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法的基本技法 中国传统书法的基本技法 中国书法传统技法的基本体系 技法是书法艺术的实践形态,是人们在长期的书法艺术实践中总结、创造并不断完善的汉字书写方法书法技法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书法技法由笔法、结字法、章法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连,相互影响 第一节笔法 笔法指运用毛笔正确书写的方法,是使所书点画线条符合一定的审美要求的一种手段笔法是书法技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它包括执笔和用笔两部分 一、执笔 执笔是毛笔的执持方法执笔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所书作品的好坏,因此,在初学时就养成正确的执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古人对执笔方法进行过多种尝试,诸如单钩法,双钩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法、握管法,等等,名目繁多莫衷 一是苏轼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其实这"虚而宽"就是方法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书家的实践、筛选,终于总结出一种被大多数书家所接受的执笔法,即唐朝陆希声提出的"挟、押、钩、格、抵"五字执笔法挟”,指大拇指第一节的内腹斜而仰地贴住笔的靠身一侧"押",指用食指的第一节斜而俯地贴住笔的外侧"钩",指紧贴着食指的中指用第一节或第一、二节弯曲处钩住笔的外侧。
"格",指用无名指抵住笔管,配合食指、中指向内的钩力,既使笔基本平衡,同时又使运笔更加灵活"抵",指用小指自然地顺势托住无名指,从而使五指作用于笔时能更加协调,使力量达到均衡然而,同样是五字执笔法,由于手指弯曲的角度以及执笔的深浅与松紧程度不同而各呈其势只要在书写时手指、手腕能灵活方便,符合手的生理结构要求,所执之笔能基本垂直于纸面,便是正确的执笔方,无论写小字或写大字,坐着或站着,枕腕或悬腕,其执笔姿势都应该做到笔正而手灵掌握了正确的执笔之后,还应进一步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从而确保执笔的灵便 l.枕腕法 把右手枕在桌面上,或将左手手背垫在执笔的右腕下,叫枕腕法这时手掌要略微竖起,手掌与桌面所形成的夹角较大,一般在75度左右用这种方法只宜写小字 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枕靠在桌上,叫悬腕法这时手掌可略放平,手掌与桌面的夹角要比枕腕时小一些,可写大小在五公分左右的字 3. 悬肘法 手腕与肘均离开桌面,整个手臂悬空,叫悬肘法这时手掌与桌面的夹角比悬腕法还要小,由于没有任何阻碍,因此可写较大的字一般站立时书写均用悬肘法,此法手腕与桌面的夹角更小,手腕常自然平覆,这时执笔的手指与掌心的距离已经拉开。
取这种姿势写字,可自由地书写各种大小不同的字,根据所写的字的大小,书写时手指、手腕和肘的动作配合大致有以下的规律: 1. 运指法 用手指拨动毛笔完成书写的方法叫"运指法”运指法一般说来宜写小字,通常与枕腕法相配合 用手腕的运动来完成书写的方法叫"运腕法"运腕法适宜写较大些的宇;一般与悬腕法或悬肘法配合使用 3. 运肘法 靠肘的运动来完成书写的方法叫"运肘法"用此法可以写较大的字,孽窠大字则只能用悬肘法来写,有时还要同身体的运动配合起来完成书写 一般来说,书家不赞成纯粹用手指的拨动来书写(除小字外),因为这样写的字容易浮滑,大多数书家赞成"笔笔送到";当然,在运腕与运肘时也并不排斥手指的细微动作书写是通过指、腕、臂、肘的协调动作完成的,凡事均不能机械生硬地照搬、照抄 执笔的松紧及用力与否,古今书家常争论不休执紧者主张"全身力到"(包世臣),执松者主张"把笔轻"(米芾)若均走极端,必然导致失误应该是时紧时松,似紧似松,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最终达到"手随意运,笔与手会”(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心手两意,翰逸神飞的境界 另外,执笔的高低与书体、书风亦有一定的关系。
执笔低,字沉稳,适宜写篆、隶、行、楷;执笔高,字飘逸,适宜与行草或草书然而,沉稳易于呆板、飘逸易于浮滑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达到既沉稳又痛快的境界 除了手法要正确以外,身法也至关重要身法一般有坐势和立势两种坐势除了要做到头正、身直、足安以外,还要注意笔要居中,手臂要向正前方向拉开立势要两足齐肩分开站稳,身子略向前倾,手臂向前拉开不管是坐势或立势,身体都要自然放松,姿势要求正确,以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用笔 用笔指使用毛笔的方法,亦即笔毛在点画中运行的方法古人对用笔十分重视,元代赵孟俯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可见用笔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 严格说来,用笔分用锋与用毫两个方面,但实际书写时,两者很难绝然分开,它们是若干动作的综合构成,故合而论之用笔之法包括中、侧、藏露、提按、转 折、平移、翻绞等多种方法,同时也包括毛笔在运行时的速度快慢,用笔的节奏,以及用墨的方法 (一)用锋与用毫 l.中锋运笔 笔锋在点画的中间运行,称为中锋运笔,亦即接触纸面的笔毛的运动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相一致。
中锋运笔时,由于蓄于笔毛间的墨汁能随着笔的运行而顺利地注入纸内,因此能写出圆润浑厚、丰满充实的笔画线条蔡邕在《九势》中云:"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说的就是中锋运笔毛笔笔锋呈圆锥状,接触纸面时,其中部最厚,贮墨多,所书线条能给人一种立体感但是毛笔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与排笔刷子一样的"扁笔"现象,这时虽然仍属"中锋"范围,但所书线条 薄怯枯扁,缺乏"圆笔属纸"的那种圆润感因此,用笔的技巧就在于调节笔锋,使其恢复、保持圆锥体状态一旦笔毫已开又到无法调节时,就需要用"舔笔"的办法使其变圆由于中锋运笔能写出浑圆有力的线条,使其产生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因此它是一种主要的用笔方法 然而,同样是中锋运笔,由于书写者行笔的力度与速度的不同,所使用的纸、笔的不同以及水墨的浓淡枯湿,也会写出质感各异的线条来这种不同质感的线条一般分为"折叉股"与 "屋漏痕"两大类 折叉股线条光润圆畅;挺秀刚健,给人以秀媚匀净的美感屋漏痕线条毛涩遒劲,顿挫郁拔,给人以苍劲燥辣的美感折叉股行笔较快;屋漏痕行笔略慢,并且伴以如逆水行舟般的振颤才能写出内蕴比折叉股丰富的线条这两种线条都表现了书法的"骨力",不可偏废。
学书者可以选用具有不同审美趣味的线条来表现其不同的风格屋漏痕线条固然与书写技法有关,但也是书家功力的自然流露,不是故意颤抖、顿挫或扭曲的结果"做"则俗,这也是初学者必须注意的 2.偏锋运笔 笔锋在笔画的一侧运行,称为偏锋运笔这时,接触纸面的笔毫的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相垂直 偏锋运笔时,笔毛间所蓄墨汁向笔尖流淌,而笔却向垂直方向运行,笔尖处的墨汁丰裕,因此笔尖一侧所留下的痕迹就显得光润平齐;而另一侧由于笔毛在纸上所处的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不一致,纸与笔毛产生一定的摩擦力,墨汁流注不畅,显得滞涩难行,因此在纸上出现时有时无的墨痕,呈犬牙交错、参差枯涩状由于偏锋运笔所书线条显得残破扁薄,不够丰实完美,故被书家视为病笔 3.侧锋运笔 介于中锋与偏锋之间的运笔方法称为侧锋运笔,这时,接触纸面的笔毫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呈约45°左右的夹角这个夹角越小越接近中锋运笔;越大,越接近偏锋运笔 侧锋运笔时所书线条的形态和质感效果介于中锋与偏锋运笔之间由于侧锋运笔较随意,有利于承接上一个笔画的笔意,有利于书写速度的加快,古今书家均大量采用侧锋运笔因此,侧锋运笔仍是"合法"的运笔。
但是,历代书家仍主张以中锋运笔为主,侧锋运笔为辅当然,是否采用侧锋运笔与所书的字体及书风有一定的关系明丰坊在《书诀》中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不过,这亦仅大概而言清金农曾自创"漆书",横画居然笔笔偏锋,扁如排刷,突破了书家只用中、侧锋运笔的禁区,并自创新貌,就是一个特 例行草书运笔时用偏锋过渡,紧接着以中、侧锋相承,既可省去笔笔换锋的麻烦,又可以变换一下趣味笔画过于单一纯正反会显得单调 4.藏锋起收 笔锋接触纸面的瞬间称为起笔、落笔或下笔;当完成了某个点画,笔锋离开纸面时称为收笔 ①藏锋起笔下笔时笔锋痕迹被覆盖在笔画中,不露锋芒,这种起笔方法称为藏锋起笔因为这种起笔的方向与点画运行的方向相反,故又称逆锋起笔或"逆入"藏锋起笔又有方圆之分藏锋方笔是藏锋起笔后再顿笔方折的结果,藏锋圆笔是藏锋起 笔后再提笔圆转的结果 ②藏锋收笔收笔时笔锋回到点画内再离开纸面,笔画外不露锋芒,这种收笔方法称为藏锋收笔或回锋收笔古人云"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即指此藏锋收笔也有方圆之分,其原理与藏锋起笔中的方笔、圆笔相同。
藏锋起收使笔画显得凝重含蓄,篆书纯用此法,隶、楷、行、草等书体也常用此法(见图5) 5.露锋起收 ①露锋起笔起笔时笔锋表露在点画外面的起笔方法称为露锋起笔,亦称为直下起笔、搭锋起笔露锋起笔往往以侧锋为主,这种起笔法极为利索,精神外耀,并能承接上一个笔画的笔意,加强了点画间的联系,故有"侧锋取妍"之说,王羲之的"一塌直下"即指此法它普遍用于行、草书中,楷、隶书体中也因书家不同的书写习惯而时有出现 ②露锋收笔收笔时笔锋表露在点画外而有明显的锋芒的收笔方法称为露锋收笔或出锋收笔收笔的出锋形式极为丰富,横有平出、上出、下出之分,竖有悬针、左出、右出之别,其他撇捺和点也都有多种出锋形式露锋收笔具有增强书作点画的骨力和使精神外耀的作用;另外,出锋的所向可引出下一个点画来,从而加强了点画间笔意的联系和呼应,是传神的极重要的手段露锋收笔适宜于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但在行、草书中使用尤多(见图5) 6.平移 笔毫在纸上不作上下的运动,而仅作平行于纸面的中锋移动,称为平移或行笔、过笔平移的线条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笔毫在平移时可以作直线或弧线运行 7.提按 笔毫在纸上作上下运动,称为提按。
提按是用笔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完成点画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使笔画产生粗细变化的关键提笔画细,按笔画粗,提按造成了笔画粗细的节律变化(见图5) 此外,提按过程中的"提笔"还是转换笔锋的关键随着用笔的逐步完善,对笔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了唐代,楷书笔法已趋于成熟,笔画的中锋比例增大,要做到以中锋运笔为主,非有 熟练的调节笔锋的技巧不可,这技巧就是"笔笔按,笔笔提"董其昌曾说过:"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传语"这句话说的就是提笔的重 要性例如,写横画时"欲横先竖,起笔直下,这时笔锋向上,笔是卧在纸上的;如果往右行,势必出现偏锋运笔为了达到中锋运笔的要求,必须在"发笔处便要 提得笔起,即下笔后紧接着就是提笔,然后转锋,使笔在右行时笔毛的运动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一致,成为中锋运笔可见,提笔是用笔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8.转折 转与折是笔画转换方向的两种形式 (1)转 笔毫在平移时作圆弧形的转向运行称为转笔转笔又有平移之转和翻绞之转两种 ①平移之转"平移之转"即笪重光所说的"自转"(见《书筏》:"一画之自转贵圆自转指毛笔作圆弧运动时,接触纸面的笔毫部分始终保持不变,以中锋作圆弧形平移,产生质感圆润而匀齐的线条。
小篆转笔全用此法,隶、楷、行、草中的一个笔画自身的转动也用此法 ②翻绞之转笔毫作圆弧运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