提高幼儿游戏中交往的积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创设一个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4]区域环境的创设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也要满足幼儿特殊的兴趣和需要只有创设良好的同伴交往环境,才能让幼儿有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幼儿的亲社会倾向,同时要多提供需要幼儿合作共同完成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多接触、体会合作的乐趣,让幼儿愿意与同伴交往,提高交往的积极性3.制定合理、明确的区域游戏的规则区域游戏规则的明确是为了减少消极交往行为中告状、破坏、不良语言等行为,因此要让幼儿自主参与规则的制定,且在发生以上所提到的行为时,要让幼儿同伴之间互相提醒,这样既增加了幼儿同伴交往的机会,又培养了幼儿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同时,教师在制定进区规则的同时不单单需要考虑进区的人数,也应考虑区域内活动幼儿的性别差异以及幼儿的区域间的流动性,增加异性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机会,发展交往行为[5]4.教师适当介入指导,教给幼儿合适的交往策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是重要的人,教师根据其自身的专业性和目的性在对幼儿区域游戏进行随机适当的指导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长,且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幼儿的影响十分大。

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缺乏一定的交往策略,此时教师的适时介入能教会幼儿一定的交往策略,让幼儿体会良好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这对发展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具有很大的作用5.家园共育,发展家园合力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的发生与每个幼儿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独特的个性以及家庭教养氛围也是密不可分的[6]家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家长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才能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发展成人需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观察模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而教师应通过家长之间相互的联系将同伴交往能力发展较好的幼儿的家庭教养方式进行推广,实现家园共育、家园合力,共促幼儿发展6.结合实际,指导教育我们已经得出幼儿同伴交往行为具体有哪些和有何特点的结果,也尝试论述了如何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行为加以指导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形成独特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运用到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从教师自身来说,要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专业能力,意识到幼儿同伴交往行为发展的差异,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有意识地观察拥有积极同伴交往行为较多和消极同伴交往行为的幼儿,混合活动时树立榜样作用,让幼儿在游戏时从自我为中心逐渐开始为他人思考,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教师还可以引导所有幼儿将班里的其他幼儿看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培养班级凝聚力和幼儿的归属感[7]创设温馨和谐的教育生活环境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同伴交往行为,因此,幼儿园可以多开展亲子活动以及幼儿一起的园内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有同伴的幸福和乐趣參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Z].国家教委会第25号.1996-03-09.[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宫 山.中班幼儿建构区活动同伴交往及培养策略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马 媛.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30(4):20.[6]李艳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7]张 哲.教师介入中班幼儿区域游戏的现状研究——以保定市区两所公办园为例[D].保定:河北大学,2011.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