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医学院 杨淑婷,切口疝 (Incisional hernia),腹壁切口疝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腹壁切口愈合不良,形成缺损,使该部位腹壁变薄弱,腹腔内脏器在腹内压的作用下由薄弱处突出从而形成切口疝分类,根据疝环缺损的长径分类: 1、小切口疝 <3cm; 2、中切口疝 3~5cm; 3、大切口疝 5~10cm; 4、巨大切口疝 ≥10cm根据切口疝部位分类: 1、中线切口疝:脐上、脐下、脐上下中线切口疝 2、侧腹壁切口疝:肋缘下、腹股沟区、肋髂间区切口疝发生率,腹壁切口疝 :2% ~11 % 腹部中线手术后切口疝:11% ~20 % 感染切口的切口疝:23%,Rutkow 分析美国国家出院调查(NHDS)与国家门诊手术调查(NHAS)的数据, 1996 97 000,切口疝的发病原因,1、切口感染是切口疝发生的首要原因切口感染者,,未感染者,=,23%,4.5%,,=,5,,2、肥胖 Rutkow的统计资料显示切口疝多发生在45岁以上人群,而该年龄组的BMI平均值>青年组3、切口裂开是切口疝发生的主要因素 患者营养状态 腹压高 切口类型 缝线材料和技术有关,Hodgson对缝合材料和方法做的meta分析结果,可吸收线关腹者发生切口疝的相对危险度为0.68, 连续缝合发生切口疝的相对危险度为0.73, 故使用可吸收线作连续缝合是预防切口疝发生的两个保护因素。
Hanns通过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实验研究证实,慢吸收线连续缝合腹壁筋膜组织优于不可吸收缝线的连续缝合或间断缝合,并特别强调缝合起点要超过切口,并在中段交叉重叠数针 复发率,1、 David R统计切口疝5年复发率为12.3% 切口疝13年复发率为23.1%,Uwe Klinge观察切口疝复发呈浴盆样曲线(bathtub curve),累计复发率呈s形曲线2、David R统计 第一次切口疝修补术后5年再手术率为23.8% 第二次修补术后再手术率为35.3% 第三次修补术后再手术率达38.7%,1992—1998年多中心资料显示3年累计复发率及长期随访的结果显示5年累计复发率,切口疝复发原因,1、BMI是切口疝复发的强危险因素 2、切口疝的复发率随缺损增大而显著增大,,,3、网片放置的位置也与切口疝的复发有关4、切口感染也是切口疝复发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切口疝的复发与腹部自身的力学特点有关,两侧腹直肌外和腹白线区域更容易发生切口疝基于这种力学特点,肥胖的女性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疝发生率和复发率因此会相对较多 组织缝合和网片修补都不能改变腹肌的横向牵拉作用,因此有些切口疝复发也就在所难免修补手术时机,1、无切口感染史的初发切口疝和复发切口疝——3~6月。
2、有切口感染史的初发切口疝和复发切口疝——1年(愈合后) 3、使用人工材料修补并感染所致复发切口疝:切口愈合1年后,细菌培养(-)手术方法,1、肌前补片修补法(Onlay修补法)复发率为14% 2、疝环缺损补片修补法(Inlay修补法),复发率 10%-20% 3、肌后筋膜前或腹膜前补片修补法(Sublay修补法),复发率 8% 4、腹腔内补片修补法(Underl修补法) ,复发率4.5% ——首选术式 开放法 (复发率<10%),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老年女性,76岁,因坏死性胰腺炎于10年前手术治疗,术后伤口感染,恢复不佳,术后2年出现切口疝,近几年切口疝逐渐增大伴有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患者情况比较严重,可见疝囊很大,直径已经超过35cm,触诊切口疝缺损缘直径大于20cm完善术前准备后,准备手术,术中证实疝内容物为肠管和大网膜,伴有广泛的粘连,第二腹腔非常明显!,使用戈尔补片酌情裁剪后,用掉线法将补片固定与腹腔内仔细分离粘连组织,剔除第二腹腔,回纳疝内容物,并将多余皮肤组织于以切除,固定好补片后关闭腹腔,对腹壁进行适当塑性!,,,谢谢!,。