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文心雕龙中的风骨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8KB
约14页
文档ID:205618036
浅谈文心雕龙中的风骨_第1页
1/14

浅谈《文心雕龙》中的“风骨”[摘要]“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历来对它的解释可谓是莫衷一是本文首先总结了 前人对“风骨”研究的看法,对较有 影响的观点进行了 一分为二的评价,接着从《文心雕龙》的结构,即从《神思》 《体性》 《风骨》的纵的 发展 线索和以《风 骨》篇为主,理论发展的横的联系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一番探讨,得出相应结论[关键词 ] 刘 勰 风骨“风” “骨” 《文心雕龙》 情 辞Abstract: " Strength of character "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LiuXie s《 The Gentle Heart Carves DragonsK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for it.The article first sum up some ideas about this subject concluded by people of past and make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to the more influenced viewpoint, then make a study about its mean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The Gentle Heart Carves Dragons 》 , that means from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clues related to 《shensi》 《tixing》- i Strength of character and the horizontal contact aspect that theories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assage of 《Strength of character》,and draw a conclusion.Kew words: liuxie Strength ofcharacter 《The Gentle Heart Carves Dragons》ieng gu qing ci“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 畴,涉及到书法,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 领域。

如梁袁昂《书 评》在品评书法时,说蔡 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又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爽爽有一种风气张 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 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 多善书蔡希综《法书论》中说:“每字皆须骨气雄强, 爽爽然有飞动之态东晋画家顾恺之评画时用“有奇骨而 兼美好"骨趣甚奇”等语南齐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 里讲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 是也”;又称曹丕兴画:“观其风骨,名岂虚哉! ”这些 可以说都是风骨说在书论,画论中的具体运用了但是真正 首次对“风骨”作出具有文艺理论意义阐释的,当属刘勰的 功劳正是他第一次把它运用到了文学理论当中本文主要 是对《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含义作一番探讨, 而不涉及书论,画论中的“风骨”理论关于“风骨”之种种解说在《文心雕龙》研究中,《风骨》篇是最受研究者重视 的篇章之一,而对于“风骨”的解说则是众说纷纭,观点不 一对它的阐释,分析,历代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均有 论述关于“风骨”最有影响的说法当属黄侃先生的“风意骨 辞”说在《文心雕龙札记》中,他说:“二者皆假于物以 为喻。

文之有意,所以宜达思理,纲维全篇,譬之于物,则 犹风也文之有辞,所以滤写中怀,显明条理,譬之于物, 则犹骨也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然后不蹈空虚之弊 [1] 这一论点影响颇大,其后追随者甚多他们或在黄先 生的基础上稍有深入,或在这一观点上作补充等范文澜先 生在《文心雕龙》中完全同意黄侃的说法他说:“风即文 意,骨即文辞,黄先生论之详矣 [2] 周振甫《文心 雕龙释》中说:“先看风,是对作品内容 方面的美学要 求” [3], “要求它写得鲜明而有生气,要求它写得骏快 爽朗骨是对作品文辞方面的美学要求”是对有 情志的作品要求它的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 力、端正劲直” [3]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黄先生观点 的补充穆克宏先生《刘勰的风格论刍议》[4] 一文认为: 风是指内容之充实,纯正和感染力骨指文辞之准确、精炼、 道劲和表现力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认为刘勰所言“风 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它的基本特征,在于明朗健康,遒劲有力□马茂元在《说“风骨”》[6] 中认是兼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特点是明朗,健康,遒劲而有力王运熙先生在《文心雕龙风骨论诠释》和《从〈文心雕龙•风骨〉说到建安风骨》一文中也说到: “风指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骨指语言端直刚健”。

“风骨结合起来,指作品具有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7] 上述所列诸家观点,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风即文 意,骨即文辞”之内涵对“风骨”的研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持与黄侃先生等 不同的看法舒直先生在《略说刘勰的“风骨”论》中认为: “风是富有情绪色彩的语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骨指文 章有正确的思想内容骨为志,即情志"[8] 这一观 点,与上述所举正相反刘永济先生认为:风以喻文之情 思,骨以喻文之事义廖仲安、刘国楹二先生共同撰写了《释“风骨”》 [9] 一文,影响颇大其对黄侃先生“骨是文辞”之说持反对意见,认为风骨是文章内在的人力 与骨干,都是内容的概念文辞时形式的概念风是作家发 自内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在 文章中的体现;骨是指精确可信、丰富坚实的典故、事实, 是合乎经义、端正得体的观点、思想在文章中的体现简 而言之,风是情志,骨是事义寇效信先生认为:“风”有 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作家刚健骏爽之气;二是指风与时 代紧密联系;三是风是教化和感染作用的本质骨”主 要是指对文章辞语的美学要求,只有经过锤炼而坚实遒劲, 骨硬有力的辞语才符合骨的要求[10]上述所举种种对“风骨”的释评,很明显存在的分歧较 大。

应该说这些观点既有所长,亦存在不足之处从《文心 雕龙》严密的体系看,刘勰提出“风骨” 一词,并以之命 名独立篇章,其理论容量是很大的但是与此同时,这一术 语本是一个比喻,用形象的比喻去揭示一个概括极为丰富的 理论命题,这就需要我们用全面科学的观点对它进行分析 与阐释下文将试图从《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出发,进一 步揭示“风骨”这一术语的内涵,以便更好地了解刘勰的文 学思想二、“风骨”释义“风骨的概念是形象的,有所本的,因此有迹可 寻,但它又是抽象的 [11] “风骨”究竟是什么,刘 勰并没有正面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只能从“风骨”所比 譬的意义中去理解从 方法上说,我们对“风骨”的考释 不能就《风骨》篇谈“风骨”,还应联系刘勰《文心雕龙》 整个体系来进行考察《文心雕龙》中《风骨》篇是居于《神思》篇与《体性》 篇之后的刘勰作这样的安排不是偶然的《文心》上篇从 史的角度考察了各种文体的特征和流变,在此基础上,下篇 主要是总结创作规律,刘勰以《神思》开篇,正是文学从 普泛的学术文章中独立出来以后,抓住文学思维特征这个关 键问题,揭示了文学独立的本质 [12]围绕创作活动 的具体进程,刘勰在探讨了文学创作思维活动的特征之后, 便以“体性”命名开始深入探讨文学创作规律。

神思”, 作为作家创作思维的特征,这是共同的、普遍的,但创作本 身又是千差万别、因人因体而异的,这是因为构成作品的情 与体是变幻无穷的这个“体”,就指风格《神思》篇末曾 讲到:“情数诡杂,体变迁贸"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非常复 杂,因而风格上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 “刘勰 认为艺术构思中许多细微曲折的地方,是言所不追的 [13]但作家的艺术风格虽然变化无穷,其基本情况还是 可以探讨的《体性》篇是从“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的创作过程来探讨风格形成 的又说:“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 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体性》篇实际重在论“性”,所谓“贾生俊 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尔而辞溢,……安仁 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在刘勰 看来,风格形成的内核是作家的情志、情理、情性,作家有 什么样的情志情理,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格,“文如其人”, 刘勰的主张与此类似既然情志情理是形成作家风格的内在的决定因素,并不 是任何情志情理都可以形成良好的风格,应对其有一定的规 范在刘勰看来,作家的情志情理必然通过作品的情和辞表 现出来。

这样,他对作家情志的规范就落实到作品构成的这 两个主要部分上,“风骨”正是对作品的情与辞提出的一种 美学要求,《风骨》篇的旨归就在于此上文从《文心》的结构上,即《神思》一一《体性》一 —《风骨》的纵的发展线索明确了《风骨》篇在《文心》体 系中的位置,指出“风骨”正是对文学创作中作品的情与辞 提出的一种美学要求而对它的释义再以《风骨》篇为主, 从理论发展的横的联系方面进行探讨,进一步明确其内涵指 向《风骨》篇开宗明义:“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 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悟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 铺辞,莫先于骨这是刘勰对“风骨”实质最明确的提示: “风”是对“情”提出的美学要求,“骨”是对“辞”提出的 美学要求,“风骨”正是对作品整体的美学规范转贴于论文联盟http:// 《风骨》篇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从创作过程强调风骨作为文章内在生命力和骨干的 特点和重要性,他继承和发扬了曹丕“文以气为主"的主 张,强调风骨而又归之于作家务必首先充实内在的“气”, “务盈守气”的意义正在于“刚健既实,辉光乃新”五色 兼备的山鸡却只有百步的活动余地,骨劲气猛的雄鹰却能高 飞摩天,刘勰用这个比喻告诫当时的作家:决定创作成败的 是风骨,只有加强风骨,使作品保持内在的充沛活力,才有 锤字振采,结响负声的天地。

又言:“若骨乏采,则鹫集翰 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由此可见,所谓风是对文章 情志方面的美学要求,骨是对文章言辞方面的美学要求,都 是从文章内质方面来规定的在此范围内探讨风骨的具体涵 义先说“风”首先根据刘勰自己提供的线索,追朔到诗 歌的六义说在《毛诗序》中,“风”也是一个比拟词:“风, 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一一上以风化下,下以 风刺上,主文而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这是用“风”来概括诗歌的教化作用的,肯定了诗歌具有普 遍的打动人感动人的力量又言“风”是“化感之本源,志气 之符契”,这比《毛诗序》的含义更为丰富志是作家的主 观情怀,气则偏重于作家的气质个性,都属于作家主观精神 面貌的范畴;这样,刘勰就把诗歌的教育风化作用与作家 的志气联系起来了,作家主观的志与气决定着诗歌的这种风 化作用其次,什么样的情志才能具备感人的“风力",使 作品产生风化作用?《风骨》篇中又提到“风”对“情”的 美学规范的内容文章中说到“风”的地方有六处:“悟 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这是把 情与风的关系比之为形与气的关系,没有气的形是没有生命 的,没有风的情是不足道的;“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是说“意气骏爽”才能产生有风 之情,把这样的情抒发出来必然表现出一种显豁明朗的感情 力量;“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是从反面说 明同一个意思:作家缺乏刚健的志气,枯寂无力,作品必然 是无风的,而无风的情是不能打动人感化人的;“相如赋仙, 气号凌云,一一乃其风力遒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