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语境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电影个案分析 摘要:后殖民主义文论是当代最重要的批评理论之一,致力于探讨帝国西方国家在文化、话语领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侵袭、压制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中,电影往往能非常典型地呈现想象中的地理模式,尤其是东方世界在西方人眼中的“他者”形象本文试从正反两个方向进行后殖民语境下的电影个案分析,一方面是从后殖民时代西方文化将东方文化想象为异己的他者出发;而另一方面是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对自身文化的自我想象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他者文化身份双重性 后殖民主义成为一种批评理论,是从爱德华?赛义德在其《东方主义》中把“殖民话语”作为研究对象开始的后殖民,是以殖民主义的发展变化为前提的,它意味着殖民时代在时间上的结束,而第三世界国家主权上的独立却并没有真正使殖民主义在事实上结束,而是以更隐蔽的形式,即文化和话语的形式,借助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实施殖民效力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他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按照赛义德的理解,“他者”就是“东方”,即被殖民的一方,是“在西方对熟悉的事物的藐视和对新奇事物的狂喜或恐惧之间摇曳不定的存在”他者”意味着不同文化在看待对方时所产生的区别感和异己感,更重要的是,它同时意味着优势文化,即西方文化,在注视和想象弱势文化时,异化、边缘化对方的过程,因此,蕴藏着深刻的意识形态秘密。
由于处于优势地位的文化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这也就意味着后殖民主义,在其殖民性上已经深入到意识形态领域更深刻的层面 电影是后殖民主义理论重点关注的文化领域,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中,电影往往能非常典型地呈现想象的地理及表述形式,尤其是东方世界在西方人眼中的“他者”形象,一方面是从后殖民时代西方文化将东方文化想象为异己的他者出发;而另一方面是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对自身文化的自我想象下面分别以几部有代表性的当代西方电影和第三世界电影为例阐述之 一、西方文化“想象中的他者” 在西方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中,现代东方是根本不存在的一个滑稽概念,这一点在诸多的东方历险故事中都有表现,例如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斯蒂芬?索莫斯的《盗墓迷城》都是绝佳的典型影片中,无论是黑暗的矿井,还是诡异的墓地,无论是古老巫术仪式,还是复活的木乃伊,东方在西方的眼中永远散发着古旧,荒芜甚至是死亡的气息,东方对于西方的文化意义似乎只能是远古的象征木乃伊归来,魔蝎大帝复活,古老的东方鬼魅重现,与西方披挂着文明旗帜的探险者展开战争,当然毫无疑问的,西方的英雄们获得胜利,而现代东方人却被塑造成被恐惧和迷信的木偶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在西方电影导演想象中魔鬼之地的东方必须由西方现代文明所拯救,这正是后殖民时代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产物。
《2022》是灾难片大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新作,该电影就明显表现出浓厚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影片中对于饮食这一细节的表现,让东西方进行了类比,隐藏在一个灾难片中,不易被人发觉,但仔细玩味,却颇具意味饮食本来与政治、意识形态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在此片中,导演似乎着意表现了东方(中国和印度)饮食在西方人眼中的“他者”形象东方的饮食:原始、怪异、残忍、野蛮如中国僧侣喝的酥油茶,浑浊、模糊镜头一再的给予特写,似乎是一种难以置信的眼光,甚至僧侣师徒边对话边饮茶的画面也被塑造成诡秘的氛围,还有中国老妇人杀鸡的片段:镜头直接对准老妇人手里的斧子,尖叫挣扎着将要被宰的鸡,她将鸡举起,放在木板上,然后用斧子瞄准,猛砍下去……镜头接触到老妇人的眼光,怪异,诡秘,镜头带有强烈的憎恶感,可见,在艾默里奇眼中,中国人杀鸡的方法是野蛮而残忍的,原始而落后的而在印度,哈姆西博士的好友麦蒂是出色的科学家,他的妻子却是不关心孩子,不擅长烹调的懒女人,而主人公杰克森的前妻却是厨艺精湛,气质优雅,相比之下,不难发现,艾默里奇对东西方饮食的所持的态度,似乎,西方饮食文化高雅文明,而东方的饮食则是野蛮而残忍,西方优越而东方落后他们不关注第三世界到底是怎样,而是笃信自己眼中想要看到的“他者”的真实。
二、东方电影的自我想象 在全球化的今天,第三世界的文化也有了更多走出国门的机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也常常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奖项,然而,在西方的文化霸权下,第三世界电影的自我想象,也难免会受到西方审美目光的影响第三世界的导演,既在第一世界充当第三世界的代言人,同时又在第三世界宣传第一世界的理论,以便向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进行文化启蒙一方面,他们揭露西方强势文化对东方弱势文化进行霸权统治的事实,拉起第三世界人民反抗西方中心思想的旗帜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运用的是西方话语体系,所以常常不自觉地倾向于进步的西方文化体系,做出与第三世界本土知识分子不同的选择在伊朗电影《黑板》中,第三世界电影迎合西方世界审美标准的意图更加明显,在这个由第三世界导演创作的作品中,没有看到一个健康而具有活力的人的形象,没有积极地充满希望的影像,高山荒原是唯一的背景,土地荒芜,儿童靠着背负沉重的走私品跨越边境来生活,体弱病残的老人,呆傻沉默的妇女,文化落后,枪声不断,人们惧怕知识,生命时刻都受到战争的威胁……导演对本土的塑造,正是西方视野下的“他者”形象,符合了东方在西方印象中的惯性思维:贫穷落后,没有人权,没有人道主义的第三世界国家。
影片的导演萨米拉是西方艺术审美标准下培养起来的第三世界国家导演,必定倾向于认同西方世界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品质,具有浓厚的第三世界文化经营对本土文化的“自我东方化”色彩同样的,中国无疑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杰出代表,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一个东方的文明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自从中国武侠片《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奖开始,中国电影打入西方市场的野心变得更加蓬勃,作为一个东方大国,电影人自觉地承担起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责任,在中国电影进入西方市场的过程中,也免不了受到西方国家审美眼光的苛求,中国导演也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创造者一样具有矛盾的双重身份早期张艺谋的《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电影就在在国外获得巨大的反响,片中古老而落后的中国封建思想和制度极大的满足了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比如影片中充满仪式感的酿酒工业和多妻共事一夫的制度,虽然这也许并不是导演的初衷,中国导演对于自身的传统文化有这强烈的自负,同时也有严肃的自我反思,只是中国导演想要表现自己传统的文化的同时总是不可避免的落入西方世界窥探的目光,使中国电影在自我表述时同西方的文化碰撞,产生了后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除了这类对古老封建制度做深刻剖析的电影外,中国进军国际市场的另一类影片,无疑是中国的武侠片,以古代中国的宫廷为背景,融合名胜风光,或者以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为蓝本进行艺术改造,试图传达出中国独有的艺术内涵,此种动机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大量此种影片的涌出。
电影是现代主要的流行文化之一,通过对以上几步电影的个案分析,我们发现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无所不在的影响,利用后殖民主义这种全新的视角对电影进行分析,其目的并非颂扬或贬低,而仅仅是真实的面对现时的历史境遇,在历史中思考第三世界文化的命运,探寻东方文化的出路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我们至少应该明确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东方文化的机遇和挑战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