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放管服改革调研报告:《强化承接能力 推动乡村公共服务“一门式”办理》乡镇(街道)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设置中最基层的一级地方政权组织,在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公共服务事项下放后,基层尤其是乡镇(街道)、村(社区)能否具备承接能力,是“放管服”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关系到改革的落地落实,关系到人民群众享受改革成果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为此,课题组通过深入部分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调研座谈,对乡镇承载能力建设进行了细致调研 一、当前推动乡村公共服务“一门式”办理面临的现实难题 最近一轮县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各乡镇(街道)通过规范内设机构、整合事业站所,理顺了职责关系,进一步明确划分了区域性服务机构和便民服务中心的管理权限和服务职能然而随着乡村公共服务“一门式”办理的全面推开,乡村两级所面临的承接能力不足等现实难题也日益凸显 1.增项不增员,“忙不赢”当前,区里通过委托下放、直接下放、业务下沉三种方式,将新增的22项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下放到基层政务服务平台集中办理,下放的数量和力度都是空前的然而,乡村两级政务服务平台原有的工作人员数量并未增加,大部分乡镇(街道)是依靠现有工作人员仓促接手,村(社)人员紧缺现象更为严重,多数窗口人员身兼数职,难以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
特别是上级对于基层监管执法力量的配备,基本都难以满足一个乡镇(街道)日常监管执法的需要,在力量和质量上都显得捉襟见肘 2.简政不放权,“跑不动”部分与民生相关的事项仍然存在“一条腿走路”的问题比如,低保户、五保户的的审核申办工作,在乡镇(街道)可以受理,但相关佐证资料却要递交区级相关部门审批这种一半环节在基层、一半环节在上级的受理方式,虽然减少了群众跑路的现象,但往往让基层干部疲于往返有时因为工作时间要到区级相关部门递交资料,政务大厅窗口位置又无人值守,给群众办事也带来了诸多不便 3.智能不高效,“办不快”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各类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成为主流但由于一切都还是从无到有,特别是一些智慧操作系统后台建设还不完善,每当业务量比较大,或全区各单位集中办理相关业务的时间段,速度就会变得非常慢加上一些办事人员本身对于电脑就不太专业,又缺少专业的技术指导,使得办事人员在多种业务交织下身心疲惫同时,由于没有实现多网合一,当前还有部分事项的办理需要多途上传审核资料,从而导致办事效率难以提升 4.加压不投入,“受不起”公共服务“一门式”办理的推进,目前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各乡镇(街道)的部分村(社)已经进入以点带面阶段,即将全面推开,从门头牌、功能室的设置,到各种设备的配备,都需要资金的投入。
对于条件较好的城市社区而言,还勉强能够负担,但对于个别条件稍差的村(社)来说,保运转都存在困难,资金缺口更是没有来源以镇德桥镇刘家桥村为例,2000多人的中等村,村干部7人,年收入23.7万元,仅村干部一年的工资就需要24.6万元,还不算其他支出,资金缺口就已经较大了,更难以负担其他资金投入 二、关于增强基层承载能力的建议 针对当前基层推动公共服务“一门式”办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建议如下: 1.引进人才,建强队伍进一步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让更多年轻干部、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干部队伍中来,增加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定期对基层干部进行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真正建立与基层干部职责相适应的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设置考核指标,真正做到考重点、考关键,切实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2.统筹谋划,分类施策把准下放节奏,量体裁衣、循序渐进,针对下放速度过快、下放不彻底的问题,建议对下放事项进一步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对于就业保障、居民医保等变更相对灵活的民生事项,尽可能实现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结;对于行政审批、监管之类的权力,要应减尽减,从源头上减少审批事项的总量。
3.数据整合,信息共享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统一部署,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政务服务“一门式”办理建立健全政府服务大数据库,以居民身份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作为自然人、法人申办事项的唯一标识,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实现各类数据无缝连接和“一次登录、一网受理、全网通办”;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各系统、各环节、各时段政务服务数据互联互通,减少中专、重复环节,降低行政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4.加大投入,强化保障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基本财力保障体制,加大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帮助财政困难乡镇弥补财力缺口,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力度,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和能力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