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析老子道德论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0.48KB
约12页
文档ID:219906807
试析老子道德论_第1页
1/12

试析老子道德论 王永智摘 要:老子道德论以道为核心,注重主体对道的理性自觉,遵道悟真,尔后由真而善,达于人生之最高境界老子道德论的根本在于主体(个人)生命的完善,生命价值的拥有及生命本身的长存;其功能在于揭示人生及世界万有之真实,而不注重为善而善的教化老子道德论对现代人及现代社会有重要裨益关键词:老子;道;道德论;素朴;以民为本:B223.1文献标志码:A:1002-7408(2011)09-0107-03在中国道德哲学的开创期,老子以道为核心,以宇宙万物之运转规律、生息法则和变化总枢为基础来推衍道德的基本内容其道德哲学的关键词为真老子、孔子相比较,老子道德论的独特之处在于:主体的道德实践必须建立在对道有理性自觉的基础上,遵道悟真,尔后才有“得”(德),即道德自觉,由真而善、而美,达于人生之最高境界老子道德论的汲取及实践对现代人及现代社会有重要意义一)在《老子》一书中,有几段话振聋发聩:“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十九章》)老子反对仁孝忠信、圣智礼义,是否就不要道德,走向了非道德主义一极呢?在此,有必要对老子道德的内涵作进一步的考察。

在《老子》一书中,道德一词没有被连用道”和“德”分别使用,其合成的意义既不同于西方历史上道德一词的最早含义(mores习俗),也不同于荀子最早合成使用的含义——“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在老子的思想中,道德的含义所指,就道而言:一指宇宙产生之本源,二指万物运动变化发展之规律道的这两层含义表明,道既是生化万物之总根,又是作用万物、规律万物之总源它融化深入到万物的所有方面万物之存在发展、运动变化莫不体现道之本根与道之规律——这是形而上之道,即真理的普遍含义如何将真理的普遍含义演变为特殊意义,将形而上之道推衍为形而下之道,让道在每一个具体特殊的存有上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实践并完成道之真谛与规律,老子提出了“德”德者得也,即得道之本真而实践之老子以体用而言道与德之关系,并明确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五十一章》)这种“二而一”的关系(陈鼓应语),使道与德在万事万物中都能体现出来换句话说,万事万物虽然呈现出各种形态,但其根本必须尊道而贵德在此,老子道德论的含义与孔子道德论的含义就有了明显的不同:1.孔子所言仁孝忠信、圣智礼义等道德的含义,反映的是人类现实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所应遵循的准则、规范,个人修身的内涵及所能达到的境界。

其范围所及在人类的世界——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应然”的依据及奋斗目标,就个人来说是指圣人的理想人格(尧舜禹等);就社会共同体来讲是指“大同”的理想世界(尧舜禹时期的社会)而老子所言的道德,其含义是宇宙万事万物之生成发展的总渊源、总规律、总准则其范围所及,不仅指人类世界(人类世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及于整个大千世界道德之总枢不仅奠基于人类世界“应该是什么”的价值理念(善与恶)之上,而且,更奠基在宇宙万物“是什么”的事实理念(真与假)之上道德不仅指人的道德,更指万物的道德,宇宙的道德2.孔子“圣人”的人格理想,“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其内容的标准不是“自在”的,而是“人为”的老子道与德的生活,其内在的依据是“自在”的,而非“人为”的;道德的标准是客观实在的,而非主观界定的3.孔子道德论以善为核心,仁义礼智、孝悌忠信是其基本内容,“三纲五常”是其实践层面合于“善”的生活是否就是合真理性、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生活?“善”是否有绝对的意义?老子的道德论以“道”为核心,合于道的生活即合于普遍性、规律性和真理性的生活它是宇宙存活发展之必然,人类社会及人性发展之必然在这个意义上,孔子道德论的关键词为“善”,而老子道德论的关键词为“真”。

正因为如此,在如何将道德引向人、人类社会的层面上,老子较之于孔子更注重人对道(真)的理性自觉,更注意将真理的普遍性、规律性引入人的生存理念之中、生活智慧之中即人首先要得道,尔后才会践德那么,人如何才能得道呢?首先,人得道的生活在于人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是什么,认识到域中四大之间的必然联系,认识到人是道、天地万物共有本源的一部分所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如果不首先在理性上确定人在“四大”之中居其一,人应效法地、天、道,那么,人的无限制的理性膨胀必然会使人走向超越万物,僭越地、天、道之法则的方面,那样的人不可能是得道之人,那样的生活不可能是得道之人的生活其次,如果人对自我有了正确的认识,人的“独一”的属人的原有的智慧将被剔除人与万物共有的属道的智慧将进入人的生命之中,生活之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二十章》)“食母”在于得道,“独”是在理性上确定了人与地、天、道的合一。

第三,得道意味着人必须自觉遵从道之规律,按道的运行法则而生存和发展所谓“知常曰明”《老子十六章》)“常”指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而“不知常,妄作,凶”如果进一步延伸则是:“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得道”、“殁身不殆”的结果在根本的意义上在于“知常”就主体来说,理性上的得道是道德生活的开始如何将形而上之道落实到人的生命活动及生活实践之中,完成“得(德)道”之本真生活,老子以其觉悟向世人揭示了道德生活的真谛二)老子认为,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在于“归根”,即向本源回归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十六章》)由此,人的体道生活之要旨在于向人的本性复归就个体而言,本根的复归即向人的婴儿状态复归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就人类社会而言,“归根”的意义在于:“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总体来说,归根的意义在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老子关于人及人类社会道德的生活准则及生活目的由此伸展开来1.素朴老子认为人的素朴的生活即是合于道的生活。

人与万物都是道本质之外现而道之本质在于自然而然,“道法自然”,其品质为素朴人法道,以归根之素朴本性处自然,处社会,立身做人,亦能成就最高尚之品德为此,现实社会中的人需要做的,不是要膨胀人的欲望,丰腴人的物质,骄奢人的体态,华丽人的语言,粉饰人的外衣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十二章》)那么,人如何做到素朴呢?老子以其体验向世人表明:“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六十七章》) “道”之广大落实到人的德性层面上即是持有“三宝”持“三宝”就能成道进德慈”,即宽容天地生万物,以其无限之宽容而成长了万物之无限生机人生处世,应法天地精神而包容一切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六十三章》) “俭”,即啬,吝啬,有而不尽用,含藏培蓄,根本在“重积德”只有积德才能无往不胜,长生久视不敢为天下先”,道之规律在于损有余而补不足,“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不自私的为天下人置身心于度外,置生死于度外,要“功遂”。

同样也要不自私的不居于天下人之前,不居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九章》) “成其私”,是就个人生命之保全而言,要遵道之规律,并非不为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这个意义上,“成其私”是彻底之大公,是人实现生命价值的最高精神之显现2.柔弱老子认为,道的作用之所以无穷无尽,是因为它的作用是柔弱的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道之柔弱在自然界和人的生命中得以显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在现实生活中,人实践柔弱之法则要坚持两大原则:一是无为无为即不妄为,不违反规律而作为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以其自在的规律而运行,不以人的意志而发生变化人要破坏事物自在的规律而逞一时之强盛,犹如拔苗助长般愚蠢人生之无为在于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在于小心谨慎,恒终如始,防患于未然这就叫“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刚强”二是不争老子认为,人要有“不争之德”《老子六十八章》)所谓不争之德,在于“利而不害”人之德亦重在给予,重在有利于他人、众人,而不应该与他人争名争利争”意味着人的功利价值的实现;而“不争”则意味着人的道德价值的实现那些只为自己,不顾他人及社会而作恶的强暴之徒,老子同当时众多人的观点一致,认为其不得好死,并且声明,他将以这样的事实作为施教的张本。

3.谦虚谦即谦下;虚即虚己老子认为谦下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处世之道老子对水有着特殊的喜好,除了它的柔弱不争之外,谦下还是其重要的品质特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人要像水那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当然,谦下的目的犹如江河之能为百谷王,在于圆满人的生命,成全人的精神因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九章》)人生之大患在于“满”满”意味着向相反方向之运转所以,人要随时随地在身心上将自己置于众人之下、之后,骄傲自满,其结果必然会身败名裂与谦下相连的还在于人要“和光同尘”人处世俗之中,如果不能将自我之身融入大众生活之中,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谦下”所以,老子要人“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五十六章》)进入到混沌之境地,进入到俗世社会现实生活之中;并能在这样的生活中保持谦下的心态,如“道冲”本身所做的那样这不仅是全生保身之道,也是践道达德之途何以谓虚?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虚与静相连归根曰静”,归根即虚、即无虚的意义在于它蕴含了无穷的张力,含育着无限创造力的因子。

那么,人如何才能做到虚己呢?老子认为:一是要降低人的欲望所谓“不欲以静”《老子三十七章》)人没有非分之欲念,自然会心态平和、安逸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人没有被欲念充塞支配,心态纯朴,空灵而玄远,如山谷般虚静,又蕴含着无穷无尽之生命本有上德若谷《老子四十一章》)人若能虚怀若谷,则自然会行道德于天下二是要知足人不知足就不知止,不知止就没有虚静可言,也就可能隐藏着对生命的危殆所谓“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所以,咎之过在于不知足,而知足则有生之安逸,生之满足和快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那么,人怎样才会知足呢?当人充分地了悟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之时;当人将生命价值看得高于财货价值;将生命本有看得超过虚名拥有之时;人就会自觉地珍惜生命、呵护生命如果人人都能珍视生命,将生命之本有视为重,将身外之虚名视为轻,天下自然会清正,民心自然会纯朴所以,谦虚是老子生命哲学的重要方面,它使人珍视生命,融身心于世间又超然于名利,在心灵境界上达到于与道合一而进入圆满的境地三)老子道德论注重人的生命本身的道德价值,注重将道德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