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概论Ø 参考书: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 中央民 族学院出版社 1990年Ø美国 C.恩伯 M.恩伯著 杜杉杉译: 文化的 变异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Ø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 文物出版社 1996 年 最近再版 ØC.A.托卡列夫著 汤正方译:外国民族学 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Ø Ø第一章 绪论Ø第一节 名称与定义Ø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 ,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 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它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 Ø苏联学者勃罗姆列依 “民族学是一门以研究世 界民族为对象的学科”Ø“民族学这一概念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在 20世纪里,民族学是指有关记载下来的古代 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Ø民族学研究中所使用的文化的概念,包含三方 面的内容:一是处于表层的物质文化,二是处 于深层的精神文化,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制度 文化(也有学者将文化分为物质、心理、制度 三个层面)第二节 学科的形成及资料积累民族学形成的两个原因: 1、对不同文化的关注,对人类文化 发展的关注 ; 2、 殖民政策的需要。
两个标志: 1、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 立了专门从事民族学研究的组织 ,并有组织 的开展研究工作 2、1874年由伦敦 “不列颠科学进步协会”出版《 人类学的记录和询问》一书 Ø民族学研究的基本资料:Ø1.民族学调查报告;这其中还分专业工作者的 工作成果和非专业人士的成果两部分,后者包 括游记、旅行记、考察报告等等在使用时, 要注意区分两者的科学性,不能一视同仁Ø2.历史文献资料;这其中包括正史、方志、少 数民族文字记载的史料、神话传说等等一切与 民族有关的文献记载Ø3.博物馆的收藏Ø第三节 中国的民族学研究Ø殷墟卜辞、金文中的零星记载;Ø尚书、山海经等先秦古籍中的片段记载;Ø史记中始有系统的记录,匈奴列传、西南夷列 传开创了为各族做传的先例;Ø专门的民族学资料,如禹贡、水经注、吴越春 秋、华阳国志,佛国记、大唐西域记Ø1903年林纾、魏易将英人罗维(R.H.Lowie) 的译著Ethnography(原为德国人哈伯兰【 M.Haberlandt】所著)译为《民种学》; 1904年蒋智由在《新民从报》上发表《中国 人种学考》,这个“人种学”即是Ethnography ;1916年孙学悟著《人类学记略》一文,将 此英文译作“人类学”。
Ø1926年,蔡元培发表《说民族学》一文,才 第一次将这门学科的名称译作“民族学”,并给 它下了这样的定义:“民族学是一种考察各民 族的文化而从事于记录和比较的学问 Ø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费孝通在 广西大瑶山的调查《盘村瑶族》、林耀华凉山 彝家等 Ø解放后,中国学者将俄文的Зтнография译为 民族学,学术界才统称民族学 Ø(凌纯声:1902-1981,当代民族学家,早年 就学于中央大学,后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师从 人类学家M.莫斯,研习人类学与民族学,获 博士学位20世纪30—40年代,先后调查过 赫哲族、湘西苗族、浙江畲族、云南彝族,均 有专著问世,《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934 、《湘西苗族调查报告》1948,研究范围和 运用资料都逐步扩大,能将考古、民族、历史 、民俗学的资料兼收并用Ø林耀华:1910—2000,当代民族学家、人类 学家和社会学家,1935年燕京大学获硕士学 位,40年获哈佛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 撰写的《金翼》一书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 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与变迁,该书在 伦敦出版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 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做了缜密的 考察,《凉山彝家》在美国出版,是中国学者 对凉山地区彝族进行系统调查与研究的早期著 作之一。
Ø费孝通1910—2005,当代社会学家、人类学 家、民族学家,早年学医,后转入燕京大学社 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入清化,在社会学 及人类学系读研究生,1936年底入英国伦敦 经济政治学院在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学习社会 学、人类学,并根据农村调查的资料完成了博 士论文《江村经济》,1938年获博士学位Ø《民族问题五种丛书》:Ø由国家民委主持编纂,分别为:Ø《中国少数民 族》Ø《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Ø《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Ø《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Ø《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Ø 《民族研究》、《民族译丛》、Ø不定期出版的《民族学研究》 Ø 第四节 研究方法Ø实地调查方法在西方民族学中,实地调查也 被称作“田野工作”(Anthropological Field Work)这种方法,是民族学的传统方法, 它是以直接观察和实地调查了解作为工作内容 的,通过直接观察、个别访问等方式获取第一 手资料Ø 民族志: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的记述 民族志可以为我们提供特定民族群体的基本 情况 Ø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目次Ø序言 一、东北的古代民族与赫哲族 (一)通古斯非东胡民族 (二)通古斯为东夷的一种 (三)东北各民族名称的起源 (四)赫哲与Geldi名称的来源 (五)中国文献中记录的来源 (六)现代的赫哲族及其地理 的分布 二、赫哲的文化 (一)物质生活 1、饮食 2、衣服 3、……(二)精神生活 1、宗教 2、歌舞 3、音乐 4、…… (三)家庭生活 1、氏族 2、政治和法律 3、战争和贸易 (四)社会生活 三、赫哲的语言Ø附录 赫哲故事Ø第五节 关于民族考古学问题Ø美国学者、1900年 Ø“民族考古学是指考古学家为达到考古学解释 的目的,深入到现代社会中,研究物质文化的 变异以及这种变异与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相 互关系。
Ø1.民族学在考古学中的运用 Ø 2.从考古学角度进行新的民族学调查研究Ø3.利用民族学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Ø 第二章 语言与民族第一节 语言和民族 1、共同的语言是形成民族内聚力的基础或前提 (内聚力:指民族感和民族的排他性) 2、语言是民族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 3、语言是民族特征中最稳定、变化最慢的 Ø第二节 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 1、通过现代语言中保留的古代语言的遗迹来探 讨古代文化史的内容; 2、通过语言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某些民族的接 近程度; 3、通过语言的分布、扩散及互相借用的过程, 来推论历史上民族的迁徙、接触和文化交往情 况 4、通过语言发达程度的比较(求索语言从萌芽 到成熟、从原始记事手段到文字发明的具体过 程)来印证原始文化的发展历史 Ø第三节 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 1、音位记音法 2、词义分析法 ①、词的多重含义②、复合词的构造及其涵义(构造主要指词 的搭配顺序、方式) ③、亲属称谓外延④、借词 ⑤、词汇系统构造特点 3、同源词比较法 4、词源考证法 Ø 第三章 民族学流派 Ø理论取向(Orientation) 第一节 古典进化论学派德国的阿道夫.巴斯蒂安是进化学派的先驱。
学派的代表人物: 美国的摩尔根(L.H.Morgan)、 瑞士的巴霍芬(J.J.Bachofen)、 英国的泰勒(E.B.Tylor)、斯宾塞、弗雷则( J.G.Frazer)、拉伯克、麦克伦南( J.F.Mclennan)等 Ø进化论学派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生、 发展过程和原因普遍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具 有和生物进化相同的特征体现了从低级向高级 的不断进步过程 Ø泰勒 “残余”或“遗存”survival Ø蒙昧、野蛮、文明:英国学者弗格森 18世纪 《论调查制度发展的一个方法》(1888-1889 ) Ø代表作《人类古代史研究》、《原始文化》( 1871) Ø弗雷泽(James Frazer) 《金枝》 Ø摩尔根(Hrnry Lewis Morgan1818-1881) Ø《古代社会 》 (1887)Ø《人类家庭的血亲与姻亲系统》 (1871)Ø《易洛魁联盟》、《美洲土著居民的住房和居 住生活》Ø第二节传播学派传播学派把不同文化中的相似因素作为自己 的研究焦点,认为不同文化中的相似现象都是 传播的结果,文化的传播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 力,文化传播的过程,也就是“文化历史”的基 本内容。
传播学派的关注的,就是在不同文化 中间存在的相同文化因素的传播过程 Ø传播学派的三个分支学派:Ø以格雷布内尔(R.F.Graebner)为代表的科 隆学派;Ø以施密特为代表的天主教传教士学派;Ø以史密斯为代表的极端传播学派Ø文化圈 由科隆学派的代表人物格雷布内尔首 先提出是一个表示文化分布空间范围的概念 ,文化圈是由具有相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 民族组成文化圈的核心是相似的物质文化和 精神文化Ø文化层:文化层是由不同的文化圈重叠而构成 的, 用来表示文化存在的时间Ø施密特(W.Schmidt,1868-1954 ) ,奥地 利民族学家、语言学家,天主教神甫创办传 教士民族学博物馆,维也纳学派代表人物代 表作《亚洲最古的文化圈》、《比较宗教史》 均有中译本连续标准:是指在两处相隔较远或并不连接的 地方,假如在其中间地区发现相同或相似的文 化因素,即使这些文化因素不一定明显或完整 ,仍可以推测这两地过去曾有过文化联系Ø亲缘关系程度标准:这是一个进行文化间亲疏 关系比较时使用的概念,它是以文化因素在形 式方面的类似程度和数量上的相似点的多少为 标准,来衡量两处文化是否存在亲缘关系及这 种亲缘关系的紧密程度,形式在这里指某一类 文化因素,如房屋、工具,数量则指两种文化 相似因素的总和。
Ø第三节 历史学派Ø 代表人物:博厄斯(Franz Boas 1858-1942 ,鲍亚士) Ø历史学派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证论,他们把用 民族学调查资料来重新恢复某个民族的历史发 展面貌作为民族学研究的目的在方法上,强 调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记录历史学派认为, 只有具体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只有具体的历史 的东西才是可靠的历史只能对各个事实和现 象作经验描述,不应有任何抽象推理 Ø文化相似性的分类:文化特质(Culture trait):文化可以被分解的 最小单位;Ø文化丛(Culture complex):文化特质的集 合;Ø文化区:文化丛的分布范围Ø文化中心:指一个文化区内表现其文化特征最 浓厚的地区(即标准文化特质最多的地方);Ø文化边区:指远离文化中心、文化特征较为淡 薄的边缘地区Ø历史学派的代表作有博厄斯《原始人的心理》 1911、《人类学和现代生活》1928-1938;克 罗伯的《人类学》1923、《超有机论》;罗 维《原始社会》(亦译为初民社会)1920、 《文化和民族学》;哥登卫塞的《早期文明》 1922;威斯勒的《社会人类学导论》1929 Ø第四节 功能学派 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K.Malinowski 1884- 1942) 《西太平洋的探险队》(1922) 拉德克利夫.布郎(A.R.Radcliffe-Brown 1881-1955) 《安达曼岛人》(1922) 功能学派理论的核心,是关于文化的完整性的观点。
功能学派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 、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 要的作用,即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中的每一个 都与其他现象互相联系、互相作用,都是整体中不 可分的一部分 Ø功能学派的主要代表作还有马林诺夫斯基的《 科学的文化理论》(1944,中译本名‘文化论’ );《蛮族社会的犯罪与风俗》,1926;《 两性社会学》1927;《巫术、科学、宗教与 神话》等布朗的《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1952年Ø吴文藻 社区研究派 第五节 新进化学派(Neo-evolutiona-list)怀特(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