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知识梳理 引言:《观潮》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观潮》的知识点梳理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最高峰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最好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 横卧:横躺着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屹立:高耸地直立着 横贯:横向贯穿本课指钱塘江潮头从这岸到那岸横着通过去 余波:指大潮过去以后剩下的波浪 人声鼎沸: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人声鼎沸是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了一样 水天相接:江面和天际会合指地平线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很大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山崩地裂多发生在地震的时候本课形容潮来的声音很大如山崩地裂一般 漫天卷地:漫满、遍漫天卷地是铺天盖地的意思本课形容大潮余波水势汹涌 3、教材分析 《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节选自《武林旧事》第三卷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飒爽和观潮人群的惊叹不已使读者身历其境 4、课文赏析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次过程具体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奇异壮观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这一段先交代观潮的时间、地点接着描绘了江面的景象及远处的小山、近处的建筑从而写出了潮来前的平静之所以写潮来前的平静是为了给潮来时的景象作铺垫使人读到“潮来时”的景象时自然与先前的“平静”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感受到大潮的壮观在这部分的描写中“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这句话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钱塘江入海口地势的特点才有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形成最后写钱塘江大堤上等待观潮的人极多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早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足以看出人们的心情也正说明这“天下奇观”对人们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 第3、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第3自然段先写从远处传来的“好像闷雷在滚动”的隆隆的响声但“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什么变化”声音像闷雷说明还很远江面还没有变化却听到声音可以想象大潮来势之大接着再写随着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说明是在远处之所以看到大潮像“一条白线”是因为水天相接的东边江面宽阔潮头不高的缘故 第4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绘大潮越来越近时的壮观景象先写“白线”很快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大潮越来越近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接着写“再近些”时“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从颜色和高度这两个角度写出了大潮的气势这是由于东宽西窄的地形使得白浪翻滚的潮水形成六米多高的城墙最后写“越来越近”时大潮更加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真是气吞山河无比壮观 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江面的景象与变化一是写“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大潮过去时急且快可是余波未尽“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个词写出了余波之大二是写江面恢复平静以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显然这时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完全不同这两点描写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5、写作特点 一、结构得当语言精练 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二、描写生动形象 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 三、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