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安全现状观察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众多家长关注的热点,这类活动既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伴随的风险也构成了幼儿教育中亟待应对的挑战据教育部相关调研,户外活动意外占幼儿园安全事件的 35% 以上,这些意外多与场地设施、人员管理、幼儿自身状态等因素相关部分幼儿园存在生均活动面积不足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民办园因场地限制,生均户外活动面积甚至低于 2 平方米,远未达到《幼儿园建设标准》中规定的人均不低于 4 平方米的要求,场地布局局促导致不同活动区域的干扰明显,跑步区与器材区距离过近,幼儿奔跑时易撞上正在使用器材的同伴塑胶跑道因使用年限过长出现开裂,裂缝宽度最大可达 3 厘米,幼儿奔跑时鞋底易卡在缝隙中导致摔倒;草地因长期踩踏出现坑洼,最深凹陷处约 5 厘米,雨天后积水形成小水洼,幼儿踩水时易滑倒大型玩具如滑梯连接处的螺丝松动现象普遍,部分秋千绳索表面磨损严重,露出内部的钢丝,幼儿抓握时可能被钢丝划伤手掌;小型器材如皮球因充气不足出现变形,积木边缘因碰撞产生开裂,部分木质积木甚至出现毛刺,幼儿触摸时易扎伤手指还有的园所种植区为追求观赏性,种植了仙人掌、夹竹桃等带刺或有毒植物,幼儿出于好奇伸手触摸易被刺伤,而种植用的小铲子、耙子等工具未放入带锁柜子,随意摆放在种植区角落,幼儿玩耍时可能拿取工具打闹,增加受伤风险。
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在不同园所间存在明显差异多数规范园所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工作规程》《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法律法规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园长统筹安全工作,保教主任负责日常活动安全监督,班级教师承担直接监护责任,后勤部门负责场地器材维护的职责分工例如有的幼儿园规定每次户外活动前,教师需提前 15 分钟勘察场地,后勤人员需每周对大型玩具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每次户外活动必须保证至少两名教师在场,师生比不低于 1:15,将活动区域划分为奔跑区、器材区、种植区等不同功能区,用彩色胶带明确划分区域边界,避免不同年龄段幼儿混玩引发冲突但也有部分园所制度流于形式,虽然墙上张贴了安全管理制度文件,却未定期召开安全会议,有的园所甚至半年未组织过一次安全专题会议,场地设施检查缺乏固定标准,后勤人员检查时仅靠肉眼观察,未使用卷尺、扳手等工具检测器材稳定性,对大型玩具螺丝的紧固程度、跑道的平整度等关键指标未进行量化检查后勤部门对器材的采购与维护跟进不及时,部分器材采购后已使用 5 年,超过规定的 3 年维护更换周期,仍未进行更换,教师发现器材损坏后上报后勤部门,平均需等待 3 天才能得到回应,期间损坏器材未设置警示标识,仍有幼儿使用。
教师的安全意识与监管能力直接影响户外游戏活动的安全系数在一些园所,教师会提前勘察活动场地,用扫帚清扫地面的尖锐物品、碎石,用湿抹布擦拭大型玩具表面的灰尘,确保场地无明显安全隐患;活动前通过儿歌、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比如教幼儿唱 “慢慢跑,不推挤,安全游戏乐哈哈” 的儿歌,模拟 “如果看到同伴爬高该怎么办” 的情景,让幼儿理解活动规则和注意事项;活动中采用 “分区监护法”,一名教师负责器材区,一名教师负责奔跑区,全程保持视线不离开幼儿,每 5 分钟对所负责区域的幼儿进行一次清点,特别关注好动和体质特殊的孩子,比如对有哮喘病史的幼儿,会提醒其避免剧烈奔跑,随时观察其呼吸状态但也有教师在活动中出现疏忽,有的教师在活动期间频繁查看消息,注意力分散,导致未能及时发现幼儿攀爬滑梯侧面的危险行为;有的班级因幼儿人数较多,仅安排两名教师却未进行合理分组,幼儿分散在多个区域活动,教师无法兼顾所有区域,对幼儿的推搡、爬高、将玩具放入口中等危险行为未能及时制止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安全培训,仅在入职时参加过一次 2 小时的安全培训,后续未接受过复训,不掌握基本急救技能,遇到幼儿擦伤时,仅用纸巾擦拭伤口,未使用碘伏消毒;遇到幼儿中暑时,不知道将幼儿转移至阴凉处并解开衣物散热,而是直接抱着幼儿跑回教室,延误了最佳处理时机。
幼儿自身的生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构成了安全防护的固有挑战3-6 岁幼儿的平衡感处于发展阶段,小班 3-4 岁幼儿单脚站立时间平均仅能维持 5 秒,奔跑时身体协调性较差,容易因脚步不稳失去平衡摔倒;中班 4-5 岁幼儿虽然平衡能力有所提升,但在快速转弯时仍易发生碰撞;大班 5-6 岁幼儿肢体协调性较好,但喜欢尝试具有挑战性的动作,增加了受伤风险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对危险的识别能力不足,比如不清楚攀爬超过 1.5 米的滑梯侧面存在坠落风险,有的幼儿甚至认为 “爬得越高越勇敢”;不了解湿滑地面奔跑易导致受伤,雨后看到地面水洼反而兴奋地奔跑踩水同时,幼儿情绪易冲动,当多名幼儿同时想要同一个玩具时,约有 60% 的幼儿会通过推搡、抢夺的方式获取玩具,进一步增加了碰撞受伤的概率部分幼儿存在过敏体质、先天性疾病等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幼儿对花粉过敏,春季户外活动时接触到种植区的花朵后,会出现打喷嚏、皮肤瘙痒等过敏症状;有的幼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剧烈奔跑后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若教师未及时关注这些特殊情况,未提前采取防护措施,在户外活动中可能引发特殊安全问题此外,幼儿的穿着习惯也会带来安全隐患,部分幼儿穿着拖鞋、长裙参与户外活动,拖鞋易打滑导致摔倒,长裙裙摆易被器材勾住,使幼儿失去平衡。
家园协同的缺失使户外安全防护出现漏洞规范的园所会在每周五通过家长群发布下周户外活动安排,明确每天的活动内容、所需物品,要求家长为幼儿准备防滑运动鞋,避免穿着有绳带的衣物,绳带长度超过 10 厘米时需提前剪断,防止活动时绳带被器材勾住同时,园所每学期组织两次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户外活动,让家长直观了解园所的安全管理流程,比如观看教师如何勘察场地、组织幼儿活动,学习如何引导幼儿识别安全风险但一些园所与家长的沟通不足,仅在开学时发放一次户外活动安全告知书,后续未及时更新活动信息,家长不清楚幼儿当天的户外活动内容,无法提前为幼儿准备适宜的衣物用品部分园所未主动了解幼儿的特殊体质或近期身体状况,仅在入园时让家长填写一次健康调查表,之后未定期更新,当幼儿出现临时不适,如感冒发烧刚痊愈时,家长未主动告知园所,教师不知情仍让幼儿参与剧烈户外活动,可能导致幼儿病情反复部分家长对户外游戏安全的认知存在偏差,有的家长过度担心幼儿受伤,要求园所减少户外活动时间,甚至不让幼儿参与攀爬、奔跑等活动;有的家长则忽视对幼儿日常安全习惯的培养,在家中允许幼儿攀爬家具、拿着玩具打闹,导致幼儿在园所习得的安全规则无法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家园之间未能形成安全防护合力。
场地环境的动态变化容易滋生新的安全隐患夏季高温时,户外地面温度最高可达 40℃,塑胶跑道表面温度甚至超过 45℃,幼儿赤脚接触地面易被烫伤,若园所未设置遮阳棚,幼儿长时间在阳光下活动,约有 15% 的幼儿会出现头晕、出汗等中暑前兆,而部分园所仅在活动室门口放置一桶饮用水,未在活动场地周边设置饮水点,幼儿需跑回活动室喝水,增加了奔跑碰撞的风险冬季地面积雪结冰后,部分园所仅靠人工清扫,清扫面积不足场地总面积的 60%,未清扫区域未铺设防滑垫,幼儿在结冰地面行走时,滑倒概率比平时增加 3 倍雨后场地湿滑,大型玩具表面易滋生青苔,特别是滑梯、秋千的金属连接处,青苔使表面摩擦系数降低,幼儿玩耍时易打滑,却少有园所做到即时检查清理,多数园所会在第二天才安排后勤人员清理部分园所周边存在施工区域,施工产生的碎石、泥沙可能随风飘至园所场地,幼儿赤脚玩耍时易被碎石划伤脚底;有的园所附近有未封闭的水池,水池与园所场地仅隔着一道 1 米高的围栏,幼儿若攀爬围栏,可能坠入水池场地围栏高度不足 1.2 米的园所占比约 20%,部分围栏间隙超过 10 厘米,幼儿的头部可能卡在间隙中,也无法有效防止幼儿走失或接触外部危险。
应急处置体系的完善程度决定了意外发生后的应对效果配备专用急救箱并定期检查补充物资的园所,急救箱内会分类放置创可贴、碘伏、止血带、冰袋、体温计等 20 余种物资,每月由保健医生负责检查物资有效期,及时更换过期物品,当幼儿出现擦伤、碰伤时,教师能在 3 分钟内完成伤口清洁消毒;每学期组织两次应急演练的园所,会模拟火灾、幼儿走失、突发疾病等场景,让教师熟悉报警流程、疏散路线,让幼儿学会听从指令跟随教师撤离,在真实面临火灾等情况时,教师和幼儿能更从容应对但仍有不少园所急救箱物品不全,约 30% 的园所急救箱内未配备止血带,部分园所的碘伏已过期 3 个月仍在使用;教师未接受过专业急救培训,超过半数的教师不清楚如何判断幼儿是否骨折,遇到幼儿摔倒后哭闹不止,仅能简单安抚,未及时采取固定肢体等正确处理措施,甚至不清楚重大事故需在 1 小时内上报教育主管部门,有的园所发生幼儿骨折事故后,2 小时才上报,延误了事故处理进度一些园所未制定针对极端天气、突发疾病、陌生人闯入等情况的专项应急预案,遇到暴雨天气时,教师不知道如何快速将幼儿转移至室内,导致部分幼儿被雨水淋湿;遇到陌生人试图闯入园区时,保安仅靠口头劝阻,未使用防冲撞设施,无法有效阻止陌生人进入。
器材的安全管理存在重采购轻维护的普遍问题按照规范要求,大型玩具应每月全面检查结构稳定性、表面光滑度,检查时需用扳手紧固螺丝,用砂纸打磨表面毛刺,小型器材需每天活动前检查是否有破损,对开裂、变形的器材及时更换,但实际执行中多数园所难以做到,约 40% 的园所大型玩具检查周期超过 2 个月,部分园所甚至仅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各检查一次有的园所采购器材时未核查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给小班 3-4 岁幼儿配备长跳绳,绳子长度约 2 米,幼儿挥舞跳绳时易缠绕身体;给中班幼儿配备直径 3 厘米的玻璃弹珠,幼儿玩耍时可能将弹珠放入口中,存在窒息风险器材使用后收纳不及时,部分园所的皮球、积木散落在活动场地,有的皮球滚至跑道边缘,幼儿奔跑时易被绊倒;每周一次的器材消毒在传染病高发期也未增加频次,仍保持每周消毒一次,而流感高发期时,器材表面的病毒存活时间可达 24 小时,增加了疾病传播风险部分老化损坏的器材未及时维修或移除,有的滑梯踏板出现断裂,仅用胶带粘贴临时固定,仍允许幼儿使用;有的秋千座椅因塑料老化出现裂纹,承载重量下降,幼儿坐在上面晃动时,座椅可能进一步开裂导致幼儿坠落此外,器材的存放环境也存在问题,部分园所将器材存放在露天区域,风吹日晒导致器材老化速度加快,塑胶材质的器材出现褪色、变硬,使用寿命缩短。
安全风险的多元性使得户外游戏活动安全保障需全链条发力环境类风险除了场地规划不合理、设施老化、周边危险源,还包括场地照明不足,部分园所因户外活动时间安排在傍晚,场地路灯亮度不够,光线昏暗导致教师无法清晰观察幼儿状态,幼儿也易因视线不清碰撞障碍物;场地地面材质选择不当,有的园所使用水泥地面,幼儿摔倒时冲击力较大,受伤程度比塑胶地面高 2 倍人为类风险除了教师看护疏漏、活动组织不当、家长协助缺位,还包括保安履职不到位,部分保安在户外活动期间擅自离开岗位,无法及时应对外部突发情况;保健医生未全程参与户外活动,当幼儿出现突发疾病时,无法第一时间提供医疗帮助幼儿自身风险除了生理发育不足、安全意识薄弱、个体差异,还包括幼儿的行为习惯,有的幼儿喜欢将小石子、树叶等物品放入口袋,玩耍时不小心掉落口袋中的物品,其他幼儿踩到时易滑倒;有的幼儿在活动中不遵守排队规则,随意插队,引发同伴之间的推搡突发类风险除了极端天气、突发疾病、外部干扰,还包括园区内的突发断电,部分园所未配备备用电源,断电后场地路灯熄灭,教师只能依靠手电筒照明,转移幼儿时效率降低;突发动物闯入,如流浪猫、流浪狗进入园区,幼儿出于好奇追赶动物,可能被动物抓伤、咬伤。
这些风险相互交织,比如夏季高温天气属于极端天气风险,教师若看护疏漏未及时转移幼儿,属于人为类风险,而过敏体质幼儿在高温下接触过敏原,属于幼儿自身风险,三种风险叠加可能导致幼儿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单一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安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