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利润最大化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摘要:在西方经济社会,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之争自上个世纪20、30 年代开始延续至今,随着争论的深入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创立、传播和实 践,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逐步为人们所接受、认同和支持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中国,国有企业与社会责任有着与生俱来的关系,计划经济时代 尤其突出,国有企业办社会曾经是中国经济社会的特色,也成为国有企业 缺乏竞争力的原因和问题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发展中国特色市场 经济的过程中,企业对利润目标的追求更加明确,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 担仍然应该继续,而且,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和谐社会目标的追求,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有了新的内涵其实,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现代企业追 求利润的过程也是履行其社会责任的过程利润目标最能反映企业的本质, 追求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获取利润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存在的根本 目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有企业,追求利润与承担相应的企 业社会责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要实现这种对立统一,我们必须清晰地界 定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认清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和重要性, 建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保证体系,要让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到这 个保证体系中来,实现体系的有效运行,达成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
关键词:利润最大化;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摘要 I目录 11—、企业利润与企业责任之争 1(—)国外研究 1(-)国内研究 2二、 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4(―)利润最大化的含义 4(-)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4(三)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含义 6(四) 利益相关者理论 7三、 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8(-)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 9(二) 讨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 10(三)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11(四) 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11四、 利润最大化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13(-)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冲突 13(―)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统一 14(三)国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与社会责任 14五、 利润最大化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16(一)加强法制建设与政府引导 16(二) 提高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17(三) 建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评估考核体系 18(四) 强化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 18(五) 将国有企业反腐倡廉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机统一•••• 19结论 21参考文献 22致谢 23浅议利润最大化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一、企业利润与企业责任之争(―)国外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现代“企 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 i a I Respons i b i I i ty, CSR)这一概念,最 早由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don)于1924年提出,他将企业社会责 任与其经营者满足企业内外各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认为CSR内含有道德 因素。
20世纪30年代,围绕CSR展开的“贝利-多德(Berle-Dodd)论战” 开创了CSR理论研究的先河,这场论战的本质在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 任,最终以多德获胜(即企业负有社会责任)而告一段落,但CSR并没有 因此获得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在CSR反对者中,先后有20世纪50年代末哈 佛大学的莱维特(Levitt)、哈耶克(Hayek)和波斯纳(Posner);继而 有20世纪60年代初“贝利一曼恩(Manne)之争”;其中最为激烈的要数诺 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 Iton Friedman),他从多个角 度论证了企业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认为经营者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非 法处置股东资产的行为,违背了作为代理人应尽可能多地为股东追求利润 的义务;企业是股东、雇员、管理者、消费者、原材料供应者、当地社区 等多方当事人合作的结果,各类利害关系人都依照合同通过不同方式从企 业获得收益,扣除这些支出后的剩余,就应为股东所有的利润如果让企 业承担社会责任,必将打破这种建立在经济自由之上的和谐秩序,并最终 引起社会的混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追求所谓普遍社会利益的做法,意 味着企业管理者以某种非着眼于企业最大利益的方式行事,会在实践中产 生严重弊端;企业管理者并非解决社会问题的能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 但不能妥善地解决社会矛盾,企业管理者本身也将遭到股东、消费者和员 工的抛弃。
波斯纳认为,企业的唯一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企业承担社会责 任会造成多种危害,一是既想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又想改良社会的经理最 终可能一事无成;二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会在很大程度上以提高产 品价格的形式转嫁到消费者,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而且企业最终也 会被市场淘汰;三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降低股东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能 力,相反企业利润最大化可以增加股东财富,股东可以用这些财富来承担 社会责任但在反对声中倡导和支持CSR的学者逐渐增多,其中有美国管 理学家安德鲁斯、现代管理大师彼特•德鲁克(Peter Drucker)、英国的 希克(Sheikh)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提出、发展于 20世纪70年代并于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潮的利益相关者理论1984年,弗 里曼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回答了企业经营活动应该对谁承担社会责任的问 题即CSR管理的对象及相关责任,从而为CSR奠定了理论基础不但如此, 曼恩和弗里德曼最后也转而公开表现出对CSR—定程度的接受,特别是弗里 德曼于20世纪80年代末修正了其以前的观点,提出企业利润最大化可以与 企业社会责任和谐共存到20世纪90年代,众多学者和企业对CSR趋于认 同和支持,20世纪90年代末期,CSR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二)国内研究20世纪90年代,CSR进入我国学术界视野,近年来这一课题的研究 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但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多数是 论证了 CSR的必要性,或者结合对SA8000社会道德责任标准的评价及我 国的对策展开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肯定CSR但也有学者对CSR持有异议,如张维迎教授在论述公司治理时指出,企业 为股东服务不可能尽善尽美,但至少是一个可操作的概念要求经理为所 有的利益相关者服务也可能导致经理不为任何人服务,最终吃亏的还是工 人阶级企业利润最大化观点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根深蒂固,西方许多经济 学家都是以利润最大化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业绩的但随着 CSR观念的兴起,利润最大化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甚至造成企业羞于提及 利润的社会局面连篇累牍的正面宣传和口诛笔伐的反面批判,已经严重 误导了社会对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之认识笔者认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下,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属全民所有,在合法的前提 下努力追求企业利润的同时,应该承担相应的CSR,实现追求企业利润最 大化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立统一。
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一) 利润最大化的含义利润是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包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收益是企业 出卖产品得到的收入,既包括成本也包括利润,它等于产品的价格乘以出 卖产品数量总收益是出卖一定数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平均收益是 出卖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入,当每单位产品设定为1时,平均收益就等于 价格边际收益是每多卖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当我们说总产量、平 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时,是用实物单位来衡量产品数量的当我们说总收益、 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时,是用货币单位来衡量产品数量的这两种说法在 本质上是相同的 衡量的东西相同,所根据的衡量单位不同经济学上的利润最大化的标准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当企业生产 的产品使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时,这时的产量就实现了企业利润最大 化这是根据企业的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同时也是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 的规律在现实中,也有许多企业家并不了解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也并没有 刻意追求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相等但如果分析那些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的企业的资料,一定会发现这些企业自觉或者恰好遵循了这一规律无论 你是否知道规律的存在,它总是在起作用,了解这些规律则有利于我们自 觉地按规律办事,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二) 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总要使自己的产量保持在平均成本最低,即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相等时的产量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企业每增加一单位产品并不影响 价格,平均收益也等于边际收益由此可以得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边 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也就是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竞争的结果是利润 最大化时的利润为零,这时说的利润是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为零,会计利 润不为零在完全竞争时,企业所赚取的是补偿机会成本的会计利润但是,在现实中,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是少的,普遍的情况是竞争与垄断的不同程度结合,但在这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里,企业总具有不同 的垄断势力,即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因此,这就可以引起企业通过产量控 制或创新来使企业平均成本低于市场价格,从而获得利润事实上,追求利润最大化只是一个原则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实际运用时会有所不同有的企业会追求利润率最大化,有的企业会追求利润量最大化;有的企业更偏重短期利润最大化,有的企业会为了长期利润最 大化而改变短期的好处这些不同的财务目标既取决于企业自己的目的, 尤其是企业决策者的偏好,也取决于它所处的市场环境对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来讲,利润目标最能反映企业的本性,企业 追求利润是避免淘汰、维系生存和寻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存在的根 本目的,是企业行为的“原动力”。
我们不能以利润目标的某些负面影响 或其他理由而否定企业正常的利润追求当然,“利润最大化”并不一定 要涵盖所有企业、所有时期的目标追求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和不同时期 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财务目标,保持财务目标的多元化、层次化,是一 种客观必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市场经济模式逐渐确立,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开放经济唤醒了竞争者的趋利动机同时, 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得到了正常确认国家把利润作为考核国有企业经营情 况的首要指标,把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企业利润的多少紧密联系在一起,企 业不得不关心市场、关心利润,这使得“利润最大化”逐渐成为企业财务 管理的主要目标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企业选择不同的财务 目标,是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不同性质、体制的企 业,在选择财务目标的高低和侧重也会有所不同财务目标的选择遵循着 本身的规律性,每个企业都要根据变化着的经济形势,根据自身发展规律 和发展特点,适当地制订、修正或更新自己的财务管理目标,以适应市场 经济的需要,保证企业的生存发展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含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经营目标在财务上的集中和概括,是企业一 切理财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成功 的前提,只有有了明确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工作才有明确的方 向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确定财务管理目标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含义,主要观点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 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这财务管理目标是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形成 的,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利润最大化,即假定在企业的预期投资收益确定后,财务管理行为将 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但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经营者必须协调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而且,以利润最大化作为 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造成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导致企 业的短期行为,忽视人才培养、产品开发、生产安全、技术进步及社会责 任等,忽视远期投资,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