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山中学教学导学案年级学科:七年级语文 主备人:曾含艳 审核人:禹宏辉课题:《饮酒》 课时:1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背诵,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重点)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难点)课堂活动设计: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今天我们就来品读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饮酒》一、自主学习1、学法指导:古诗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2、相关链接【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 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 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3、知识预习(1)解释下列词语:喧:吵闹的声音 相与:一起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2)初读诗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二、合作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听录音《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3)散读课文朗读指导: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明确: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明确:“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确: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明确: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4)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2、课文研讨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3.欣赏品味1)名句品味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2)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明确: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3、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1)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2)艺术特色: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3、本课小结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四、课后检测1、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4、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五、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