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干支纪年 作者高俊信据古文献记载,我国轩辕黄帝时期始作甲子 “帝命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柄(即斗杓,东北第七星也)所建,《史记▪天官书》:摄提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始作甲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谓之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谓之枝,干支相配以名日,而定之以纳音干支相配,六十年一个周期,俗称“六十花甲子”,用以纪年、月、日、时,记生肖、记书目、记序号等本帖只向同好介绍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用以纪年始于黄帝元载——甲子具体体现在黄帝历中,黄帝历用天干地支以及帝王世系表纪年,是大中华文化圈内特有的纪年方式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发布《改历改元通电》,其中提到:“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于是宣布将黄帝纪元4609年(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但与黄帝纪年同用孙中山先生所公布的4609年由三部分组成:一为上古史(以下简称五帝)积年与夏、商、西周元年至厉王末年公元前828年积年之和、二是周宣王元年至公元前1年的827年、三是公元后的1912年如果用4609年减去1912,说明黄帝元载是公元前2697年。
世人为标注关于夏、商、周的具体纪年作了多年持续探索 摆在我们面前的数据是:夏始年为约前2070年商始年是约前1600年,还有前1748年、前1710年、前1618年、前1582年等西周元年是前1046年,还有另外的43种说法 上述三个年份在教科书中被写作:夏(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关于武王克殷的年份现今有40多种说法分别是:公元前1130年(林春溥)、前1127年(谢元震)、前1123年(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引)、前1122年(吴其昌、吕振羽、岛邦男)、前1118年(成家彻郎)、前1117年、前1116年、前1112年(刘朝阳)、前1111年(董作宾、严一萍、郑天杰)、前1106年(张汝舟、张闻玉)、前1105年(马承源)、前1102年(黎东方)、前1093年(葛真)、前1088年(水野清一)、前1087年(白川静)、前1078年、前1076年(丁马肃)、前1075年(唐兰)、前1071年(李仲操)、前1070年(张政火良)、前1067年、前1066年(范文谰、新城新藏)、前1065年(哈特纳、白光琦)、前1063年(山田统)、前1059年(彭瓜失钧)、前1057年(张钰哲、张培瑜)、前1055年(章鸿钊、荣梦源)、前1051年(高木森、姜文奎)、前1050年(叶慈)、前1049年(王保德)、前1047年、前1046年(班大为、刘次阮)、前1045年(倪德卫、夏含夷、周法高、赵光贤)、前1044年(李丕基)、前1041年(吉德炜)、前1040年(周文康)、前1039年(何幼琦、还有程奉献忠)、前1030年(丁山、方善柱、周流溪)、前1029年(黄宝权、陈华新说)、前1027年(梁启超、郭沫若、雷海宗、莫非斯、高本汉、陈梦家、屈万里、何炳木隶)、前1025年(劳干)、前1024年(平势隆郎)、前1018年(周法高)。
众说纷纭,孰是孰非?历史课教学如何向学生解读?关乎优秀文化的传承其实中华五千年文明早已翔载史册,古人说“今世所传,自黄帝以来迄共和以前纪年,备书甲子,无一阙疑,一若二千年间相系而下,绝无所疑者”(见《帝王世纪•续补序》[晋] 皇甫谧撰,陆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10.1版,第70页 但都是用干支纪年权威古文献对夏始年记载是:“夏禹元岁丙子 商始年是:“商汤十有八祀乙未,王即位于亳,国号商 西周元年:“周武王十三年己卯,武王克殷,天下宗周公元前2070年是丙子年吗?前1600年是乙未年吗?前1046年是己卯年吗?不求甚解的“阶段性”时期,世人这样理解已成为常态近日,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对做好未来5年的传承发展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前提是摸清文化家底,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持续推进,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在古文献中,干支纪年随处可见见于通鉴类编年史,见于州府县志,见于《家谱》 《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马端临(1254—1324)字贵与,江西乐平人,在其34岁左右时,即开始其著书工作。
而《文献通考》的编写用时20余年 《文献通考》全书分为24门,348卷书的内容起自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该书的第一个特点本书唐代以前的部分以《通典》为基础,加以适当的补充中唐以后则是马端临广收博采的结果,尤其是宋代部分,当时《宋史》尚未成书,而马氏所见到的宋代史料最丰富,所以其所收之材料多有为《宋史》所无《文献通考 ▪帝系考》卷二五○,以极为精炼的文字记述了夏商周三代五十五位帝王的“嗣立”干支、在位年如《文献通考 ▪帝系考》卷二五○对夏朝十七王的记载: 夏禹,颛顼之孙、鲧之子,姓姒氏,名文命治水有功,舜使宅百揆年七十三,以丁巳岁受舜禅,即天子位,都平阳、安邑在位二十七年,癸未崩,寿百岁笔者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载:“丁巳命禹摄位并未即帝王位)”“丙子元岁,王即位,国号夏 启,禹子以甲申嗣位,九年壬辰崩 太康,启子以癸巳嗣位,二十九年辛酉,以盘游无度,为有穷后距於河,失邦而崩 仲康,太康子以壬戌嗣位,十三年甲戌崩 帝相,仲康子以乙亥嗣位,二十八年壬寅,为羿所弑寒浞杀羿并灭相,相之臣靡逃於有鬲氏,相之后还于有仍氏,生少康至四十一年壬午,靡自有鬲氏灭寒浞而立少康。
少康,相子以壬午灭寒浞嗣立,二十二年(按;二十一年 帝杼,少康子以甲辰嗣立,十七年庚申崩 帝槐,杼子以辛酉嗣立,二十六年丙戌崩 帝芒,槐子以丁亥嗣立,十八年甲辰崩 帝泄,芒子以乙巳嗣立,十六年庚申崩 帝不降,泄子以辛酉嗣立,五十九年己未崩 帝扃,不降子以庚申嗣立,二十一年庚辰崩 帝廑,扃子以辛巳嗣立,二十一年辛丑崩 帝孔甲,廑子以壬寅嗣立,三十一年壬申崩 帝皋,孔甲子以癸酉嗣立,十一年癸未崩 帝发,皋子以甲申嗣立,十九年壬寅崩 帝履癸,是为桀,以癸卯嗣立,五十三年乙未,以失道为殷汤所伐,战於鸣条,师败,汤放之南巢,夏亡 对欠妥之处笔者作了按语 在《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中千载名相伊尹的生平是:“夏后皋八岁(年)庚辰四月初八日生于空桑;夏后癸(桀)三十七岁己卯耕于有莘;壬午后癸四十岁伊尹回到亳,建议汤起兵伐桀;汤崩传至太宗太甲,太甲元祀(年)戊申;二祀己酉;伊尹至商王沃丁戊子八祀卒其中用了六个夏商之交的干支纪年《文献通考》记载:帝皋,孔甲子以癸酉嗣立,十一年癸未崩帝发,皋子以甲申嗣立 《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中千载名相伊尹生于:“夏后皋八岁(年)庚辰四月初八 从中我们似乎发现了某些干支纪年的有序排列关系: 帝皋,夏代后数第三位帝王,癸酉(即位元年)嗣立,8年庚辰,十一年癸未。
帝发,皋子以甲申嗣立(即位) 排上述干支岁次: 癸酉 后皋 1√ 甲戌 2 乙亥 3 丙子 4 丁丑 5 戊寅 6 己卯 7 庚辰 8√ 伊尹四月初八生 辛巳 9 壬午 10 癸未 后皋 11√ 甲申 发 1 √癸酉 后皋 1√ 甲戌 2 乙亥 3 丙子 4 丁丑 5 戊寅 6 己卯 7 庚辰 8√ 伊尹四月初八生 辛巳 9 壬午 10 癸未 后皋 11√ 甲申 发 1 √ 四个“√”年份竟与文字记载相合帝皋癸酉(即位元年)嗣立,八年庚辰,十一年癸未帝发,皋子以甲申嗣立(即位元年) 神奇!于古代干支纪年之后标注相应的公元纪年已成为当今行文时尚所标注的纪年目前基本可分两类:一是公元前841年以后的标注大多是准确的如将:“明嘉靖戊申”标注为(1548年) 其二是对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标注大多是错误的 如对纣王墓的解说词:纣王墓起初为一方形土堆,墓前有巨碑一通,篆书“殷纣辛之墓”,今已不复存在后人于1987年重立新碑一通,上书“纣王之墓”四个大字墓冢周围草木葱茏,东有流水潺潺宛若玉带的淇水萦绕,西有秀气、玲珑的灵山相伴,整个墓区环境清新、风景宜人 纣王(前105年至前1046年),商朝最后一位帝王,在位时间长达30年之久。
因周朝开国君主称其为“纣王”,故后人称其为“商纣王”,纣王、子姓,名受或受德、谥号帝辛,定都成于沫,后改沫邑为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其“纣王(前105年至前1046年)”的生卒,前者应视为笔误,暂不讨论说商纣王卒于前1046年绝对是错的 牧野之战事发周武王十三年己卯“二月甲子朝”,“甲子夕,纣王自焚因前1046年不是己卯年,所以在“纣王(前105年至前1046年)”的“前1046年”前没有批注相应干支岁次鉴于历代典籍对夏、商、周三代的记载均以干支纪年,笔者简单介绍关于干支纪年的基本常识: 一 干支纪年普遍存在尾数定天干和余数定地支规律 因黄帝元载公元前2697年,是甲子年尾数为7,天干是甲公元前的纪年是自然数递减,十天干是有序循环,依干支纪年的天干可直接判断其公元前纪年的尾数,分别是: 天 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对应尾数:7 6 5 4 3 2 1 0 9 8 因2697÷12=224余9,该年地支是“子”,十二地支是有序循环,对应余数必递减: 地 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2的对应余数: 9 8 7 6 5 4 3 2 1 0 11 10(公元前1——11年尾数与余数相同) 如判断公元前2205年的干支:尾数是5,天干为“丙”;2205÷12=183余9,地支为“子”,公元前2205年是“丙子”年。
判断公元前1766年的干支:尾数是6,天干为“乙”;1766÷12=147余2,地支为“未”,公元前1766年是“乙未”年 推算公元后的干支纪年其对应尾数、余数规律如下: 天 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对应尾数: 4 5 6 7 8 9 0 1 2 3 地 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2对应余数:4 5 6 7 8 9 0 11 12 1 2 3 如判断1911年的干支:尾数1,天干是“辛”,将1911除以12,余数是3,地支是“亥”,1911年是辛亥年 干支纪年普遍存在的这一规律被称为“尾数定天干”“余数定地支”规律二 干支纪年相互共有加、减“60N”的互算规律 比如:在《历史纪年表》中公元前822年是己卯年,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所有己卯年均为“822+60N” 在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未知领域中,只有公元前882年、公元前942年、公元前1002年、公元前年1062、公元前年1122、公元前1182年等才是己卯年的必然选项三 每个干支纪年在公元纪年中蕴涵着的唯一特质规律 干支纪年在公元纪年中会自报身世 即将具体标注干支的公元纪年换算成黄帝纪年,再÷60,其商是该干支纪年在黄帝纪年中的前一循环周期数。
余数是该干支永恒不变的唯一序号(癸亥年无余数)比如:公元前1122年是己卯年,将其换算成黄帝纪年:2697-1122+1=1576年,结果显示公元前1122年是黄帝1576年 将1576÷60=26 余16 说明公元前1122年是黄帝纪年中唯一的第27个循环周期的己卯年,这一己卯在60花甲中的序号是16换言之公元前1122年是黄帝纪年中唯一的第26个循环周期后出现的第16个干支纪年——己卯年又如:公元1999年是己卯年,将其换算成黄帝纪年:2697+1999=4696年,公元1999年是黄帝4696年 将4696÷60=78 余16 说明公元1999年是黄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